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敏 賈桂花 賈重陽
(甘肅省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較差,手術中的風險因素較多,對膽總管術后疼痛的耐受性也較差[1]。良好的術后鎮(zhèn)痛方式有助于減輕老年膽總管手術患者的術后痛苦,提高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2]。現對超聲引導下腹橫肌平面阻滯對老年膽總管手術患者術后鎮(zhèn)痛影響情況進行觀察,報道如下。
從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老年膽總管手術患者中隨機抽取出60例,按照隨機數字抽簽法將患者分成A、B、C三組,每組20例。本次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的內容了解知情?;颊叩哪挲g均在65~80歲之間,體重45~72Kg之間,ASA分級為Ⅱ~Ⅲ級,均為擇期行膽總管探查術的患者。排除標準:麻醉藥物過敏者、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意識障礙者、嚴重心肺功能障礙者。三組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麻醉和鎮(zhèn)痛方法:患者均采用復合麻醉。麻醉誘導:咪達唑侖0.03~0.04mg/kg、舒芬太尼0.2~0.3μg/kg、依托咪酯0.15mg/kg、維庫溴銨0.1mg/kg。氣管內插管,連接呼吸并調節(jié)參數。PETC02維持在35~45mm Hg。麻醉維持:持續(xù)靜脈輸入丙泊酚4~6μg/kg-1·min-1、瑞芬太尼 0.1 ~ 0.3μg·kg-1·min-1。根據患者的血壓和心率調節(jié)麻醉藥物用量。手術結束拔出導管。
A組不做任何處理;B組采用超聲引導下腹橫肌平面阻滯,應用0.25%羅派卡因20ml;C組采用超聲引導下腹橫肌平面阻滯,用0.375%羅派卡因20ml,方法如下:采用便攜式二維超聲儀,頻率為6~13MHz的線陣探頭。定位髂嵴、肋緣和腋中線,超聲探頭置于前側腹壁緊貼髂嵴,出現清晰的腹橫肌平面聲像圖,穿刺點位于超聲探頭外側約1cm(髂嵴和肋緣之間腋中線處),用1.0%利多卡因1ml局麻,采用平面內顯像技術,20G穿刺針由后向前進針,采用“水分離技術”確定腹橫肌平面后,注入0.25%羅派卡因20ml。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測定患者腹橫肌平面阻滯術后6h、24h和48h的疼痛評分。若術后VAS>3分,B組和C組患者靜注氟比洛芬酯50mg進行鎮(zhèn)痛,24h內的總量應小于200mg。A組患者采用鎮(zhèn)痛泵,各時段有效按壓次數大于2次,視為鎮(zhèn)痛補救。若患者出現嚴重的惡心嘔吐,應靜脈注射甲氧氯普胺(胃復安)10mg,給予低流量吸氧,監(jiān)測血壓、心率、脈搏、血氧飽和度等指標。
測定術后6h、24h和48h的疼痛評分、術后48h的補救鎮(zhèn)痛次數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使用SPSS19.00軟件,計量資料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實施χ2檢驗,P值小于0.05即為數據之間具有顯著差異。
術后48h,C組的補救鎮(zhèn)痛例數(10/50%)明顯比A組(5/30%)和B組(5/25%)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出現惡心6例、嘔吐3例、呼吸抑制1例和皮膚瘙癢3例,發(fā)生率為65%,B組出現惡心2例、嘔吐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5%,C組出現惡心3例,嘔吐1例,發(fā)生率為20%。B組和C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比A組低(P<0.05)。
C組患者在術后24h的疼痛例數明顯比其他兩組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表 三組患者的術后6h、24h和48h的疼痛評分
膽總管手術是治療膽結石、膽管閉鎖等疾病的有效方式。術后疼痛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安全有效的術后鎮(zhèn)痛方式有助于減輕老年膽總管手術患者的痛苦[3]。本次研究中,對比分析了三種不同的術后鎮(zhèn)痛方式,結果發(fā)現,應用超聲引導下的腹橫肌平面阻滯的鎮(zhèn)痛方式,具有優(yōu)異的鎮(zhèn)痛效果,且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概率顯著下降,表明該鎮(zhèn)痛方式是一種安全、有效、可行的方式,對老年總膽管手術患者的術后鎮(zhèn)痛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