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漢勇
(四川省夾江縣黃土鎮(zhèn)解放軍第42醫(yī)院外二科 四川 樂山 614100)
結直腸癌威脅著人類的健康,但是因為該病起病隱匿,大多數在就診的時候約有百分之二十患者已出現肝臟轉移,需要加強治療[1-2]。本文探究經腸鏡下支架置入+腹腔鏡手術聯(lián)合應用在臨床的治療價值,研究如下文詳述。
選取2016年2月10日—2018年2月10日間于我院進行治療的結直腸癌伴腸梗阻患者中盲選8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組以患者治療前后順序納入,觀察組40例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實驗組40例行經腸鏡下支架置入+腹腔鏡手術聯(lián)合治療。實驗組男女比例為21:19,年齡39~81歲,平均年齡(63.1±3.6)歲。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2歲~79歲,平均年齡(62.3±3.4)歲。觀察組和實驗組可進行有效的對比和分析。
觀察組40例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居于患者全身麻醉,麻醉起效之后在患者臍緣做一個切口,作為觀察孔。以腫瘤所在位置,患者接受腫瘤根治術。把手術部位周圍血管游離之后,展開結扎,之后對周圍淋巴組織進行清掃,再次確認病灶之后進行完全切除,對切除部位進行徹底止血,于恥骨聯(lián)合上方做一個切口作為操作孔,在操作孔中將切除的腫瘤組織取出,并將送至病理科,進行關腹。
實驗組40例行經腸鏡下支架置入+腹腔鏡手術聯(lián)合治療,患者先接受經腸鏡下支架置入治療,等待患者腸梗阻接觸之后,擇期進行腹腔鏡治療。在術前應用0.6ug/kg右美托咪定進行靜脈輸注,等待患者癥狀趨于平穩(wěn)之后,進行常規(guī)清潔灌腸,腸鏡沿著患者腸道至比較狹窄位置。經X相輔助對腸道內狀況進行觀察,將超滑導絲和雙槍造影管沿腸道插入,直至梗阻位置或狹窄位置,選擇三腔針狀切開刀輔助之下,導絲需要不斷的進行插入方向的調整。導絲進入腸腔內充滿氣體,把造影劑注入患者的腸道,造影管逐漸退出,對導絲具體路徑和狹窄段長度進行判斷。在X線輔助之下尋找腸管擴張段,將軟頭超硬導絲進行重新推送,把腸管中的造影管退出,以梗阻的狀況,選擇合適的腸道金屬支架,將起置入梗阻病灶位置,選擇鎳鈦記憶合金支架。在X線監(jiān)測之下,將支架送至腸道,并釋放支架。對支架置入后腸道通常度改善狀況進行觀察。
本文對治療效果展開分析,主要包括有: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長、手術時間、清掃淋巴個數。
本次研究數據整理后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n%)進行表示,計量資料經(±s)進行表示,檢驗水準經P<0.05對結果的論述,并證實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接受腸鏡支架置入手術治療,均取得成功。解除腸梗阻并順利排氣,操作時間為(29.9±4.1)分,并未出現并發(fā)癥,患者在支架置入后(5.5±1.8)天進一步治療。實驗組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長、手術時間、清掃淋巴個數明顯優(yōu)于觀察組。見表。
表 觀察組、實驗手術指標對比
結直腸癌為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每年約有78萬患者患有該病,死亡率占第四位。臨床一般會選擇進行手術治療。以往治療結直腸癌合并腸梗阻患者會應用梗阻近端造瘺方式進行治療,在2~3個月之后再進行二期手術。腹腔鏡治療在臨床中有一定局限性,經腸鏡下支架置入+腹腔鏡手術聯(lián)合治療中,需要先將梗阻進行切除,之后再進行腫瘤切除,有利于腸道恢復,做好充分的準備。將支架置入患者的腸道之中,縮短了患者的手術時間,對患者的機體損傷比較小,并發(fā)癥比較低,且手術十分安全。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接受腸鏡支架置入手術治療,均取得成功。解除腸梗阻并順利排氣,操作時間為(29.9±4.1)分,并未出現并發(fā)癥,患者在支架置入后(5.5±1.8)天進一步治療。實驗組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長、手術時間、清掃淋巴個數明顯優(yōu)于觀察組。證實,經腸鏡下支架置入+腹腔鏡手術聯(lián)合治療結直腸癌伴腸梗阻,可提升患者治療效果。
概而言之,結直腸癌伴腸梗阻患者接受經腸鏡下支架置入+腹腔鏡手術聯(lián)合治療,可保障患者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手術操作簡單且安全,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