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慶梅
(大慶市龍南醫(yī)院老年病科 黑龍江 大慶 163453)
房顫是持續(xù)性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在老年人中具有高發(fā)病率。近年來,隨著老齡化趨勢加重,房顫發(fā)病率升高,且高齡老年人中發(fā)病更高,在發(fā)生時患者可出現心跳不規(guī)則加速,心房收縮作用減弱。研究顯示,高齡老年房顫和冠心病、心衰、高血壓等密切相關。目前對于高齡老年房顫的治療多采用抗凝治療。但不同抗凝藥物作用存在差異。本研究分析了抗凝藥物在高齡老年房顫中的應用,報告如下。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5年2月—2016年2月84例高齡老年房顫患者分組。治療組男31例,女11例;年齡65~82歲,平均(72.24±2.60)歲。對照組男30例,女12例;年齡64~82歲,平均(72.61±2.13)歲。
兩組基本情況差異不顯著。
對照組采用的抗凝藥物是華法林,起始劑量2.5mg/d,對TNR進行監(jiān)測,并調整藥物用量。
治療組采用的抗凝藥物是達比加群。服用的劑量是110mg/d,每天2次口服。兩組均持續(xù)治療1年。
比較兩組老年房顫治療效果;消化道出血發(fā)生率、腦卒中發(fā)生率;干預前后患者纖溶和凝血指標水平。
顯效:癥狀得到控制,纖溶、凝血指標恢復正常;有效:癥狀改善,纖溶、凝血指標改善;無效:癥狀、纖溶、凝血指標無改善。老年房顫治療效果為顯效、有效百分率之和[1]。
采用SPSS20.0軟件統(tǒng)計作數據比較,輸入數據后分別進行t檢驗(針對計量資料)、χ2檢驗(針對計數資料),P<0.05為差異顯著。
治療組老年房顫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表1 兩組老年房顫治療效果相比較[例數(%)]
干預前兩組纖溶和凝血指標水平相近,P>0.05;干預后治療組纖溶和凝血指標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P<0.05。如表2。
表2 干預前后纖溶和凝血指標水平相比較(±s)
表2 干預前后纖溶和凝血指標水平相比較(±s)
注:每組前后比較,#P<0.05;兩組組間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期 TT(s) APTT(s) PT(s) FDP(mg/L)治療組 42 干預前 18.65±3.13 28.28±8.21 14.10±2.421.55±1.21干預后 24.21±6.44 30.46±11.14 17.38±3.415.61±1.52對照組 42 干預前 18.67±3.53 28.21±8.24 14.79±2.321.51±1.29干預后 20.32±3.21 29.19±8.16 15.71±2.132.57±2.13
治療組消化道出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腦卒中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消化道出血發(fā)生率、腦卒中發(fā)生率相比較[例數(%)]
房顫是臨床常見心律失常類型,隨著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房顫發(fā)病率也增長。臨床研究顯示,房顫最常見并發(fā)癥為腦卒中,可帶來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需盡快維持和恢復竇性心律,對心室率進行有效控制[2]。
目前,有效的抗栓治療是減少房顫患者腦卒中風險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早期抗凝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在各種抗凝藥物中,華法林較為常見,可發(fā)揮良好抗凝作用,降低血液黏度,預防血栓形成,但治療過程需加強對INR的監(jiān)控和調整用藥量,以減少出血風險[3]。達比加群是新型抗凝藥物,可有效發(fā)揮抗凝作用,相對于華法林安全性更高,且在降低缺血性腦卒中方面的作用相似或更好,可在平衡血栓和最大限度降低出血風險的同時改善患者預后,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應少[4-5]。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的抗凝藥物是華法林,治療組采用的抗凝藥物是達比加群。結果顯示:治療組老年房顫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消化道出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腦卒中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前兩組纖溶和凝血指標水平相近,P>0.05;干預后治療組纖溶和凝血指標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達比加群在高齡老年房顫中的應用效果肯定,可有效改善纖溶和凝血指標,改善患者預后,且可減少出血事件發(fā)生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