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全生
] 有位同志拿著其單位拍攝的一部黨教專題片向我請教,讓我提提“寶貴意見”。我認真看完后,直截了當?shù)馗嬖V他:“拍得很不理想?!睘槭裁磿@么說?因為我覺得這部片子中有很多鏡頭真的是極為不妥:在反映主人公參加“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時,本應是嚴肅的黨內(nèi)生活,卻看到畫面里有人衣冠不整,還有人竟然在抽煙。我叮嚀這位同志:對這樣“形象欠妥”的畫面,必須要替換。他拿著片子走了以后,我卻依然思考著這件事,覺得有些感觸不吐不快。
我們都清楚地知道,黨教專題片是對基層黨員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的。想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自身就要站得住、立得穩(wěn)。但在現(xiàn)實創(chuàng)作中,有些黨教專題片也許是為了趕時間進度,也許是編導在拍攝現(xiàn)場不夠注意細節(jié),以致出鏡的黨員干部在形象表現(xiàn)上總會出現(xiàn)一些敗筆:雙手叉腰或抄袖,下雨別人幫打傘,上車別人給開門,不分場合地抽煙,隨地吐痰,隨意接打電話、發(fā)信息,嚴肅活動神態(tài)不夠莊重、談吐過于隨便等等。這樣的黨員干部形象如果通過黨教專題片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就很容易造成錯誤解讀,從而產(chǎn)生負面效應。因此,在拍攝黨教專題片時,必須時刻繃緊“黨員干部形象”這根弦。
也許有人會說:黨教專題片的基本原則是真實性,應該將真實發(fā)生的場面如實地展示。說這話的人恐怕是過于片面甚至錯誤地理解了“真實”的真正內(nèi)涵。首先,我們黨員干部隊伍的整體形象是好的,有欠妥表現(xiàn)的只是個別場合、個別人。打個比方,你拍攝了一段幾十分鐘的素材,可能其中只有幾秒鐘的畫面人物形象欠妥,但你在成片中卻偏偏采用了這幾秒鐘,這就是以偏概全,人為地制造了最大的不真實。其次,作為黨教專題片的編導,必須要具有時刻把控拍攝現(xiàn)場的能力,對畫面要做好選取和加工,決不能讓一些無心之失在熒屏上呈現(xiàn);最后,黨教專題片的制作目的就是要提供正能量、發(fā)出正聲音、弘揚正風氣,對于具有一定批判和揭露性質(zhì)的素材,要根據(jù)主題來決定是否采用。
那么,黨教專題片創(chuàng)作如何避免讓黨員干部在鏡頭前面“摔跟頭”呢?筆者認為至少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足功課。
首先是黨員干部的衣著以及所用道具。這里說到的道具,主要是指被拍攝對象隨身的物品。我想大家都還記得,陜西省安監(jiān)局原局長楊達才,因一張在事故現(xiàn)場微笑的照片而引起網(wǎng)友的憤怒聲討,隨即事件二次發(fā)酵則是因為其佩戴不同名表開會、視察的多張照片被曝光。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反例。拍照是如此,拍攝黨教專題片也是如此。如果黨員干部在鏡頭面前穿著不夠“合適”,隨身物件等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疑,那么這樣的鏡頭實際上就等于在“挖坑”,不僅會讓基層黨員群眾質(zhì)疑反感,起不到應有的宣傳教育作用,甚至還會造成負面輿情。筆者看過一部黨教專題片,講述的是某山村的黨支部書記帶領群眾種蘋果脫貧的事跡。這樣的主題立意很好,既有時代氣息又有精神啟迪。但當表現(xiàn)這名村支書在山上檢查果樹生長情況時,出鏡的主人公卻穿著一身筆挺的西服,這就讓人難以理解,相信很多觀眾也會覺得穿成這樣去地里勞動也“太假”了。還有一部片子,表現(xiàn)的是車間生產(chǎn)一線的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敬業(yè)奉獻的事跡,從始至終主人公在鏡頭前所穿的工裝一直都是干凈整潔的,連一個褶子都沒有,這樣的著裝難免有擺拍和設計之嫌。當然,黨教片主人公穿著“不靠譜”,往往根子還在編導身上——你硬讓人家穿上這樣的衣服進行拍攝,一點也不參考實際,自然就會“鬧別扭”。
黨員干部出鏡的衣著和道具應注意“四化”。一是盡量生活化,即平時工作和生活中經(jīng)常穿什么,鏡頭前就穿什么,不要故意去設計、精心去“打扮”;二是盡量寫實化,要結(jié)合他們的實際工作環(huán)境去表現(xiàn),工作中的衣著凈就是凈、臟就是臟;三是盡量簡潔化,比如手表、墨鏡、手包等,除非主題需要,否則不必要突出去表現(xiàn);四是衣著盡量合理化,不同身份和職業(yè)的拍攝對象所穿著的服裝不能違反常識、悖于常理。
其次是黨員干部的神態(tài)儀表。這一點也很重要。正如前文說到的,一張在事故現(xiàn)場面帶微笑的照片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反感。雖然這只屬個例,但也給黨教片創(chuàng)作人員提了個醒,在制片時要特別注意那些不妥的細節(jié)。筆者曾看過一部片子,里面的被采訪對象回憶起“以前村里過著看不到頭的窮日子”時,神態(tài)卻是眉飛色舞,這種“面對鏡頭要保持微笑”的采訪習慣放在此處就顯得很不適宜。特別是在救災題材、應急題材的黨教片里這一點要尤為注意。還有一些拍攝會議場景的片子,遠景鏡頭一掃,卻看到有的參會同志頭垂得很低、視線就更低,也不知道是聽困了還是在玩手機。嚴肅的會議場景一旦雜糅進這樣的倦怠細節(jié),就會讓觀者浮想聯(lián)翩,對會風會紀甚至黨員干部的行為操守產(chǎn)生質(zhì)疑。總而言之,類似上面的神態(tài)表現(xiàn)都是“不合拍”的。
黨員干部出鏡的神態(tài)儀表務必要得體。一要以認真為鐵律。不管什么樣的神情和動作都要體現(xiàn)出“認真”,絕對不能有任何散漫的表現(xiàn)。二要以自然為原則。任何神態(tài)和儀表最好是自然流露,不能端著裝著,讓觀眾覺得假。三是要結(jié)合主題需要,盡量讓鏡頭“嚴肅”。比如拍攝參觀、交流、慰問等活動時,出鏡黨員干部要腳步穩(wěn)健、走姿自然,不能無精打采、大搖大擺,同時手插口袋、背手腆肚、擺弄手機等動作最好不在鏡頭中呈現(xiàn)。四是在整體衣著上要注意不能出挑,應以整潔樸素為宜,除非主題需要,否則切忌不修邊幅。
再次是黨員干部出鏡的場景設計。場景包括生活場景、工作場景和突發(fā)場景。有些黨教專題片在上述場景的設計上總有考慮欠妥之處,從而引起了觀眾的“疑心”。筆者曾看過一部反映駐村扶貧的黨教片,主題很好,但其中有些場景設計卻經(jīng)不起推敲。比如駐村干部到群眾家里走訪,竟然上桌端起了酒杯;三名駐村干部平常的工作餐,桌子上卻擺著七八個菜。試問這樣的畫面播出來,基層黨員群眾會怎么看待我們的駐村干部和扶貧工作?
黨員干部出鏡的場景設計不能隨意為之。一要符合“規(guī)矩”。黨教制片工作者要熟讀黨章黨規(guī),明確制度的剛性約束在哪里,避免在場景選擇上失分。二要符合基本常識。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場景都必須經(jīng)得起推敲。三要充分考慮主題內(nèi)容。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講什么樣的故事就要選則最切合的場景。四要嚴格將工作場景和生活場景的表現(xiàn)形式區(qū)分開來,尤其是工作場景更要注意不能破壞“規(guī)矩”。
最后是黨員干部的言談。有句話叫“禍從口出”,我們看過一些新聞節(jié)目,被采訪對象在出鏡時語言表達欠妥,編導不加剪輯地播了出去,結(jié)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壞影響。新聞采訪如此,黨教專題片的同期聲采訪也是如此,如果黨員干部在鏡頭前說了什么不妥的話,那影響也是惡劣的。雖然我們的黨教片編導把關意識很強,一般不會在片中出現(xiàn)言辭不當?shù)谋磉_,但有一些小細節(jié)也常常被忽視。筆者曾看過一部黨教專題片,里面的主人公是名村支書。編導為了追求故事性和表現(xiàn)矛盾沖突,選擇了一段他與村民激烈爭吵的畫面。出發(fā)點也許是為了再現(xiàn)生活的真實,但“相罵無好口”,這樣的對話很難掌握尺度,其中還夾雜著一些不雅的方言詞匯,難免會給觀眾帶來不好的觀感。
黨員干部出鏡的言談應把握好度。一要避免使用不雅詞語,即使再為了接地氣,不雅也是不妥。二要盡量避免使用偏激或針鋒相對的言辭,要引導拍攝對象把不愉快、有矛盾的事情用溫和的語言表達出來。三要注意語境,任何言辭必須切合當時的具體情況。四要嚴格把關,編導在拍攝和剪輯時要把好政治關和文明關。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