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徐以立
歡迎掃描《至愛》雜志官方微信二維碼
之所以參加這次上海橘子樹傳統(tǒng)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簡稱“橘子樹”)的“吃茶去”劇場活動,一開始完全是被活動的文案所吸引: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遺憾中度過。很少有人真正地享受生命被激發(fā)所帶來的幸福感。但是,當發(fā)現(xiàn)生活的自然之美時,你將聽見看見這個世界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展現(xiàn)你的面前。
撞擊世界,發(fā)現(xiàn)自我。通過劇場發(fā)現(xiàn)生活的另外一面,你敢于嘗試嗎?
“橘子樹”是一家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以期幫助年輕人“挖掘心的力量,探索生命的路”的公益組織,成立已有8年之久。以五四青年節(jié)為契機,每年“橘子樹”都會開展長達一個多月的五四青年文化月活動。今年是第二屆,主題為“每個人都是生活的藝術家”,活動分為15個劇場,名為“吃茶去”“只要去傾聽”“六一兒童劇場”“一切皆有可能”等,從不同角度,為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打造獨有的人生劇場,找到屬于自己獨特的活法。
相較于去年帶領年輕人深入領略古文化之魅力所在,本次活動更著重于妥帖安放身心靈,達到三者的完美契合,意圖在城市人荒蕪的心靈荒漠中,種下一朵名為“寧靜致遠”的花朵;待開放時,將余下的生命過成一首不可取代的散文詩。
與其顛倒夢想,沉溺在俗世起心動念而無法自拔,不如清醒明覺地活在當下,尋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而且,“吃茶去”三個字,從語素的組合上看,倒是頗有些一呼百應的欣喜感。我不禁內(nèi)心竊喜:與其等風來,不如逐風 去。
晚上7點30分,幸福文殊院萬籟俱靜,偌大的1400平方米的開放式空間唯留十余盞蠟燭照明。這讓剛從燈火通明的戶外踏入室內(nèi)的我,頗為不習慣。
待眼睛適應昏暗的環(huán)境后,“橘子樹”的志愿者將我導引到一間禪房,房間里已有十幾位參與者在靜心坐禪。臺上的指導大家坐禪的老師叫明安,是“橘子樹”的發(fā)起人,也是特色課心茶課的專職老師。
禪不可說,但可以表現(xiàn),可以傳達,可以感受。無論是拈花一笑的玄妙,還是坐禪的靜止都能讓人開悟。正身盤腿而坐、閉眼,配合深呼吸,坐在榻榻米草編涼墊上,倒是頗為安心。通觀呼吸、出入息,在呼吸吐納間,我能明顯地感到從心浮氣躁到能夠逐漸寧靜,并沉淀下來。
坐禪完畢,睜開雙眼,頓有“駕一葉扁舟,看湖水悠悠,賞萬象聽鳥鳴”之遺世而獨立的平和感,我向明安老師微微欠身,表達敬意。稍后,志愿者將我引入活動大廳,此刻里面正在進行禪茶表演,這是“吃茶去”劇場的重頭戲。
《大學》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膘o心之后再次感悟平日里看似尋常的事物,實在令人期待。
一杯茶中禪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生命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與品味?!岸U茶”表演是“橘子樹”不可不提的獨有的節(jié)目。在禪意表演中,可以體會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婉約與豪放,安心于禪的意境;在品茶中,可以在靜默中深刻體驗茶道的靜美;在茶人步步蓮花的行走中,可以感受安心之心法……
心中有道,倒茶就是茶道;心中無道,茶道就是倒茶。
溫壺、撥茶,玉指如蘭,我端坐在茶人面前,看茶葉隨著他寬厚的素手,緩緩落入杯中。在忽明忽暗的燭光中,他的動作都輕柔緩慢。我的心也隨著著泡茶的慢動作而慢慢地愈發(fā)沉靜。
茶,靈性之水。若不懂,它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若懂它,它便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端起茶盅,聞味,掩袖,入口,果然是“一盞香茗浮清趣,口齒噙香滿甘”。
茶人只是在表演嗎?不,我更愿意說他將赤子之心融于這一盅有靈性的水中,奉與品茶之人分享。一盅茶品畢,我問他:“若是喝茶之人,與您不似伯牙子期般惺惺相惜。沒有如您所愿感知您的情感,牛飲一般喝茶解渴,您會不會因此而失 望?”
茶人沉吟半晌。為我新泡上一壺茶,也對我說了一個故事:“每一次喝茶時,林清玄先生會升起一個念頭:好好地喝這杯茶吧。因為這輩子再也不可能喝到兩杯一模一樣的茶。如此,他便能體會這杯茶的真正滋味。用一顆出離的心品茶,便可以從容地享受飛云過天、綠水無波的靜美,只因整個身心融入了那一刻當下。品茶人得身心輕安,如獲禪悅,這或許也是茶人的心之所愿?!?/p>
當我再品第二盅茶,身邊的男士一把舉起茶盅,一飲而盡。若放之于過去,我必因想起妙玉“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的論斷,而內(nèi)心輕嗤如此粗陋之法飲茶。但是想起與茶人之前的對話,頓覺用一顆俗世的心品茶,難免執(zhí)著于色、香、味等諸相,難覓飲茶當下的喜悅。與其這樣買櫝還珠,倒不如不執(zhí)著于相,好好享受當下生活給予的一切,品味當下最本真的味道。
幽幽,這邊廂,有茶人吹起了尺八,蒼涼遼闊、空靈恬靜;那邊廂,有茶人念起了古詩,意境雋永。我想起有人說過:“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念一聲茶名,讀一句詩行。拈茶微笑,素而不淡,清而不妖?!惫徽\不我欺也。
仰頭、掩袖,品一盞屬于歲月的禪茶,冷暖順著咽喉直達于心。生命亦當如此,過去不可追,未來不可得,不如安住當下。哪怕是一顆狹小的心,亦能承載起萬物起滅。
最后一盅茶之后,自是到了離別的時刻。沒有想象中的依依惜別,所有人都是面帶微笑、心生歡喜。正如“橘子樹”在活動文案里所寫的:“年復一年的生活,有的人過得很麻木,有的人過得很焦慮,有的人過得很傷心。所以在劇場里,我們希望遇見‘橘子樹’的人都突然被幸福擊中,發(fā)現(xiàn)一種全新的活法?!蔽蚁胨麄兪亲龅?了。
回味起當天的“吃茶去劇場”,我很容易地想起了陶淵明那首著名的《歸園田居·其一》,細細品來,其中的一些詩句倒也非常契合這次劇場的主 題: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而“橘子樹”的存在,也讓疲于奔命的普羅大眾,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過上了“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山居悠然生活。
如此,當知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