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成 邱文利
邰爽秋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平民教育學家,與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并稱“四大怪杰”。說他人怪,不僅在于他拋棄舒適的城市生活,深入農(nóng)村辦學,推行平民教育;而且還在于他脫去西裝革履,穿上土布衣裳,倡導“土布運動”;更在于因妻子黃季馬不贊同他的“土布運動”,而兩次提出離婚,最終導致婚姻破裂。
倡導平民教育的“布衣博士”
邰爽秋(1897—1976),字石農(nóng),江蘇東臺人,出身于貧寒的書香門第。1923年留美,先后入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27年回國后,歷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河南大學教授及暨南大學教育系主任、大夏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等職。
1930年,他親自赴河南等地農(nóng)村考察,目睹了當?shù)亟?jīng)濟的衰敗和農(nóng)民生活的疾苦,遂提出以救國救民為宗旨的“民生本位教育”主張,以使勞苦大眾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進而實現(xiàn)民強國富。他身體力行,先后在上海、重慶等地農(nóng)村開展民生本位教育實驗達十余年。
1933年,邰爽秋在上海郊區(qū)真如鎮(zhèn)的金家巷成立“中國民生建設(shè)實驗學院”,發(fā)起“土布運動”,又稱“廿二運動”(因發(fā)生在民國二十二年),即“提倡土貨,實行社會節(jié)約,努力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改進民眾生活,協(xié)謀中華民族之復興”。 他帶頭穿土布衣褂,農(nóng)民們親切地稱之為“布衣博士”。
有獨立見解的家政教育專家
黃季馬是邰爽秋的原配妻子,著名小品文作家江寄萍曾于1936年2月采訪過她,并在2月8日的《申報》上刊發(fā)了《邰爽秋夫人黃季馬女士談家政教育》一文。通過此文可以看出,黃季馬不僅是一個賢妻良母,而且也是一個家政教育家。
黃季馬與邰爽秋曾是國立東南大學的同學,邰比黃高幾個年級。當年,黃學外國文學,邰讀教育學,在讀期間兩人便開始戀愛了。邰赴美國留學后,黃深感外國文學不切實用,便轉(zhuǎn)到北平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習醫(yī)學,后又轉(zhuǎn)入上海的女子醫(yī)科大學。幾經(jīng)輾轉(zhuǎn),黃季馬聽從了留學歸來的邰爽秋的意見,重新回歸教育事業(yè)。
兩人結(jié)婚后,更是夫唱婦隨,琴瑟和鳴地按照預定計劃進行,全身心地致力于教育事業(yè)。1933年,他們共赴河南大學任教,同時該省省立女師聘請黃兼任家事學教育。黃自編講義,講授極其實用的家庭知識,讓學生們耳目一新,獲益匪淺。1935年重返上海后,兩人同在大夏大學任教,邰任教育學院院長,黃任家事科講師。同年黃在自己講義的基礎(chǔ)上重行加工整理,出版了《實用家事學》《家事》兩本書,深得各界婦女歡迎。此后,邰創(chuàng)辦“教育編譯館”、發(fā)起“土布運動”、發(fā)明“爽秋普及教育車”,也都得到了黃的助力。
邰爽秋工作繁忙,差不多一天到晚都要在外奔波,家常事務統(tǒng)由黃季馬主持。他們兩人沒有煙酒、賭博等不良嗜好,業(yè)務時間多寄情于書報、著述與體育活動之中。他們的生活極為簡樸,日常開銷較比普通中等家庭還要節(jié)儉,別人家的嬰兒吃的是牛奶、雞蛋,而他們的女兒出生后就一直吃豆乳和米湯。邰的衣著更是等同于鄉(xiāng)間老農(nóng),一年四季均為土布衣褲,他的每件衣服所費絕不超過三四元。他們的客廳里懸掛著韓國鈞氏書贈的聯(lián)語“胸中萬卷可支餓,世上點塵不到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他們夫婦的現(xiàn)實生活和思想境界。
但黃季馬也是一個有思想、很獨立的知識女性,她認為一名現(xiàn)代婦女,只是在家做主婦太過狹隘了,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應當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做些有利于大眾的社會事業(yè);反之,只為社會服務而鄙棄了家政,也不會得到家庭的幸福。不應當把家庭服務和社會服務對立起來,而應該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家庭服務是直接為自己的家庭服務,而社會服務可以說是間接地為別人的家庭服務。所以,她主張一名婦女在家庭服務的基礎(chǔ)上,同時也要做社會服務的事業(yè)。她還想組織一種俱樂部,每周集會一次,有正當?shù)膴蕵罚泄_的演講。在這里,大家可以交換知識,研究與本身利害相關(guān)的問題。無論哪一種知識,只是一人明了,其利有限,大眾知道,才會收效更大。要使每個家庭都獲得幸福,就不能缺少這種共同的集會。
由土布引發(fā)的離而復合
也許正是因為黃季馬的人格獨立,凡事都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才對邰爽秋的“土布運動”產(chǎn)生了置疑,因此,在黃季馬接受采訪一個月后就發(fā)生了婚姻的危機。
1936年3月31日《北洋畫報》的《時事雜詠》一文,披露了邰爽秋與黃季馬的第一次婚姻風波。自從擔任大夏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后,邰爽秋更加執(zhí)著地推行“土布運動”,不論出席什么場合,他一律身著土布襖褲。為此,夫人黃季馬認為丈夫有些矯枉過正,“既為愛國,又何必專用土貨,并國貨亦不可用?”因此,兩人產(chǎn)生意見分歧,雙方毫不相讓。于是,邰爽秋一氣之下提出離婚,雙方簽訂了離婚協(xié)議書。
但兩人的感情基礎(chǔ)牢固,因此離婚協(xié)議簽訂后仍然依戀不舍,雙方一致認為,不做夫妻還是朋友。故而,不久便相偕到蘇州共度“友月”。他們對“友月”的解釋是:“非夫婦之同居,乃友誼之同居也。”在蘇州三日暢游后,此事被邰爽秋的母親得悉,她老人家認為,這兩人純粹把婚姻大事當成了兒戲!于是親自趕往蘇州將二人迎歸。回到上海后,邰、黃曾做半日長談。語時,各自坦誠相見。黃責怪邰“即便推行土貨,亦何必非穿粗劣不堪寓目之老藍布衣不可”。邰為了表達后悔之意,當即取出在滬西某紡織合作團新制的一塊花呢,黃見后大喜,連連說:“你何不早說?”此后,黃即以此花呢一丈制成旗袍一襲,雙方遂取消離婚協(xié)議,合好如初。為此,該文作者“左右”特賦打油詩一首:“不見當年馮玉祥,布衫布褲又何妨?離而復合非無謂,贏得花呢一丈長。”
一年后兩人還是分道揚鑣
然而,邰爽秋骨子里實為大男子主義者,更是一個固執(zhí)己見之人。復合后不久,邰再次舉起了“土布運動”的大旗,黃一如既往地強勢反對,于是導致了他們第二次的婚姻風波。1937年2月23日《北洋畫報》的《邰爽秋與黃季馬離婚的理由》一文,記敘了他們感情破裂和邰爽秋再次訂婚的過程。
邰、黃復合后不到一年的工夫,竟又掀起了二度離婚風波。主動提出離婚的當然仍是邰氏,他的離婚動機仍為黃氏破壞了他的“土布運動”。這次兩人采取了快刀斬亂麻的行動,處理得干脆利落,直接辦理了離婚手續(xù)。
值得一提的是,邰氏在離婚后馬上就與一位叫胡佩珍(一說貞)的女學生訂婚了。邰氏曾對胡氏提出了約法三章:一要完全聽他的話,二是不反對土布運動,三是不干涉他的行動。這位胡女士是在無條件同意后才被認可的。據(jù)說,胡佩珍是邰爽秋最忠實的粉絲,對他崇拜得五體投地。
然而,該文作者大白對邰爽秋提出的離婚理由卻產(chǎn)生了置疑:邰氏因為妻子不能奉行“土布運動”,就如此決絕地和她離婚,邰氏卻忘了即使黃氏離開了他,黃氏在社會上仍是“土布運動”的叛徒。把不能奉行“土布運動”作為離婚的理由,那又用什么方法去對待不是妻子而不奉行“土布運動”的人呢?從與胡女士約法三章上來看,僅“要完全聽他的話”這一條,就足以證明邰氏所需要的是柔順得像綿羊一般的妻子,她不但要無條件地支持“土布運動”,而且還要服從他的一切,否則仍會離婚。
(作者周利成為天津市檔案館研究館員;邱文利為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