張利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145-01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 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shù)學活動。內容的呈現(xiàn)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
一、情景創(chuàng)設的有效性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和優(yōu)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如筆者在聽一堂五年級下冊《體積和體積單位》時,教師以親近的談話交流的方式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師:同學們,老師非常想和大家交個朋友,愿意嗎?
生:(非常高興地,齊答)愿意。
師:是朋友就應該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師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嗎?
生:(非常高興地,齊答)可以。
師:我在家里,我的女兒非常愛穿我的衣服,你們在家是不是也這樣呢?
生:是的。
師: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覺?
生1:很大。
生2:非常寬松。
生3:很溫暖、很舒服。
生4:很溫馨,感覺自己長大了。
師: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嗎?(學生個個很驚訝,大多數(shù)笑)
師:你們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
生2:爸爸太胖,會把我的衣服漲破。
師: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為什么呢?像這樣日常生活中
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包含著豐富的數(shù)學知識,每個同學都應該善于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今天我們一起研究“體積和體積單位”,相信通過學習大家會理解的更清楚。
這樣,學生一下就投入到了教學情境之中,并能把生活與數(shù)學相結合,更易對數(shù)學的學習產生興趣。
二、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1.提問語言要明確。
數(shù)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教師提問語言既要顧及數(shù)學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用自然語言表述要準確精煉,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學中有時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32÷4”,老師提問:“32是什么數(shù)?”學生回答可以是:“32是個兩位數(shù)”、“32是個大于31的數(shù)”、“32是個偶數(shù)”等等。原因就在于提問含糊不清。若老師問:“32在這個除法算式中,我們稱它是什么數(shù)?”學生就不難做出正確的答案。
2.在教學中生成問題。
如今的課堂再也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課堂,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候在具體的課堂中,教師教學活動的預設也要隨著學生調整。同時數(shù)學學習過程還是學生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想問、敢問、善問。
如在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教學中,教師出示教科書例3主題圖:母女倆面帶微笑站好,動畫顯示孩子的爸爸奔往4個方向拍照。
課件出示4張照片。
師:你能分辨這4張照片分別是從哪一面拍到的嗎?請你在教科書上填一填。
生:第3、4張照片都填側面可以嗎?為什么?
學生思考匯報:可是可以,但不準確。因為第3張照片是在母子倆的右側面拍攝的,而第4張照片是在母子倆的左側面拍攝的。
像這樣的情況就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己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三、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課堂練習是一堂課中很重要的部分,學生在前面教學中所學到的內容的多少,很多時候都可以在課堂練習中體現(xiàn)出來。學習“生動活潑”的數(shù)學已成為小學數(shù)學教師的共識。因此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練習的設計上應更加注重練習的應用性、開放性和實踐性。
1.設計應用性練習能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如,在學習了《較大數(shù)的估計》之后,創(chuàng)設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境:學生用腳步估計教室有多長,走1000步有多長,而教室的長度大概是多少米。二年級的學生在做了這些練習之后,就能大致估計自己到校的距離和所需的時間,讓學生感受學以致用,熱愛數(shù)學。
2.設計開放性練習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如“比較數(shù)字大小”中,學生完成“在○里填上‘〉或‘〈”這種基本類型的練習后,筆者取其中的“743○729”改為“743○7□9”,要求學生先填□中的數(shù)字,再比較兩個數(shù)的大小。學生在思考與討論中發(fā)現(xiàn):當□中填1~3時,“○”中為“〉”;當□中填4~9時,“○”中為“〈”。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學生對“比較數(shù)的大小”的方法理解更為透徹。
3.設計實踐性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認識三角形后,布置學生利用放學回家后的時間,用剪刀剪下三角形,再把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讓學生把剪下的角拼在一起,看看得到什么角,第二天把作品帶到課堂上,看一看、量一量,最后評一評。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發(fā)展,有效的課堂教學已經成為了一個戰(zhàn)略性問題。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從學生的自身出發(fā),合理運用安排各種教學手段。我們相信隨著教師正確解讀新課改理念的實質、借助自身的反思、通過實踐的歷練,在學生積極的配合下,新課改一定能夠贏得一片蔚藍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