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風(fēng)箏的人》里的“風(fēng)箏”意象反復(fù)出現(xiàn),它的被放飛令人揪心,它的被追回讓人感動。在生活中的我們,不自覺地都在扮演著像莎娜芭和阿米爾一樣的放飛者,我們總是奢望生活全聽從自己,而不管不顧是否傷害到了旁人,無知殘忍地放飛和拼盡全力地追回自己本該擁有的珍寶——親情、友情、善良、誠實,已經(jīng)成了我們生命殘酷而美好的輪回。
關(guān)鍵詞:風(fēng)箏;救贖;追回
譯者李繼宏曾就風(fēng)箏意象這樣解說道:“風(fēng)箏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和誠實?!憋L(fēng)箏的意象在這本書里變得無比豐富,也正是如此,追風(fēng)箏的人才會顯得格外不同又格外動人??闪钊梭@詫的是,在這個故事里,有兩個人的命運錯綜相連,他們錯手放飛的,都和哈桑有關(guān);而親手追回的終點,都是索拉博。
莎娜芭,用“形影不離”追回“一走了之”的血濃于水。
在整本書中,有個人物筆墨不多卻不得不提,她就是步履款款,美若尤物的哈桑的生母莎娜芭。因為和先天性小兒麻痹癥導(dǎo)致無法微笑的阿里同屬什葉派穆斯林,同是哈扎拉族人,這強加給莎娜芭的“天生一對”讓她憎惡自己的丈夫,竟到了人盡皆知的地步。因而她會自然而然地加入鄰居小孩取笑阿里的行列里去;她會冷嘲熱諷著“我看嫁頭老驢子都比嫁給他好”;她會在看到初生的哈桑帶著那丑陋的兔唇時,對著丈夫發(fā)出凄厲的訕笑“現(xiàn)在你有這個白癡兒子,他可以替你笑了”;面對自己十月懷胎掉下的骨肉,她可以做到不親近,不喜愛,不擁抱,她甚至可以做到在兒子哈桑出生后的第五天,無牽無掛地悄然離開。這一走,莎娜芭用自己的絕情和自私,親手放飛了親情的珍貴與美好。
然而,26年后的盛夏,當(dāng)頂著蓬亂的灰白頭發(fā),帶著滿臉刀痕甚至左眼失明的莎娜芭再次出現(xiàn)在哈桑、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我既悲痛又欣喜,悲的是,歲月終究會殘忍地奪走你的美貌和驕傲,喜的是,它也會仁慈地留下幡然的醒悟和救贖。當(dāng)她重新站在兒子的面前,她終于帶著慈母的仁愛說著:“我走了很久很遠(yuǎn),來看看你是否像我夢中見到的那樣英?。俊彼K于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說著乞求兒子原諒的話語。在寒風(fēng)呼嘯的嚴(yán)冬,莎娜芭用溫暖的羊毛毯激動地抱著自己的孫子,她用力而喜悅地抱住,仿佛永遠(yuǎn)不肯放手。就這樣孫子索拉博成為了莎娜芭生活的中心。她會給他縫衣服,做玩具;在索拉博生病時,她會整晚不睡,徹夜禱告。她對索拉博形影不離的親近與付出終于追回了曾經(jīng)對哈桑一走了之的親情的遺憾。
阿米爾,用“不顧一切”追回“倉皇逃跑”的良心可安。
1975年的那個冬日,當(dāng)阿米爾割斷最后一只風(fēng)箏,他終于看見爸爸在屋頂上,鼓著掌,容光煥發(fā)。當(dāng)阿米爾去尋找追風(fēng)箏久久未歸的哈桑,他痛苦地看著哈桑在小巷里,流著血,慘遭污辱。那個寧愿吃泥巴也不騙阿米爾的哈桑,那個會對阿米爾的要求絕對服從的哈桑,那個總是在為阿米爾付出,從不求回報的哈桑,卻在替阿米爾追逐風(fēng)箏、保住風(fēng)箏的路上,被阿米爾殘忍地拋棄了。可悲的是,阿米爾對哈桑的殘忍并未就此打住,命運無情地考驗著這對“本是同根生”的兄弟。在無法原諒自己的日子里,阿米爾將內(nèi)心罪惡的無法開解歸結(jié)于哈桑的存在,他不斷地用冷漠、無視試圖孤立哈桑;他粗暴地向著哈桑扔石榴,借此換來他的反擊;甚至,他狠心地將新手表和鈔票塞在哈桑的毛毯下,向爸爸說著無恥的謊話。就這樣,阿米爾逼走了哈桑,也放飛了喀布爾本該最絢爛的主仆情、手足情。
幸運的是,多年之后拉辛汗的意外召喚,使得阿米爾再次踏上了成為好人的路,一條終結(jié)輪回的路。阿米爾上一次踏上這條彈坑密布的道路,是在蓋著帆布的卡車中,他為在俄國兵的槍下救下無辜婦女的爸爸驕傲;而這一次,阿米爾用超乎想象的勇氣與堅忍,用幾乎體無完膚的慘烈,帶著索拉博安全逃脫了阿瑟夫的虎口。那無數(shù)個夜晚的折磨,那無數(shù)個夢魘的追悔,終于在這一刻得到了永恒的救贖。阿米爾對索拉博的“拼死相救”追回了良心終安,也追回了故事的最終圓滿。2002年3月某個陰冷的雨天,當(dāng)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當(dāng)阿米爾不顧一切地為索拉博追著那只即將落地的風(fēng)箏,阿米爾終于追回了索拉博的重新信任,追回了自己消逝已久的燦爛微笑。
合上書頁,記憶的綿長又停留在那個喀布爾的冬天,風(fēng)箏帶著長長的藍(lán)色尾巴,在天空中冉冉升起,它們舞動著,飛越公園,飛越風(fēng)車,飛越樹林,飛過掙扎,飛過泥濘,飛過丑陋。最終,飛過百轉(zhuǎn)千回,飛向柳暗花明。
參考文獻:
[1]蔣曉慶.救贖中的成長——從成長小說的角度解讀《追風(fēng)箏的人》[D].揚州大學(xué),2010.
[2]薛舒.《追風(fēng)箏的人》評析[J].龍源期刊網(wǎng),2013.
作者簡介:
歐麗娜,湖南省長沙市,長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