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琳華,徐 蕊,嵇偉彬,楊賢君,唐松俊,蔣仁奎,張洪海**
(1.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園藝技術指導站,江蘇 金壇 213200;2.常州金壇唐莊生態(tài)農業(yè)園有限公司,江蘇 金壇 213200;3.江蘇海之客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江蘇 金壇 213200)
羊肚菌是羊肚菌屬(Morchella) 多個種類子實體的統(tǒng)稱,也是全球名貴珍稀食用菌之一[1]。因其結構與盤菌相似,菌蓋部分凹凸成蜂窩狀,形態(tài)酷似翻開的羊肚(胃)而得名。在分類上羊肚菌屬于子囊菌亞門(Ascomycota) 盤菌綱(Pezizomycetes) 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2]。羊肚菌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須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yǎng)物質,具有抗腫瘤、抗氧化、降血脂、護肝等功效[3-4],極具市場開發(fā)前景。目前,我國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主要有仿生栽培、菌材仿生栽培、菌根化栽培、林下仿生栽培等幾種模式[5]。但生產(chǎn)中仍存在著技術體系不完善、栽培技術混亂、菌種來源不明、產(chǎn)量不穩(wěn)定等問題,特別是在缺少羊肚菌栽培技術的地區(qū)。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地處江蘇省南部,位于北緯 31°33′42″~31°53′22″,東經(jīng) 119°17′45″~119°44′59″,總面積975.46 km2[6]。屬北亞熱帶季風區(qū),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 063.5 mm,日照充足,日照率46%,年平均氣溫15.3℃,無霜期228 d;年平均濕度78%[7],氣候和環(huán)境特點適合羊肚菌的發(fā)生[4]。從羊肚菌的整個生產(chǎn)周期來看,一般在當年的11月中下旬開始整地、播種,次年3月中下旬結束[8],從本地區(qū)種植季節(jié)來看,整個生產(chǎn)期基本上屬于農閑時節(jié)。因此,大力發(fā)展本地區(qū)的羊肚菌產(chǎn)業(yè),可以極大地促進農民增收、農業(yè)增效,同時帶動銷售、加工等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但截至目前,適宜在蘇南地區(qū)推廣的羊肚菌菌株和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鮮有報道。
本研究根據(jù)蘇南地區(qū)的氣候特點,選擇8種不同羊肚菌菌株,以四川的大田仿生栽培為基礎,加入覆膜技術和大棚技術開展稻田栽培試驗。通過比較不同菌株的生長特點和相關性狀,探索蘇南地區(qū)羊肚菌人工大田栽培技術體系,篩選出適合蘇南氣候條件且能夠大規(guī)模栽培的高產(chǎn)、優(yōu)質、抗逆性強、商品性狀好的優(yōu)良羊肚菌菌株。
選取8個不同來源的羊肚菌菌株,分別編號為Y1、Y2、Y3、Y4、Y5、Y6、 Y7、Y8,其中 Y1、Y3菌株是梯棱羊肚菌系列,其他6個是六妹羊肚菌系列,經(jīng)擴繁形成栽培種。
試驗在常州市金壇地區(qū)的唐莊生態(tài)農業(yè)園內進行。前茬為水稻,土壤肥力中等,質地偏黏性。播種前,先將地塊翻耕耙平,每667平方米均勻撒生石灰50 kg,以調節(jié)土壤pH。
采用鋼架大棚進行栽培,棚長60 m、寬6 m、高3.2 m,在大棚上覆蓋厚80 μm薄膜和6針黑色遮陽網(wǎng)(遮陽率80%~98%)。棚四周開排水溝,每棚3壟,壟面寬1.2 m、高15 cm,壟間距40 cm。
試驗采取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每重復8個小試驗區(qū)(簡稱小區(qū)),每個小試驗區(qū)面積12 m2。
播種前,栽培畦面土壤保持濕潤,播種量按照每個小區(qū)7 kg(濕重),均勻撒播,覆土3 cm~5 cm。播種后覆蓋帶孔的黑色地膜,寬度與畦面一致,以達到避光、保溫、保濕和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
播種后進行發(fā)菌期管理。白天棚內溫度控制在20℃以下。當菌絲長到畦面上時,開始放置營養(yǎng)袋,每個小區(qū)放20 kg營養(yǎng)袋(濕重),以補充營養(yǎng),加速菌絲生理成熟。
出菇期管理。原基形成前15 d調好出菇水,并去掉地膜,移走營養(yǎng)袋,溫度控制在18℃以下,加強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晚上溫度應低于5℃,關閉大棚的通風口,防止低溫凍害。
羊肚菌播種后,每天定時觀察和記錄菌絲生長狀態(tài)。在采收期,測定羊肚菌菌蓋長度(cm)、寬度(cm),菌柄的長度(cm),每小區(qū)鮮菇產(chǎn)量(kg),原基發(fā)生量,成菇數(shù),單菇鮮重(g),成菇密度(朵·m-2)。
8個參試菌株菌絲生長、無性孢子、菌核形成情況見表1。
表1 菌絲生長、無性孢子、菌核形成情況Tab.1 The formation of mycelium growth,asexual spores and sclerotia
由表1可知,在8個參試菌株中,菌株Y1、Y2、Y3、Y4、Y6菌絲生長量較多,菌株Y5、Y8菌絲生長量一般,菌株Y7菌絲生長量少。菌株Y5、Y6形成的無性孢子量多,菌株Y2、Y8形成的無性孢子量較多,菌株Y1、Y3、Y4形成的無性孢子量一般,菌株Y7形成的無性孢子量少。菌株Y1、Y2、Y3、Y4、Y7菌絲不向壟外擴展,菌株Y5、Y6、Y8菌絲向壟外擴展。菌株Y3形成的菌核量多,菌株Y1、Y2、Y4形成的菌核較多,菌株Y7、Y8形成的菌核量少,菌株Y5、Y6未見明顯菌核。
8個參試菌株出菇期、成菇整齊度、原基數(shù)量、抗逆性情況見表2。
由表2可知,出菇最早的是菌株Y4,其次是菌株Y2、Y6、Y7,出菇最晚的是菌株Y1、Y3、Y5、Y8。從成菇的整齊度來看,菌株Y2、Y3、Y4、Y6出菇整齊,便于集中采收。菌株Y1、Y5、Y7、Y8整齊度不佳,不便集中采收,且用工量大。菌株Y2原基量多,菌株Y1、Y3、Y4、Y6原基量較多,菌株Y7、Y8原基量一般,菌株Y5原基量少。從抗逆性上看,菌株Y2抗病性、抗凍、耐漬性差,易發(fā)生凍害與白霉病。
表2 羊肚菌出菇期表現(xiàn)Tab.2 The expression of Morchella during fruiting
8個參試菌株成熟期性狀和產(chǎn)量測定結果見表3、表 4。
由表3可知,8個菌株菌蓋、菌柄顏色存在明顯差異,如菌株Y6、Y7菌蓋顏色呈黃褐色,菌株Y1、Y3菌蓋顏色呈黑褐色,菌株Y8菌蓋顏色呈淺黃褐色。菌株Y1、Y4、Y6、Y7、Y8菌柄顏色黃白色,菌株Y2、Y3、Y5菌柄的顏色呈白色。部分菌株生長過程中菌蓋呈現(xiàn)較明顯的顏色轉換,如菌株Y2、
表3 羊肚菌菌株成熟期性狀Tab.3 Characteristics of Morchella strains during maturity
Y5由黃褐色轉變至黑褐色,菌株Y4菌蓋顏色由黑褐色轉變至黃褐色。菌株Y1、Y3的菌蓋褶皺易碎,其他菌蓋褶皺不易碎,能較好保持菇體的完整性。
從菌株的幾個農藝性狀來看,菌株Y4的菌柄長度、菌株Y2的菌蓋長度都在8個參試菌株中最長,分別為5.2 cm、6.8 cm;而菌株Y3最短,分別為2.6 cm、5.5 cm。同時菌株 Y4成菇密度最高 (57朵·m-2),單菇鮮重最重(18.6 g),成熟期最早。在參試的8個菌株中,菌株Y4每小區(qū)平均產(chǎn)量最高,達 12.72 kg,折合每公頃產(chǎn)量 10 602.5 kg,產(chǎn)量與其他菌株相比呈極顯著的差異(表4)。
參試8個菌株不同性狀間相關性比較見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單菇重量與菌柄長度、菌蓋長度和寬度均呈正相關,與成菇密度、成熟期均呈負相關,但均未達顯著水平。單菇重量與菇蓋長度達顯著正相關。產(chǎn)量與成菇密度呈極顯著正相關,與菌柄長度、菇蓋寬度、單菇重量呈正相關,與菌蓋長度、成熟期呈負相關,但均未達顯著水平。從表5可知,盡管8個菌株播種量和營養(yǎng)袋用量相同,但由于出菇性能的差異,造成不同菌株成菇密度的不同,最終影響產(chǎn)量。
隨著栽培技術的日益完善,國內羊肚菌的人工栽培規(guī)模逐年擴大,2012年栽培面積約為200 hm2,2013年增長50%,達到300 hm2;2014年栽培面積繼續(xù)擴大,增長77%,達到533.33 hm2左右;2015年羊肚菌人工栽培產(chǎn)業(yè)發(fā)展最快,增長203%,栽培面積達到歷史最高,為1 617 hm2[5,9]。但是目前對于羊肚菌的生活史、遺傳特性了解還不夠深入,對羊肚菌的栽培理論和技術,如何選用適合用于人工栽培的羊肚菌種,如何判斷和解決羊肚菌的菌種老化(或菌種退化)等問題,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表4 不同菌株小區(qū)產(chǎn)量多重比較Tab.4 Multiple comparison of the yield of different strains in the tested plot
當前羊肚菌的栽培技術主要源于川渝地區(qū),因此在蘇南地區(qū)開展羊肚菌的推廣工作,必須根據(jù)當?shù)氐臍夂蛱攸c,對羊肚菌菌種的適應性、栽培模式、生產(chǎn)安排、田間管理指標等加以研究。本試驗結果表明,在金壇地區(qū),播種后至翌年2月中旬是羊肝菌菌絲關鍵生長階段,特別是翌年2月下旬至3月,隨著氣溫的回升,在10℃~18℃羊肚菌易出菇。在出菇階段,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管理措施,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使原基正常轉化為幼菇,保證菇體質量。
菌核的形成是羊肚菌發(fā)育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1種細胞分化現(xiàn)象,是菌絲功能轉化的表現(xiàn)。Volk和Leonand[10-11]認為菌核可能是羊肚菌子實體形成必經(jīng)的重要階段。但目前研究對于羊肚菌菌核形成能力的差異,究竟是因為菌株的差異、菌株本身存在的遺傳多樣性還是地域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尚不明確。本研究中,菌核量較多的菌株Y4和無菌核的菌株Y6都具有較高的成菇密度和最終產(chǎn)量。因此菌核量大小對于不同菌株出菇密度和最終產(chǎn)量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的試驗。
表5 參試菌株不同性狀間相關性比較Tab.5 Comparison of the correlation among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the tested strains
另外,羊肚菌原基形成能力很強,雖然不是所有的原基均能形成成熟的子實體,但原基數(shù)量多,產(chǎn)量就高;原基數(shù)量少,產(chǎn)量就低[12]。本研究的8個菌株中,菌株Y5、Y7、Y8因形成的原基數(shù)量比較少,產(chǎn)量也較低,而其他6個原基數(shù)量較多的菌株產(chǎn)量均高于菌株原基數(shù)量少的菌株,其中菌株Y4、Y6產(chǎn)量位居前兩位,即使菌株Y2因抗逆性較差影響產(chǎn)量,但其表現(xiàn)也好于菌株Y5、Y7、Y8。
戚淑威等[13]根據(jù)菌蓋形態(tài)和顏色,將菌株分為三級,其中菌蓋長度≥4 cm、2 cm≤菌蓋最寬處的寬度≤5 cm、菌蓋顏色為黑色或黃褐色的菌株定為一級。菌株Y4菌蓋長度和寬度分別為6.6 cm、3.7 cm,菌蓋顏色為黃褐色,菌蓋褶皺不易碎,表現(xiàn)出良好的外觀品質。另外,從參試的8個不同羊肚菌菌株的出菇期、出菇特性和每公頃鮮菇產(chǎn)量可以看出,菌株Y4出菇比較早,菌株的生長速度快,出菇整齊度好,成菇密度高,抗逆性強,每公頃鮮菇的產(chǎn)量最高。說明Y4菌株比較適合于在蘇南地區(qū)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