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成晶晶
(江蘇省中醫(yī)藥研究院 江蘇 南京 210028)
終末處理是指患者出院、轉科或死亡后對其床單元及周圍環(huán)境進行集中清潔、消毒的處理措施[1]。為降低ICU終末處理不完整率,使用目前管理中常用的工具——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2],透過同事之間的腦力激蕩來相互啟發(fā)、分析原因再集思廣益地尋找對策,解決問提,也透過不斷的持續(xù)改善,來增進服務質(zhì)量,我院ICU于2017年8月1日—2018年1月14日開展“降低ICU終末處理不完整率”的品管圈活動,取得預期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主題選定
經(jīng)由所有參與品管圈的成員,運用腦力激蕩的方式針對任何需要改善的問題提出看法,經(jīng)由投票方式以,5分最高、3分普通、1分最低,總分第一為本次活動主題,本期QCC活動主題為“降低ICU終末處理不完整率”(表1)。每個步驟都有負責的圈員來進行資料的收集、分析。
1.2 材料
所有品管圈成員全程參與并且每月召開一至二次會議,經(jīng)討論制定了活動計劃甘特圖,ICU終末處理流程圖,從而設計了ICU終末處理查檢表。
1.3 現(xiàn)況分析
針對問題點分析,找出問題的來源及發(fā)生原因。根據(jù)患者物品、床旁物品消毒處理、備用床單元、護理文件及物品準備五類,于2017年8月15日—9月5日共對41例共1716項終末處理進行了查檢,其中未落實項為305項,終末處理不完整率為17.8%,用柏拉圖[3]來表示,以80/20法則來表示前80%為主要改善重點,可知床旁物品消毒及護理文件是主要改善目標。床旁物品中聽診器、手電筒消毒并定位放置、床頭小盒子、吸痰筐及泵的處理是改善重點,因在品管圈實施過程中改用電子特護單上線,故取消護理文件項。
1.4 真因分析
通過特性要因圖(又稱魚骨圖)從人、事、物進行分析,確認發(fā)生終末處理不完整的真因有:終末處理項目多,易漏、聽診器,手電筒,氣壓腿套用完未歸位、床頭小盒子處理職責不明確、吸痰框內(nèi)雜物多,無基數(shù)。
1.5 目標設定
通過品管方法中目標值設定公式進行設定,目標值=現(xiàn)況值-改善值(現(xiàn)況值×重點改善×圈員能力)[4],計算出改善值是7.8%,目標值下降為56.2%。
1.6 對策擬定
根據(jù)圈員的討論分析,針對真因擬定的對策:(1)制定ICU終末處理核查單(表2),接到病人轉科或出院醫(yī)囑后,管床護士逐條檢查核查單上“患者物品”欄,做到病人自備藥,個人物品及攝片等無遺漏。病人出科后管床護士進行逐項終末處理、消毒、備床及物品的補充準備,各個事項完成后對照終末處理核查單進行核查,做到查漏補缺。(2)修改終末處理操作流程:床邊存放患者物品的小盒子及乒乓球手套由護理員浸泡消毒,護士檢查,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終末處理結束后管床護士需對照核查單進行逐一檢查,做到無遺漏。將消毒好的手電筒、聽診器、氣壓腿套定位防止,吸痰管定基數(shù)20根,拍照上傳到微信群,做到人人知曉擺放位置及要求。(3)修改護理員終末處理消毒流程:培訓及考核護理員對床邊存放患者物品的小盒子、乒乓球手套及床單元消毒處理方法,管床護士負責督查護理員工作。(4)將需要的護理文件由辦公班準備好,并用回形針將一套一套分別夾好,管床護士直接取用一份。
1.7 評價方法
對改善后的終末處理不完整率進行統(tǒng)計,并與改善前比較。目標達成率=(改善后一改善前)/(目標值一改善前)x100%,進步率=(改善前一改善后)/改善前×100%。
2.1 開展品管圈活動后終末處理不完整率由改善前17.8%下降到改善后6.6%(見圖2)
2.2 開展品管圈活動后目標達成率為112%,進步率為63%。
近年來,如何控制或降低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已成為醫(yī)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5-6]。終末消毒是清除病房或床單元物表暫居細菌的有效方法[7]。品管圈作為一種加強管理的手段,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深化質(zhì)量安全管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8-9]。目前品管圈也被廣泛用于醫(yī)院醫(yī)療管理和品質(zhì)改善的重要方法之一。
此次品管圈通過圈員們的共同努力,使用品管圈特有的八二法則而不需要將每個問題點都進行改善,也就是通過改善百分之八十的主意因素就能夠達到顯著效果,達到事半功倍功能。通過降低ICU終末處理不完整率,從而達到對病人而言:減少病人物品遺漏,提高護患滿意度;對同仁而言:提高物品準備完整性,節(jié)約接收新病人時間;對醫(yī)院而言:規(guī)范終末消毒處理,減少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
品管圈改善分為有形及無形的成果。經(jīng)由各項改善流程及對策的實施,將終末處理的不完整率由改善前的17.8%下降到改善后的6.6%是屬于有形成果。在無形成果方面,全組人員在參與品管圈后對于手法如甘特圖、柏拉圖的繪制,流程圖的設計及問題的分析,有了初步的體會和認知,在活動信心、團隊合作及QCC手法上有了顯著提高,這屬于無形成果。
通過此次品管圈活動,全體成員通過頭腦風暴,利用魚骨圖找出了終末處理不備完整率的關鍵因素,通過使用終末處理核查單對病人出科前及出科后進行查對,使終末處理更加規(guī)范化、科學化、效能化,保證了終末處理質(zhì)量,保障了患者安全[10],避免了因項目多導致易漏的發(fā)生。合理歸置、備用一次性物品,可以使醫(yī)護人員在日常工作及搶救工作中有條不紊,贏得寶貴時間,提高臨床工作效率[11]。通過對護士及護理員終末處理流程的修改,達到職責明確,終末處理方法正確的目的。將接收新病人需要的常規(guī)護理文件按份準備,避免不同文件多處擺放,容易漏項的發(fā)生,從而也大大節(jié)約了物品準時間。
本次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此次QCC是本科室開展的第一個,圈員存在經(jīng)驗不足,分析不到位等問題。針對這些方面,我們將根據(jù)PDCA管理模式不斷改善和完善。
表1 品管圈活動主題選定
表2 終末處理核查單
圖1 柏拉圖
圖2 有形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