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安
綠尾虹雉身姿雄健、行蹤隱秘。雄鳥羽色靚麗,上體羽毛在陽光的映照下猶如雨后的彩虹,故稱“虹雉”,因其尾綠,故得名“綠尾虹雉”。綠尾虹雉僅分布在我國四川西北部、云南西北部、青海南部與東南部、甘肅南部以及西藏東南部等相鄰地區(qū),在《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瀕危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易危物種。
我國西南的橫斷山區(qū)山高谷深、溝壑縱橫、植被豐茂、云霧繚繞,獨特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使這里成為許多孑遺物種的避難所。這里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區(qū)域之一,野生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這里不僅棲息著“國寶”大熊貓、雪豹、金錢豹、川金絲猴,還有各種高山雉類。素有“中國虹雉”美譽的珍稀瀕危雉類——綠尾虹雉就棲息在橫斷山區(qū)東部的巴朗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深山密林和高山灌叢之中。
臥龍自然保護區(qū)從1963年建立以來,堅持不懈地開展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和野外生態(tài)研究,通過自主創(chuàng)新、科技攻關,實施了大熊貓人工圈養(yǎng)繁育科研和野化放歸培訓。55年來,四川臥龍不僅見證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也成為引領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不斷前行的一面旗幟。如今,大熊貓與臥龍似乎已經(jīng)成為固化的鏈接。每當提起臥龍,人們都知道是“國寶”大熊貓的故鄉(xiāng),以至于人們忽視了這里之所以能夠擁有大熊貓,其實與這里保護完整而又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密不可分。
今天,就讓我們揭開大熊貓傘護下的、被全球雉類學家譽為“中國虹雉”的綠尾虹雉的野生世界。
在臥龍,當?shù)厝肆晳T將生活在巴朗山的綠尾虹雉叫做“貝母雞”“火炭雞”“鷹雞”,這是他們對綠尾虹雉在不同季節(jié)的形態(tài)和食物習性的認知。
夏季來臨之后,生長在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之中的川貝母成熟了。采挖這種名貴的中草藥,也是體力充沛的當?shù)鼐用褚荒攴N地之外的主要收入來源。挖藥的當?shù)鼐用裨谟觎F彌漫的山坡灌叢中會時常與覓食的綠尾虹雉不期而遇,只見綠尾虹雉用堅硬銳利的喙,嫻熟地啄食生長在地表下的川貝母的鱗莖,“貝母雞”的叫法由此流傳開來。而且勞動創(chuàng)造智慧,仿生學也被當?shù)鼐用癜l(fā)揮得淋漓盡致。他們采挖貝母的工具——貝母鋤頭就是精彩的印證。鐵質(zhì)的鋤頭尖部模仿了綠尾虹雉略微彎鉤狀的喙,挖藥人手提鋤頭對準貝母植株根部一鋤頭挖下去再提起來,原本生長在地下的鱗莖剛好粘連在鋤頭尖上,伸手一取,潔白的貝母便收于囊中。
在當?shù)鼐用竦难壑?,綠尾虹雉雄鳥從頸部經(jīng)腹部到下體的羽色如燒過的木炭,迎面看上去黝黑而又隱隱約約泛著絲絲藍光;從山坡往下望去,在寒冬和初春的雪地里,綠尾虹雉雄鳥從后頸到背腰的羽色如同一團燃燒著的火炭。而且夏末秋初的綠尾虹雉還會在高山草甸和高山灌叢區(qū)域,找尋人類生活用火后遺留的木炭,啄食木炭碎末。于是,“火炭雞”也成為當?shù)鼐用窨谥袑G尾虹雉的另一個常用稱呼。
為了躲避高原猛禽和高山肉食動物等天敵的襲擾,綠尾虹雉喜歡站立在巖石之上警戒,棲息在大樹枝頭休息。它們的站姿如鷹一般雄健優(yōu)美,堅硬的喙部前端微微彎曲,呈鉤狀,從頭到身子都像極了鷹。綠尾虹雉習慣從高處縱身一躍,舒展翅膀,在森林和草甸的上空無聲無息地滑翔,其姿態(tài)也正如雄鷹翱翔天空一般威武。在當?shù)鼐用竦难劾?,它是像鷹一般的野雞,“鷹雞”的叫法,也不脛而走。
綠尾虹雉雄鳥背部體羽主要為深藍綠色,具金屬光澤,眼先裸出部分為天藍色,頭頂后部有短的青銅色羽冠;后頸及上背為赤銅色的金屬光澤;下背及腰白色,肩和翅覆羽銅紫色,具金屬藍綠色光澤;尾灰藍色;正面下體黑色。在陽光映照的山野中,雄雉的羽毛會展現(xiàn)出十種不同的金屬光澤,像彩虹一樣絢爛奪目。與之相比,承擔更多孵化和育雛任務的綠尾虹雉雌鳥的羽色要暗淡許多,上體為深栗色,具淡白色紋和皮黃色斑;下背和腰部白色;眼周裸出部分接近白色;下體灰褐色,夾雜著白色的細斑;尾部暗褐色,具棕色橫斑。
其實,綠尾虹雉在臥龍巴朗山的生活也是極為隱秘的。只有每年的清明節(jié)至端午節(jié)之間,才是求偶繁殖季節(jié)的綠尾虹雉發(fā)情外出的時候。在這個時期,是觀鳥者上山觀察的最佳時節(jié)。從2015年6月開始,我在臥龍野外觀鳥、拍鳥。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生活在臥龍的300多種野生鳥類,用照片和視頻系統(tǒng)地記錄下來。2016年6月,在海拔3500米的山野,天剛蒙蒙亮,我第一次見到了綠尾虹雉,立刻就被它們深深地迷住了。從那時起,我每年都會利用周末和節(jié)假日上巴朗山,觀察其棲息環(huán)境,探尋其活動蹤跡,點點滴滴積累觀察記錄。
“喝了清明水,野雞滿山叫”,這是臥龍人對各種野生雉類的深刻印象。春季的氣溫日漸回暖,小草發(fā)芽,雉類的食物愈加豐富,綠尾虹雉也漸漸進入了繁殖期。綠尾虹雉雄鳥總是在晨曦微露的時候站在懸崖的山石上或是高大的松樹枝頭,伴著初升的太陽,用中氣十足而又婉轉悠遠、響徹山谷的歌聲向異性宣告自己的存在和期待。那雄健的體態(tài)散發(fā)著美麗的金屬光澤,耀眼奪目,宛如遠山迷霧中的彩虹。一旦在附近活動的雌鳥有回應的鳴叫,綠尾虹雉雄鳥便會急不可耐地滑翔過去,在雌鳥活動的灌叢周圍的空地上扇動翅膀、翹動尾巴,炫耀自己美麗的羽色,急促而賣力地跳一段華麗的舞蹈,以期獲得雌鳥的青睞。當氣溫逐漸升高,高原猛禽準備翱翔高空盤旋覓食的時候,綠尾虹雉就悄無聲息地躲回灌叢里活動。待太陽西下,猛禽歸巢后,綠尾虹雉再從灌叢中走出來,站上巖石縱身一躍,滑翔回到森林里過夜。在雨霧綿延的天氣,綠尾虹雉雄鳥會充分利用霧氣的掩護持續(xù)鳴叫求偶,一旦有雌鳥回應就會滑翔過去,開始又一場求愛的舞蹈。
也是這個時節(jié),巴朗山會迎來一輪又一輪鋪天蓋地的春雪,綠尾虹雉便從針葉林向上移動到海拔3500米左右的高山灌叢一帶覓食和求偶。這里的春雪雖然面積較大,但遇到陽光很快就會融化,植物的嫩葉、花蕾、嫩枝、幼芽和嫩莖成了綠尾虹雉的主食。如果遇到天敵,它們會從巖石上縱身一躍,滑翔而下躲避追捕。
常來臥龍觀察拍攝高山雉類的觀鳥愛好者都知道,像雪鶉、藏雪雞、勺雞和雉鶉這些一年四季都生活在高山上的雉類,無論雌雄,其羽色都與它們生活的高山流石灘和高山灌叢的自然環(huán)境色彩融為一體。所以,觀鳥愛好者很難直接用肉眼確定它們的位置,一般都要借助望遠鏡仔細搜尋,才會在它們走動、跳躍或者鳴叫聯(lián)絡時發(fā)現(xiàn)其蹤跡。
在清明節(jié)至端午節(jié)之間,陸陸續(xù)續(xù)會有來自國內(nèi)外的鳥友聚集到臥龍鎮(zhèn)的農(nóng)家客棧。每一個人都無不仰慕綠尾虹雉的驚艷之姿,鐘情它的芳容。大家每天凌晨四點起床,匆匆吃過早飯之后就開車上山,趕在五點半之前到達綠尾虹雉習慣活動的山野,靜靜地蹲守。然而,變換不定而又琢磨不透的高山氣候和綠尾虹雉隱秘的行蹤常常令觀鳥者無可奈何。初春的巴朗山有時候是雨夾雪,有時候又是濃霧。天剛亮的時候,雖然能遠遠聽到綠尾虹雉求偶的歌唱,卻總也看不清它的芳容,無法聚焦成為攝影者的煩惱。讓觀鳥者最可期待的,是初晴的清晨,這是觀察和拍攝綠尾虹雉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好時光。然而,即使在這樣的大好時光里,只要看見有赤狐和黃喉貂等食肉動物在周邊活動,有金雕等猛禽在高大的松樹上守望,觀鳥者都會擔心,因為今天極有可能看不見綠尾虹雉的蹤影。
通過幾年的觀察,我深深體會到綠尾虹雉跟其他高山雉類一樣,一年四季都會盡可能地依靠森林、灌叢等植被和高山懸崖的庇護,確保巢穴的隱蔽,保障午間休憩和夜晚棲息時的安全。為避免鮮艷的羽色引來天敵,它們會充分利用黎明和傍晚時段,在晨曦和暮靄的掩護下,在林間空地和灌叢中活動、覓食,盡量避免與高空猛禽同時段活動。在春、夏、秋季,綠尾虹雉還會利用山間濃霧、陰雨、雨夾雪等天氣作為掩護,外出覓食和遠距離遷徙,讓猛禽和肉食動物無法追尋它的蹤跡。
為了確保繁殖季的安全,綠尾虹雉雄鳥習慣在山野春雪彌漫、灌叢積雪深覆的時期外出鳴叫求偶。因為積雪深厚,肉食動物在這一時期是無法外出狩獵的。又因為天氣陰冷,猛禽也無法借助溫熱氣流高飛盤旋覓食。即使在白天,綠尾虹雉也喜歡在有巖石凸出的灌叢和懸崖周圍的森林里活動,以便在遇到猛禽襲擾和肉食動物追擊時可以縱身一躍滑翔逃生。這些演化過程中形成的生存策略與技巧,幫助綠尾虹雉有效減輕了靚麗體羽帶來的生存困擾。
在臥龍,綠尾虹雉一般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暗針葉林、高山灌叢、高山草甸和高山流石灘區(qū)域,并隨季節(jié)變化進行垂直遷徙。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底是高山上陽光充足的秋季和冬季,綠尾虹雉棲息在海拔3000~3500米陽面的針葉林中,森林里不僅有溪流作為飲水的水源,濃密的森林還可以有效地避免猛禽的騷擾和偷襲。白天,它們常成對或以小群的方式在林地或樹枝上活動,以果實和種子為食。在林地覓食時,綠尾虹雉常與白馬雞和大噪鹛等警惕性很高的鳥混群活動,通過協(xié)同警戒來防范肉食動物的襲擊。如遇危險,在地面活動的綠尾虹雉會迅速跳到粗大的樹枝上躲避。到了晚上,它們會聚成小群在低樹枝上夜棲。
每年的7~8月份,雛鳥可以進行短距離跳躍了,天氣也炎熱起來。綠尾虹雉一家就會利用雨霧的掩護,沿著多石的山脊向上遷徙到海拔3600米的高山草甸和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流石灘覓食。通過安裝在這些區(qū)域的紅外線觸發(fā)相機記錄的圖像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綠尾虹雉會把雛鳥安頓在高山草甸的稀疏灌叢之中,親鳥輪流陪護到草地中覓食一年中最美味的川貝母等植物。天氣異常炎熱之際,綠尾虹雉會夜棲在巖洞或者巖窩中,白天利用遮天蔽日的云霧覓食流石灘中的植物葉片及根莖。10月份,當?shù)谝粓龆┙蹬R到巴朗山后,綠尾虹雉家庭開始向下遷徙到陽光更為充足、食物更為豐富的暗針葉林里生活。出生4個月的幼鳥體型已經(jīng)和它們的母親差不多了,同樣樸素的羽色便于它們隱匿于周圍環(huán)境中。
在二十世紀初,臥龍山區(qū)的當?shù)鼐用襁€處于“靠山吃山”的刀耕火種年代,狩獵和挖藥是他們主要的謀生手段。當?shù)鼐用褚矊⒀壑械摹柏惸鸽u”“火炭雞”和“鷹雞”視為解決饑餓的食物來源之一。
自從1963年臥龍保護區(qū)成立后,全區(qū)開始實施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將禁獵禁伐和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作為改善民生的首要工作。特別是通過退耕還林和天然林協(xié)議管護的推進,實施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工程,逐漸形成當?shù)鼐用裰鲃訁⑴c自然資源保護的共建共享機制。這些讓當?shù)孛穹窒砩鷳B(tài)保護紅利,獲得穩(wěn)定經(jīng)濟收入的措施,有效緩解了當?shù)鼐用駥ψ匀毁Y源的原始依賴。包括珍稀瀕危的綠尾虹雉在內(nèi)的各種野生動物,在臥龍得以自由繁衍下來。時至如今,保護得如此完整的高山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使臥龍獲得世界公認的“熊貓故鄉(xiāng)”“雪豹樂土”和“雉類王國”美譽。慕名前來四川臥龍觀鳥和拍鳥的愛好者也越來越多,大家把一睹綠尾虹雉的風采當作首選目標。從每年的清明節(jié)到端午節(jié)之間,綠尾虹雉就是觀鳥者眼中名副其實的“當家花旦”。
愿綠尾虹雉這一珍稀瀕危雉類在臥龍山地世代生活繁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