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浩
(巴中市巴州區(qū)興文鎮(zhèn)衛(wèi)生院,四川 巴中 636024)
腦梗死是腦卒中的一種常見類型。該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局部腦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所致。該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多數(shù)腦梗死患者均會出現(xiàn)失語、偏盲、偏癱等后遺癥,從而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進行積極的治療,有助于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為了分析和探討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針刺療法+康復療法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筆者對82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
將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巴中市巴州區(qū)興文鎮(zhèn)衛(wèi)生院收治的82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納入本研究。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內科學》中關于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其病情均處于恢復期,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癱、失語等臨床表現(xiàn)。其中,排除合并有精神疾病、惡性腫瘤及病情處于急性發(fā)作期的患者。將這82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5例(占60.98%),女16例(占39.02%);其年齡為52~71歲,平均年齡為(61.58±7.54)歲。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3例(占56.10%),女18例(占43.90%);其年齡為51~73歲,平均年齡為(62.17±7.80)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方法是:用阿司匹林對其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用阿托伐他汀對其進行調脂治療,用奧拉西坦對其進行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失的治療。在此基礎上,用康復療法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指導患者在臥床休息時保持良肢位,按時翻身。對于自主翻身困難的患者,指導其家屬按時幫助其翻身。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伸展、屈曲四肢的訓練和坐位平衡訓練,讓其用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進行訓練。適度按摩患者患肢的肌肉,以促進其肌力的恢復。待患者患肢的肌力恢復后,指導其進行下床、站立平衡、行走、上下樓梯及日常生活能力(包括刷牙、洗臉、吃飯、梳頭、如廁等)訓練。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針刺療法+康復療法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用康復療法對其進行治療的方法同上。補陽還五湯的藥物組成是:雞血藤30 g、桑寄生30 g、蜈蚣2條、紅花5 g、川芎 10 g、地龍 10 g、赤芍 10 g、桃仁 10 g、當歸尾 10 g、黃芪60 g。對于小便失禁的患者,于方中加入肉桂12 g、山萸肉10 g、桑螵蛸12 g;對于下肢偏癱癥狀嚴重的患者,于方中加入獨活12 g、桑寄生12 g;對于上肢偏癱癥狀嚴重的患者,于方中加入桂枝15 g;對于言語不清的患者,于方中加入郁金10 g、菖蒲12 g。水煎服,每天服1劑,分2次服用,共治療1個月。用針刺療法對其進行治療的方法是:選取患者的陽陵泉穴、解溪穴、血海穴、外關穴、內關穴、合谷穴、足三里穴、手三里穴、肩髎穴、昆侖穴、曲池穴等穴位進行針刺。對于存在口角歪斜癥狀的患者,加刺其下關穴、頰車穴、人中穴和地倉穴。用1.5寸的毫針對其上述穴位進行針刺,采用提插捻轉法運針,得氣后留針20 min,1次/d,共治療1個月。
進行治療前后,采用Fugl-Meyer評分量表評價兩組患者上肢和下肢的運動功能。此量表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上肢和下肢的運動功能越佳。進行治療后,用自制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此量表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為Ⅰ級、Ⅱ級、Ⅲ級和Ⅳ級四個等級。Ⅰ級:經(jīng)治療,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完全恢復正常。Ⅱ級:經(jīng)治療,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改善,可獨立生活。Ⅲ級:經(jīng)治療,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改善,但需要在家人的幫助下生活。Ⅳ級:經(jīng)治療,患者仍無日常生活能力。
用SPSS24.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上肢和下肢運動功能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中日常生活能力為Ⅰ級和Ⅱ級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上肢和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的對比(分,±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上肢和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 例數(shù) 上肢運動功能的評分 下肢運動功能的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1 56.82±6.64 88.52±7.81 58.62±5.14 81.26±6.47對照組 41 55.77±6.84 76.99±7.54 59.55±5.09 70.89±6.89 t值 0.0825 5.1565 0.1017 6.3984 P值 0.9344 0.0000 0.9192 0.0000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級情況的比較
腦梗死屬于中醫(yī)學中“中風”的范疇。中醫(yī)認為,該病的發(fā)生與氣虛血瘀密切相關,故應采用補氣活血、祛瘀通絡的原則治療該病。補陽還五湯出自清代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具有補氣活血、祛瘀通絡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半身不遂、語言蹇澀、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諸證。用補陽還五湯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進行治療,能改善其局部腦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保護其大腦神經(jīng)元,加快其受損腦神經(jīng)的恢復,減輕其腦水腫的程度。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進行針刺治療,可達到平衡陰陽、疏通氣血之功效,能快速提升患者體內的陽氣,促進其腦室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改善其病灶周圍腦細胞的代償功能,進而可提高其腦組織的可塑性。而對此類患者進行康復治療,能提高其患肢的肌力,改善其患肢的功能。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針刺療法+康復療法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進行治療,能顯著改善其肢體的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