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培杰
《開元天寶逸事》是五代人的文字,記載的是唐代開元故事。書不算繁雜,其文字簡達,繪聲繪色。文中有張九齡的幾件趣事,引起我的注意和好奇。
張九齡在玄宗朝身居宰相,又是開元盛世最末一任良相,歷史評價很高,政績卓著,受世人敬仰。我年少時讀《唐詩三百首》,見開篇有張九齡五言古詩《感遇》,覺得有一種綿綿情懷,因而喜歡。那時大概自己也有一種情懷,詩中有:“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睘榇艘材》铝艘皇自?,其中就有:“已矣將何道,難舍美人笑?!蔽沂菍δ承膬x女子的一時懷想。到后來看專家注釋,原來人家的《感遇》是寓言作品,說的是張九齡被李林甫讒言攻擊,失了唐玄宗的信任。所以借物比興,用美人比皇帝,以表達政治抱負。明白了這一層,頓時覺得立意深遠,屬屈原離騷一脈相承的風格,同時也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可笑,慚愧不已。
張九齡在初唐也是詩壇領袖,他的五律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膾炙人口,千古誦唱。
其實他的文學活動只算副業(yè),文學才華的彰顯是為懸壺濟世,是為實現(xiàn)政治方面的抱負,這也是中國文人的一貫志向。李白詩名冠長安,唐玄宗召其入翰林院,他還不能滿足,極力要參與政治?!鞍彩分畞y”期間,他去投奔永王璘幕府,結果永王璘被肅宗李亨冤殺,李白也被流放到了夜郎。張九齡則不同,他進士出身,名正言順的科班,有貴人相助,又有過人才華,所以一步一步從政朝廷,輔佐唐玄宗,成為開元盛世的杰出政治家,人稱開元良相三杰之一,彪炳后世。
張九齡是嶺南人。嶺南地處偏遠,而且歷朝都是流放之地,以后出了張九齡這樣的才俊重臣,也是罕見的,所以至今在廣東還流傳著不少有關張九齡的傳奇佳話。某年,宰相張說謫放嶺南,在此結識了年輕的張九齡。張說那時不僅是高官,也是文壇領袖,覺得張九齡很有才華,鼓勵他北上長安,以自己才智報效朝廷。
神龍四年(708年),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為,舉天下文藻之士親自策問,張九齡應試道牟伊呂科,對策優(yōu)等,升為右拾遺。朝政。
當時,范陽節(jié)度使張守璉因為副將安祿山討伐奚、契丹失敗,捉拿押送安祿山到京城,按照朝廷典章執(zhí)行死刑。玄宗喜歡安祿山,打算赦免,張九齡奏明皇上說:“張守璉的軍令一定要執(zhí)行,安祿山不應該免除死罪。”
玄宗最終還是特別赦免了安祿山。張九齡再次上奏:“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謀反之相,請求皇上根據(jù)他的罪行殺掉他,希望斷絕后患?!?/p>
李隆基聽不進去,還說:“你不要因為王夷甫了解石勒這個舊例,誤害了忠誠善良的人?!庇谑欠虐驳撋交氐椒?。
以史為鑒的道理,玄宗是知道的,但他聰明反被聰明誤。在中國,君臣喜歡以歷史上的故事來說今日之事,這叫舉一反三,可是道理歸道理,得皇帝明察才可行。他在開元初期勵精圖治,就善于聽大臣的話,言聽計從。慢慢的他聽不進去了,還自己不知道,這是最危險的。
《開元天寶逸事》還有記載,唐玄宗欲以李林甫為相,召見張九齡問可否。張九齡直言:“宰相之職,四海具瞻,若任人不當,則國受其殃,只如林甫為相,然寵擢出宸衷心,臣恐他日之后禍延宗社?!币稽c兒不給領導面子,“帝意不悅”。
有一天,玄宗在禁苑中款待大臣,對張九齡、李林甫說,看我盆池里養(yǎng)的魚,可愛不?李林甫趕緊說:“賴陛下恩波所養(yǎng)。”張九齡則說:“盆池之魚猶陛下任人,他但能裝景致助兒女之戲爾?!狈髁她堩?,又是“帝甚不悅”。
雖然經(jīng)常惹皇上不高興,但唐玄宗深知張九齡是良臣,治國安邦不能少了他?!堕_元天寶
不久新登基的唐玄宗開科考,張九齡進入宮門。
此時的唐朝,“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諸國,悉平為郡縣”。長安城極盡繁華,名士云集,商業(yè)繁榮。這對一個從嶺南來的年輕人算是長了見識。
以后李隆基做了皇帝,張九齡通過超人的才學一步一步進入了朝廷的中樞機關。這當中他也曾外調(diào)離京,也有仕途坎坷,但還是在長安城扎下了根,逐漸開始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
《開元天寶逸事》記載:“張九齡善議論,每與賓客議論經(jīng)旨,滔滔不竭如下坂走丸也,時人服其俊辯?!?/p>
開元九年(721年),張說再次入拜宰相。張說對張九齡很早便寄以厚望,如今見他果然文才出眾,又和自己同姓,便與他論譜敘輩,夸獎張九齡“后出詞人之冠也”。后來,靠張說的賞識和提拔,張九齡提升為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相當于皇帝身邊的政治秘書)。
張九齡天性耿直,并不因為和張說關系密切而隨聲附和,他對張說的斷然行事多有勸說,體現(xiàn)出辦事公允和卓有預見。玄宗東巡泰山封禪,封禪之后有進階行賞之事,張九齡因此提醒張說選擇隨行人員要注意選那些清流高品,以免引起非議。君子之交就是這樣的,不會以個人交好、被提攜而結為朋黨,相互阿諛奉承。
開元十九年(731年),張九齡被任命為秘書監(jiān)(國家圖書館館長),奉旨撰敕文,不須草稿,援筆立成,深為玄宗賞識。
張九齡以后又升任檢校中書侍郎,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主理逸事》有記載:“明皇每朝政有闕,則虛懷納諫,大開士路。早朝百辟趨班,帝見張九齡風威秀整,異于眾僚,謂左右曰:朕每見九齡,使我精神頓生?!?/p>
后來張九齡被罷免離開中樞,李隆基依舊很懷念自己的這位愛卿,宰相每次推薦任用官員時,他一定會問:“節(jié)操、品質、度量能夠像張九齡嗎?”大概失去的才是可貴的。
張九齡和中書侍郎嚴挺關系不錯。嚴挺和妻子離婚,妻子改嫁刺史王元琰。王坐贓犯事,恰好前夫嚴挺負責審訊,因證據(jù)不足,嚴挺將王元琰赦免。玄宗知道了,問張九齡,這個嚴挺是不是礙著面子,徇情枉法。張九齡說前妻已嫁人,不存在什么情了。玄宗說,你這樣說是包庇,是朋黨結伙。就這么大點事,張九齡被罷執(zhí)政事。以后又借他引薦的官吏犯事被誅,李林甫再進讒言,張九齡終于被貶荊州。從此離開了朝廷,這是開元失去的最后一位良相。
李林甫之流掃除了政敵之后,李林甫被玄宗提拔為中書、集賢殿大學士,另一個奸臣牛仙客升了工部尚書。從此以后奸臣當?shù)?,也才有了后來的“安史之亂”,葬送了開元盛世。
張九齡被貶以后,在荊州郁郁不樂,寫下了著名的詩篇《感遇四首》,自比孤鴻、蘭桂、丹橘。
雖然在仕途不得善終,但是張九齡的詩文才華始終被唐玄宗賞識。《開元天寶逸事》記載:“明皇常謂侍臣曰:張九齡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終身師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場之元帥也?!?/p>
舊唐書記載: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他請求回鄉(xiāng)拜掃先人之墓,因為遇到疾病而五月七日去世,終年六十八歲,玄宗贈封他為荊州大都督,謚號文獻。
張九齡在長安生活了近三十年,除過忙于政務,也是文壇的領袖人物。他才華橫溢,詩文也頗有文采。他結交提攜了王維、孟浩然等人。杜甫對張九齡也是崇敬仰慕,曾作《八哀詩》,之一就有《故右仆射相國張公九齡》。其中有詩句:“乃知君子心,用才文章境。千秋滄海南,名系朱鳥影?!痹u價極高,欽佩之情溢滿詩篇。
張九齡居住長安,在宰相任上做了許多實事,軍機政務之外,在他的任期上整修了曲江池?!堕_元天寶軼事》記載:“曲江池,后秦已有,開元中疏鑿,遂為勝景。其南有紫云樓、芙蓉苑,以北有杏園、慈恩寺?!睆埦琵g整修后的曲江池,“花卉環(huán)周,煙水明媚。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巳之節(jié)”。
張九齡死后不久,曾被其斷言“必反”的安祿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王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氐介L安后,遣使至曲江祭張九齡,追贈其為司徒。
《新唐書》有一大段評價唐玄宗和眾良相的關系,說的很好:“觀玄宗開元時,厲精求治,元老魁舊,動所尊憚,故姚元崇、宋璟言聽計行,力不難而功已成。及太平久,左右大臣皆帝自識擢,狎而易之,志滿意驕,而張九齡爭愈切,言益不聽。終之胡雛亂華,身播邊陬,非曰天運,亦人事有致而然。若知古等皆宰相選,使當天寶時,庸能有救哉!”
有人說,歷史上的事,好人是被贊揚的,壞人是改變歷史的。這有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