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保,繳錫云,2,郭維華,陳俊克
(1. 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2. 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98;3. 黃河水利出版社,河南 鄭州 450003)
苜蓿作為當前牧區(qū)飼料種植作物的首要選擇,對我國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及一些優(yōu)良畜種的培育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新疆阿勒泰地區(qū)是我國苜蓿的重點種植地之一,但是該地區(qū)水資源嚴重短缺,牧草種植原本采用的地面灌溉方式已不適應當前形勢,需要應用更為高效的灌溉方式?;诖?,地表噴滴灌曾適用于苜蓿的種植,但由于苜蓿屬多年生長作物,每茬收割時期會損壞大量地表滴灌帶,故開始采用地下滴灌的方式來對苜蓿進行生育期灌溉。
前人對苜蓿的地下滴灌技術進行了廣泛的研究,Claudio等[1]經(jīng)過對比滴灌和漫灌條件下的苜蓿產(chǎn)量和干物質量,發(fā)現(xiàn)滴灌比漫灌的干物質量多出16%~23%。Bosch等[2]研究表明,地下滴灌與噴灌相比,其對苜蓿的產(chǎn)量影響差異較小,相對噴灌,地下滴灌節(jié)省了大量的勞動力。Alam等[3]研究表明:利用地下滴灌進行灌溉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與常規(guī)的溝灌相比較可以提高20%左右。陶雪等[4-6]主要研究了地下滴灌、噴灌、畦灌對苜蓿生長、光合效率、產(chǎn)量及品質的影響,對比發(fā)現(xiàn)地下滴灌顯著地提高了苜蓿株高、莖粗、分枝數(shù)、產(chǎn)草量等??艿さ萚7]研究了地下調虧滴灌對苜蓿生長的影響表明地下滴灌條件下,苜蓿分枝前期、分枝期和現(xiàn)蕾期的適宜的調虧灌溉可以實現(xiàn)西北旱區(qū)紫花苜蓿的高產(chǎn)、優(yōu)質、節(jié)水生產(chǎn)。廉喜旺等[8]在新疆福海地區(qū)研究了地下滴灌毛管布置方式和灌水定額對苜蓿生長狀況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毛管間距80 cm、埋深30 cm、灌溉定額375 mm的試驗效果最佳。程冬玲等[9]研究得出在苜蓿田間實施地下滴灌技術是可行的,毛管的適宜埋深為30~40 cm,滴灌灌水定額宜采用225~375 m3·hm-2,最大耗水時段的滴水間隔天數(shù)約10 d左右。
雖然傳統(tǒng)地下滴灌[10]的灌溉效果在苜蓿種植中已得到肯定,但由于毛管埋設過深,輪作期難以維修和回收,且操作較為復雜,基于此,淺埋式地下滴灌技術應運而生。淺埋式滴灌是指滴灌帶埋深小于20 cm的滴灌技術,與傳統(tǒng)的地下滴灌相比,具有埋深較淺、布設成本低、滴灌帶鋪設后易于維修和回收等優(yōu)點[11-12],但是其灌溉效果的相關研究還相對較少。因此本文針對淺埋式滴灌開展相應實驗研究,探討毛管埋深對淺埋式滴灌效果的影響。
試驗在位于新疆阿勒泰青河縣境內的阿葦灌區(qū)試驗站進行,青河縣屬大陸性北溫帶干旱氣候,年降雨量小,蒸發(fā)量大。極端最低氣溫為-53℃,最高達36.5℃;多年平均氣溫0℃,多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 495 mm,多年平均降水量僅為161 mm;無霜期平均為103 d。試驗田為荒漠地區(qū),土層中礫石含量較高,其0~30 cm礫石含量約為25%,40~60 cm礫石含量約50%。根據(jù)國際制土壤分類標準,試驗田表層0~30 cm土層為多礫質土,30~60 cm土層為輕礫石土,0~60 cm土層平均容重為1.77 g·cm-3。土壤田間持水率較低,具體土壤物理性狀如表1所示。
表1 土壤基本物理指標Table 1 Soil basic physical indicators
試驗于2016年4—10月在新疆阿勒泰阿葦灌區(qū)試驗站開展,采用田間小區(qū)對比試驗。每個小區(qū)長30 m,寬2.4 m,地面干管為φ50的PE管,支管為φ40的PE管。試驗苜蓿為2012年8月播種的當?shù)刂髟宰匣ㄜ俎F贩N阿爾岡金,苜蓿行距為30 cm。毛管采用可以防負壓的內鑲貼片式滴灌帶,滴頭標定流量為2.2 L·h-1,其中滴灌帶直徑為2 mm,滴頭間距為30 cm。毛管布置示意圖如圖1所示。
試驗中毛管(滴灌帶)埋深為試驗因素,毛管埋深設5、10 cm的淺埋式滴灌與20 cm的傳統(tǒng)地埋式滴灌等3種水平,毛管間距均為60 cm,共計3個處理,每個處理為1個小區(qū)(長30 m×寬2.4 m),各重復3次。灌水定額依據(jù)當?shù)剞r(nóng)民用水習慣及苜蓿生理特性而制定,各處理均采用同一灌溉制度,均按照37 mm進行灌溉。具體灌水時間與灌水量見表2。試驗小區(qū)由水表(水表自帶球閥)計量并控制灌水定額。
由于試驗區(qū)位于干旱荒漠地區(qū),氣候干冷,溫度回升緩慢,全年無霜期較短,當?shù)刈匣ㄜ俎H曛荒苁崭顑刹?。根?jù)調查,試驗小區(qū)紫花苜蓿各生育階段劃分見表3。
圖1 毛管田間布置示意圖Fig.1 Arrangement of drip belt in the field
表2 苜蓿淺埋式滴灌灌溉制度Table 2 Irrigation schedule of shallow-buried drip in Alfalfa field
表3 試驗小區(qū)苜蓿生育期(M-d)Table 3 Alfalfa growth period in experimental plots
試驗觀測內容主要有株高、莖粗、苜蓿毛細根生物量、作物產(chǎn)量等。苜蓿株高和莖粗2個指標,在每個試驗小區(qū)中按“S”型曲線隨機選取10株苜蓿定株,每隔5天測一次。苜蓿株高的測定:孕蕾前為從苜蓿莖的最基部到最上葉頂端的高度,孕蕾期后為從苜蓿莖的最基部到最頂端的高度;莖粗的測定:用游標卡尺測一次苜蓿莖粗,每次測量單株苜蓿莖粗時,取相互垂直的兩個方向各測一次,最終取平均值;毛細根生物量采用取樣烘干法測定,在測過株高和莖粗的苜蓿植株旁5 cm處,挖60~100 cm深的坑,分別在10、20、30、40、50、60 cm深度分層采集土樣,分離出直徑小于2 mm的毛細根[13],放置在烘箱中烘干稱重,并換算為毛細根根重密度;苜蓿產(chǎn)量的測定分別于苜蓿第一茬分枝期(05-25)、孕蕾期(06-10)、盛花期(06-20)、收割時(06-26)和第二茬分枝期(07-15)、孕蕾期(08-15)、盛花期(09-05)、收割時(09-12)選取各小區(qū)長勢均勻區(qū)域,樣方面積約為100 cm×100 cm,刈割兩次取平均值,留茬高度5 cm左右,收割后所取鮮草置于陰涼處自然風干,測干草產(chǎn)量。
不同埋深處理下的毛細根量空間分布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毛細根量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減小。毛管埋深為5 cm的處理其毛細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層深度,30~60 cm土層毛細根生物量較小,在1.0×10-4g·cm-3左右;毛管埋深為10 cm處理其毛細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層,40~60 cm土層毛細根生物量較小,也在1.0×10-4g·cm-3左右;毛管埋深為20 cm的處理其毛細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層,40~60 cm土層毛細根生物量較小,與埋深10 cm處理相比,其40~60 cm毛細根生物量的變化并不明顯。
圖2 不同毛管埋深下毛細根生物量空間分布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apillary root biomass under different drip belt buried depths
毛管不同埋深對苜蓿垂直方向毛細根根重密度的影響見圖3。毛管埋深為10 cm和20 cm時,埋深的增加對各深度土層根系的生長影響不大,埋深10、20 cm相較于埋深5 cm的處理更有助于20~30 cm深度土層毛細根的生長,對30~60 cm深度土層毛細根生長影響較小。
隨著第一茬苜蓿的收割,同一種處理下第二茬苜蓿毛細根根重密度有所變化,但變化不大,具體見圖4。毛管埋深10、20 cm處理0~60 cm深度各土層差異性仍然較小,毛管埋深5 cm處理與毛管埋深10、20 cm處理在0~20 cm與30~60 cm深度土層差異均不明顯。20~30 cm土層毛管埋深5 cm處理其細根根重密度低于毛管埋深10 cm、20 cm處理,且差異達顯著水平。另外,第二茬各點毛細根根重密度值均略低于第一茬,但各層所占總根系生物量的比例與第一茬差異不大。
2.2.1 毛管埋深對苜蓿株高的影響 株高是評價作物生長和發(fā)育狀況的重要因素,是直接影響紫花苜蓿產(chǎn)量的關鍵因子[14]。由表4可知,第一茬與第二茬苜蓿植株的生長主要集中在苜蓿的分枝期和孕蕾期,開花期后,苜蓿植株高度生長緩慢,其植株高度保持在70 cm左右。
一、二茬苜蓿植株高度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第一茬整個生育期毛管埋深10 cm與20 cm的處理植株高度差異較小,但兩處理植株高度均高于毛管埋深5 cm的處理且差異達顯著水平。第一茬收割時埋深10 cm與20 cm植株高度分別為71.2 cm和72.5 cm,兩者相較于埋深5 cm的65.8 cm差別顯著,苜蓿第二茬其生長規(guī)律與第一茬相似,但苜蓿第二茬生長期較第一茬有所變化,整個第二茬生育期除分枝期外,毛管埋深10 cm處理略高于埋深20 cm處理,但差異不顯著,兩者均高于埋深5 cm處理且差異達顯著水平。因而,毛管埋深10、20 cm對苜蓿植株高度的生長影響不大,埋深5 cm處理不利于苜蓿植株的生長。
圖3 不同毛管埋深下第一茬苜蓿毛細根根重密度Fig.3 Capillary root weight density of first crop alfalfa under different drip belt buried depths
2.2.2 毛管埋深對苜蓿莖粗的影響 莖是苜蓿輸送養(yǎng)分、水分的主要渠道,是影響苜蓿產(chǎn)量的主要構成因素[15]。由表5可知,第一茬與第二茬苜蓿植株莖粗的增長速度集中時間和株高大致相同,分別在苜蓿的分枝期和孕蕾期,開花期后,苜蓿莖粗增長緩慢,第一茬維持在3.5 cm左右,第二茬維持在3 cm左右。
第一茬苜蓿生育前期,毛管埋深10、20 cm差異較小,而埋深5 cm處理略高于兩者,生育后期,毛管埋深10 cm處理略高于埋深20 cm處理,差異不顯著,兩者均高于埋深5 cm處理,且差異達顯著水平;苜蓿第二茬不同埋深處理莖粗生長規(guī)律較為明顯,整個生育期,埋深10、20 cm處理兩者差異性較小,但兩者均高于埋深5 cm處理,且差異達顯著水平。第一茬與第二茬莖粗生長規(guī)律存在差異,此種情況應該是由于第一茬苜蓿根系較淺,主要吸收淺層水分,因而埋深5 cm莖粗生長較快,隨后隨根系生長,埋深10、20 cm更能促進根系吸收水分,促進植株生長。因而,毛管埋深10、20 cm對苜蓿植株莖的生長影響不大,埋深10 cm相對優(yōu)于埋深20 cm,埋深5 cm處理不利于苜蓿植株莖的生長。
圖4 不同毛管埋深下第二茬苜蓿毛細根根重密度Fig.4 Capillary root weight density of second crop alfalfa under different drip belt buried depths
表4 不同毛管埋深下的苜蓿株高/cmTable 4 Plant heights of Alfalfa under different drip belt buried depths
注:不同的小寫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下差異顯著,下同。
Not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P<0.05 level. The same below.
表5 不同毛管埋深下的苜蓿莖粗/mmTable 5 Stem diameter of Alfalfa under different drip belt buried depths
2.2.3 毛管埋深對苜蓿產(chǎn)量的影響 由表6可知,第一茬與第二茬苜蓿干草產(chǎn)量在分枝期到孕蕾期有大幅度增長,孕蕾期后增長放緩,盛花期和收割時基本穩(wěn)定在8 t·hm-2左右。
第一茬分枝期、孕蕾期毛管埋深5、10 cm處理差異較小,均高于埋深20 cm處理,但差異不顯著,盛花期及收割時所測干重埋深10、20 cm差異較小,均高于埋深5 cm處理,且差異達顯著水平。第二茬苜蓿收割時所測干重埋深10、20 cm差異較小,均高于埋深5 cm處理,且差異達顯著水平,其余時期各處理差異不顯著。
本試驗通過調整毛管埋深,研究了淺埋式滴灌毛管埋深對苜蓿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毛管埋深為10 cm和20 cm時,埋深的增加對苜蓿生長指標、產(chǎn)量及各深度土層根系的生長影響不大,均相對優(yōu)于埋深5 cm的處理,且埋深10、20 cm更有利于20~30 cm深度土層毛細根的生長,對30~60 cm深度土層毛細根生長影響較小。綜上,10 cm毛管埋深即可達到傳統(tǒng)地埋式滴灌的灌溉效果,對苜蓿的根系生長及產(chǎn)量影響不大,且更加經(jīng)濟方便,適合新疆地區(qū)進一步推廣。
表6 不同毛管埋深下各生育階段的苜蓿干草產(chǎn)量/(t·hm-2)Table 6 Alfalfa hay yield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under different drip belt buried dep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