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力
摘要:漢字由于其本身的特點,加之教學方法已經逐漸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fā)展,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的話,那就會影響到漢語的發(fā)揚。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要學習漢語,特別是要獲得漢語讀寫能力,必須學習漢字。如何解決漢字教學的問題已經成為教學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漢字; 策略;探討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生為本”,建立開放型的新課程觀是建構現(xiàn)代化課程體系的必然選擇,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合,高中語文的漢字教學也不例外。漢字是中華文化之瑰寶,如何讓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成為我們課堂的教學資源,如何讓學生能夠在高中語文漢字教學中獲得文化與精神的熏陶,使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有嶄新認識,并在學習中運用漢字,這些都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一、培養(yǎng)對漢字的感受能力
漢字是音義兩種形式的有機組合,是一種可以感知的語言,我們閱讀文本時,既可感知漢字優(yōu)美的韻律,也可體會它所表達的內涵,并沉浸于文字意境的熏陶之中。現(xiàn)實教學中,高中生在閱讀典籍時,往往淺嘗輒止,或者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這些不利于他們培養(yǎng)健康的語言感受力。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語言的內涵?古人的一些經驗今天仍有效,如蘇東坡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中言及: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只要熟讀深思,自然會理解經典的奧妙。在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反復閱讀一些經典名著,并試著去記誦其中一些篇章。此外,體味漢字產生的巨大魅力,除了熟讀以外,還離不開對文本的涵詠,并融合濃厚而特定的人文情懷。如我們所熟知的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本詩中并沒有對景物進行過多的修飾,而是寥寥幾筆將人的不佳心緒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反復涵詠詩句便會體味到一個離鄉(xiāng)在外的行人,在春雨綿綿的清明時節(jié)欲借酒消愁的情感。體會漢字的魅力,也離不開相應漢字所產生的語言環(huán)境,很多漢字詞語淵源于歷史典籍之中,我們在學習古代典籍的同時,再聯(lián)系現(xiàn)實,那么這些典故就變會得生動。如“東道主”這個詞語,源于一場戰(zhàn)爭。據(jù)《左傳》所講,晉文公重耳因其流亡途中遭到鄭國的冷遇,就聯(lián)合秦國攻打鄭國,鄭國無法抵制兩個大國的進攻,形式危急。后來鄭國老臣燭之武,作為一名說客勸說秦穆公退兵,并答應鄭國作為秦國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為其軍隊提供方便,最終秦穆公答應了這個條件?,F(xiàn)在我們還習慣把請客稱為“做東”,稱房屋的主人為“房東”,其實都是“東道主”的一種引申。
二、培養(yǎng)對漢字的探究能力
漢字可以表達豐富的內容,我們在閱讀時除了能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還可以間接獲得一些人生經驗。漢字發(fā)展到今天并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語言環(huán)境的變化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漢字的一些新意被廣泛使應用,本義則不為人知。但如果我們能夠從原始字形出發(fā),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漢字本義,如“所”字本為實詞,金文字形是一扇門(戶),右邊是一把大斧頭,用斧頭鑿開門,表示盟誓之義。后來主要行使虛詞的功能,本義逐漸消亡。這種變遷的講解,有助于同學們形成一種探究的意識,他們會意識到漢字的發(fā)展是漫長的。
漢字在不同的文本中往往會被賦予一些新的內涵,高中生有時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缺乏深刻的體會與感受,所以鼓勵學生在讀書時一定要深入探究文字所傳達的內涵,特別是一些經典名作,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這句詩主要是用于寫愛情的,其中這句話中的“絲”其實是“思”的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跋灳娉苫覝I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直到蠟燭燒成灰才流盡一樣。如果學生體會了“絲”的真正含義,那么這首詩的主旨會獲得更好的闡釋。
三、培養(yǎng)對漢字的應用能力
語言文字具有實用性,可以在生活中發(fā)揮它們巨大的交際作用,只有熟練使用漢字,才能夠保持它們持久的活力。學生要想很好地運用漢字,就要在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化典籍中不斷地積累詞匯,一些重要的文學典故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也可以作為他們寫作的材料。如“青衫司馬”這個典故,它語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唐代時期白居易被貶至九江郡司馬,他去送朋友離開的時候,忽然聽到了船中有人在彈奏琵琶。琵琶女原本京城人,因為家世衰落而淪落為商人的妻子。琵琶女將這種情感融匯到了曲調之中,白居易聽過之后萬分感慨,傷情不已,于是寫了《琵琶行》這首長詩。詩的后四句是:“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后人即以“青衫司馬”形容人身世漂泊,心情郁悶。學生除了不斷積累詞匯以外,還要不斷地去練筆,只有在不斷使用漢字的過程中,才能深刻理解漢字所蘊含的內涵??梢怨膭顚W生把一些優(yōu)美的詩歌改寫成優(yōu)美的散文,如改編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先引導學生歸納: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詞中景物有哪些色彩?詞中表現(xiàn)的是什么季節(jié)?詞中景物體現(xiàn)出什么樣的特征?然后讓學生用自己詩化的語言進行再創(chuàng)作,這樣既可以很好地理解文本蘊含的內容,也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匯和寫作思路。
總之,我們秉承“以生為本”的核心理念,讓高中生更好地感受漢字的魅力,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能力,并最終將他們所學到的漢字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