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良松 彭斌 雷祥
(成都市武侯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 四川 成都 610043)
冠狀動脈疾病中最常見的為冠狀動脈鈣化,其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標志之一。臨床中,可通過對冠狀動脈鈣化斑塊數量的分析,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進行了解,進而對冠心病發(fā)生幾率進行評估[1]。近些年,伴隨影像學技術的不斷和發(fā)展,放射CT血管造影以掃描速度快、空間分辨率高等優(yōu)勢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2]?;诖耍疚膿袢?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55例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分析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擇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55例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所選患者均知曉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且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嚴重心肌病患者、嚴重心律不齊患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呼吸功能受損患者、過敏體質或對碘劑過敏患者等。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齡最大為81歲,最小為31歲,年齡均值為(58.3±3.6)歲。
所選患者均接受放射CT血管造影檢查,選用64排128層螺旋CT機(飛利浦)進行檢查,電壓設置為120kv,電流設置為450~500mAs,準值為0.625mm,螺距設置為0.5mm。同時輔助使用冠狀動脈鈣化斑塊分析軟件及圖像工作站。在放射CT血管造影檢查之前,指導患者進行呼吸練習。并在檢查之前1小時,為心率過速患者口服維拉帕米,使其心率減慢,避免出現危險事件。掃描之前讓患者屏氣,從氣管隆突水平掃描至心臟膈,另外在掃描期間記錄患者心電信息。1mm和3mm檢出的鈣化斑塊CT圖如圖1、2所示。
圖1 1mm檢出的鈣化斑塊CT圖
圖2 3mm檢出的鈣化斑塊CT圖
冠狀動脈鈣化斑塊檢出指多個相鄰像素CT值介于130Hu區(qū)域值范圍內時,則說明每一層圖像軟件均存在鈣化灶,如果CT值在130Hu及以上,則鈣化斑塊將會呈現出粉色。若在檢查過程中心臟周圍有噪聲或出現偽像,則應對窗寬、窗位等進行適當調整,并且對鈣化斑塊和偽影準確分開,使誤差降低。另外放大局部,與原始圖像對比,由多名具備豐富工作經驗的放射科醫(yī)師交流,最終達到統(tǒng)一意見。針對所有患者的原始數據進行重建,重建厚度分別為1mm、3mm,對不同重建厚度的結果進行分析和比較。
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P<0.05,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檢查顯示,1mm厚度重建檢查中,共檢出鈣化斑塊55個,小鈣化斑塊40個;3mm厚度重建檢查中,共檢出鈣化斑塊40個,小鈣化斑塊28個。如果以1mm重建厚度的檢查結果為標準,在3mm重建厚度檢查中,鈣化斑塊與小鈣化斑塊檢出率分別為72.73%、70.00%。3mm重建厚度檢查中鈣化斑塊檢出率、小鈣化斑塊檢出率均比1mm重建厚度檢查中鈣化斑塊檢出率、小鈣化斑塊檢出率低(P<0.05)。見表。
表 1mm、3mm厚度重建檢查的鈣化斑塊檢出率對比
現階段,冠狀動脈疾病屬于常見心血管疾病之一,在冠狀動脈疾病類型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屬于最典型癥狀類型,而冠狀動脈鈣化是其診斷的一個主要標志。所以要想對冠狀動脈疾病進行診斷,提高冠狀動脈鈣化斑塊的檢出率非常重要。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心電圖檢查與冠狀動脈造影屬于傳統(tǒng)方式,同時也是臨床中廣泛應用的檢查方式,可以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3]。但冠狀動脈造影診斷方式操作復雜,而且需要高額的經濟費用,另外還容易這造成冠脈離斷、心律不齊、心肌梗死等多種并發(fā)癥,所以僅在嚴重病情患者中應用。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評估上,放射CT血管造影診斷與心電圖檢查之間有一定相關性,現階段,放射CT血管造影檢查逐漸將心電圖檢查所取代,并發(fā)展成為臨床中冠狀動脈疾病診斷的一種重要方式。利用放射CT血管造影檢查可以準確評估冠狀動脈硬化程度,并準確評估冠心病發(fā)生幾率。
伴隨醫(yī)學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使得冠狀動脈影像學研究得到完善和發(fā)展,且受到臨床高度重視。在冠狀動脈影像學技術中,CT血管造影技術應用廣泛,且不僅可以實現快速掃描,而且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其克服了傳統(tǒng)冠狀動脈造影診斷的弊端,不僅提高了冠狀動脈疾病診斷的準確性,而且也提高了冠狀動脈疾病診斷的可靠性[4]。CT血管造影技術可定量分析冠狀動脈鈣化斑塊情況,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進行準確判斷,臨床價值顯著。據相關研究指出,針對冠心病發(fā)病風險程度,CT血管造影可以起到一定預測作用。針對年齡在50歲以下的患者,如果出現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則對其發(fā)生冠心病的預測特異性可達到100%,且有40~50%的敏感性,由此可見冠狀動脈出現鈣化同時有明顯狹窄的可能性。針對年齡在60歲以上的患者,具有較高的陰性預測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作為臨床診斷指標的價值更加明顯。所以鈣化斑塊、積分輕度變化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診斷結果。在臨床診斷過程中,應對鈣化積分計算方式進行深入掌握,確定鈣化斑塊情況,明確患者鈣化斑塊數量,據此對鈣化程度進行準確評估。在CT血管造影檢查中,層間隔、層厚均會對其結果產生影響[5]。放射CT血管造影檢查通常是利用連續(xù)容積掃描法進行掃描,完成掃描之后,在通過不同層厚、重疊方式重建處理掃描結果。本次研究中,針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行以1mm厚度重建和3mm厚度重建,可以使縱向分辨率得到提升,容積效應減少,小鈣化斑塊漏診及誤診概率降低,對診斷結果有利。
據本次研究結果顯示,1mm厚度重建檢查中,共檢出鈣化斑塊55個,小鈣化斑塊40個;3mm厚度重建檢查中,共檢出鈣化斑塊40個,小鈣化斑塊28個,由此可見1mm厚度重建檢查的檢出率均高于3mm厚度重建。同時,如果以1mm重建厚度的檢查結果為標準,在3mm重建厚度檢查中,鈣化斑塊與小鈣化斑塊檢出率分別為72.73%、70.00%。3mm重建厚度檢查中鈣化斑塊檢出率、小鈣化斑塊檢出率均比1mm重建厚度檢查中鈣化斑塊檢出率、小鈣化斑塊檢出率低,說明層厚越薄,對鈣化斑塊以及小鈣化斑塊的檢出率越高,敏感程度也越高。由此可見,檢出敏感程度與層厚、圖像空間分辨率之間有緊密聯系。如果層厚增加,則容積效應增加,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空間分辨率。對于病灶來說,層厚越大,則越容易出現判斷失誤現象,進而導致漏診、誤診問題。重疊間隔越窄且程度越大,則越能夠取得顯著的診斷效果,但如果重疊過多則會減緩處理速度,所以應以患者實際癥狀為依據確定重建厚度,以更加準確地判定病情。
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顯著臨床價值,且重建厚度不同,檢出率也存在差異,所以應以患者情況為準選擇適合的重建厚度,確保檢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