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1901年—1972年),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建筑師,畢生致力于中國古建筑的研究和保護。
1915年,梁思成考入北平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1924年,赴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筑系學習,1927年獲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筑史,研究中國古代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國之前,到歐洲參觀了希臘、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地的著名古建筑.他親眼看到國外的古建筑受到妥善保護,而自己的國家,有著幾千年文化傳統(tǒng)的中華民族,留下了如此豐富的古建筑遺產,卻滿目蒼涼。珍貴的龍門石窟、敦煌壁畫被任意盜賣,大批古建筑危立在風雨飄搖之中。
他深深感到這是民族的恥辱,懷著激昂的愛國熱誠,下定決心:中國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一定要寫出自己的建筑史。一開始,梁思成就把近代的科學方法應用到研究中國古建筑上,他明確提出:“近代學者治學之道,首重證據,以實物為理論之后盾。”
梁思成
老北京城。梁思成曾竭力主張保護北京古建筑和城墻,遺憾的是,建議未被采納
從1932年起,梁思成先后踏遍中國十五省二百多個縣,測繪和拍攝二千多件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筑遺物,這些重大考察結果,寫成文章在國外發(fā)表,引起國際上對這些文物的重視,為梁思成日后注釋《營造法式》和編寫《中國建筑史》打下基礎。
梁思成總結了近代國外建筑和中國百年建筑的狀況,提出既反對全盤西化將洋式建筑照搬進來,也反對完全仿古的做法。他向往一種既能用新技術、新材料,又具有民族傳統(tǒng)的新建筑形式出現(xiàn)。
194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受聘為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并擔任聯(lián)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建筑師。因他在中國古代建筑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
1950年初,梁思成與都市計劃委員會的陳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規(guī)劃方案,主張保護北京古建筑和城墻,建議在西郊建新北京,保護舊北京城,不在舊城建高層建筑。遺憾的是,建議未被采納。之后多次上書,挽救了北海的團城。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病逝于北京。
1988年8月,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fā)證書,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領導的集體在“中國古代建筑理論及文物建筑保護”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貢獻,被授予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梁思成的學術成就也受到國外學術界的重視,英國學者李約瑟說:梁思成是研究“中國建筑歷史的宗師”。
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木構建筑之一。梁思成先生形容為“國內古建筑第一瑰寶”
羅哲文(1924—2012),四川宜賓人,中國古建筑學家,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1940年考入中國營造學社,師從著名古建筑學家梁思成。1946年在清華大學與中國營造學社合辦的中國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
1924年,羅哲文出生于四川宜賓農民家庭。1940年,16歲的羅哲文考入中國營造學社。少年羅哲文并不了解營造學社的具體工作,見到考題中有寫字、畫畫等內容,覺得有興趣,便去投考,成為眾多考生中惟一一名被錄取者,從此,羅哲文踏進了古建筑學之門。他先為劉敦楨抄寫整理《西南古建筑勘查》,并繪制一些插圖。半年后,梁思成見羅哲文在繪圖方面有培養(yǎng)前途,便把他收作弟子,為自己繪圖和整理資料。
羅哲文曾回憶說,梁思成先生對自己的關懷是方方面面的,連“羅哲文”這個名字,都是梁先生幫自己取的。羅哲文原名叫羅自福,常被人取笑為“羅斯?!保谑?,梁先生給他改名為“哲文”。
多年以后,羅哲文回憶老師說,“我現(xiàn)在也是這樣,想方設法幫助年輕人多學點東西?!?/p>
1944年夏天,羅哲文跟隨梁思成到重慶。梁思成用鉛筆在五萬分之一的地圖上標出盟軍轟炸日本敵占區(qū)時需要保護的古建筑,并特別提出需要保護的京都和奈良的位置,由羅哲文用繪畫墨水把鉛筆所畫的位置描繪清楚,地圖及時交到美軍手中,保護了京都和奈良的20余座國寶古建,戰(zhàn)后梁思成被稱為“日本古都的恩人”。
1945年日本投降后,清華大學請梁思成先生回母校創(chuàng)辦建筑系,并由中國營造學社與清華大學合辦中國建筑研究所。1946年,羅哲文來到北平,成為梁思成助理,同時在研究所里工作。那時羅哲文被稱為“研究生”,即“助理研究”的意思。
羅哲文認為自己能走到今天,一是由于勤奮好學;另一方面是緣于機遇,使他在青年時代得以追隨建筑大師梁思成。關于梁思成先生,羅哲文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我至今難忘的是他那種對學藝青年耐心細致的傳藝精神,他從繪圖板、丁字尺、三角板和繪圖儀器的使用方法,到削鉛筆、擦橡皮等小技都一一手把手地教……”
羅哲文,梁思成弟子,長城申遺第一位提出者和重要的推動者
“文革”中,梁思成先生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為避免受到牽連,很多與他聯(lián)系密切的人都和他疏遠了。一天,剛在醫(yī)院輸完液的梁思成卻看到了久違的學生羅哲文,高興得幾乎流淚。這次見面,梁先生囑咐羅哲文:文物、古建筑是全人類的財富,沒有階級性,沒有國界,在變革中能把重點文物保護下來,功莫大焉。
2012年5月14日,著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去世,享年88歲。
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文聯(lián)主席孫家正曾撰文說,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能有今天的成就,除國家昌盛、政通人和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一批能人志士為之鼓呼奔走,羅哲文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七十年來,他服務中國文物保護事業(yè)的初衷不改,老而彌堅。
“他是個小老頭,個子矮矮的,今年已經86歲高齡,但依然有一半時間在飛機上,飛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不停地出席各地的古建、文物專業(yè)聚會,提供咨詢、論證和建議?!蔽氖佛^館員舒乙曾對羅哲文的生活常態(tài)做過這樣的描述。(整理_余凌 圖片_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