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龍(軍旅作家)
《紅海行動》上映以來,口碑攀升,票房激增,評價以正面居多。連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wǎng)也撰文稱其為“好萊塢軍事動作片的集錦百科全書”,并罕有地評論“《紅海行動》有不可否認的‘大國’宣傳意識,但是它的緊湊和執(zhí)行,讓觀者選擇‘原諒’其中的教條意識”。
單純從制作工藝和大場面上來說,《紅海行動》確實達到了華語電影的頂尖水準,和好萊塢某些大片也不遑多讓,《金融時報》這篇評論不吝贊美道:“《紅海行動》基本上是匯集了所有偉大、優(yōu)秀和體面的戰(zhàn)爭電影的一個了不起的奇觀?!?/p>
至少從軍事電影工業(yè)自身的進步而言,我贊賞從《戰(zhàn)狼2》《空天獵》一直到《紅海行動》雖未“換骨”卻已“脫胎”的巨大變化,它們竭力避免說教模式,盡量契合現(xiàn)代審美,追求驚險刺激和震撼人心的“國際范兒”,以高密度、快節(jié)奏的強情節(jié)“狂轟濫炸”般讓觀眾無法喘息,陷入高潮不斷的觀影體驗中。而這些優(yōu)點顯然是在用心總結借鑒外國軍事大片的基礎上獲得的。
但正如一句話“不讀中國歷史不知道中國的偉大,不讀世界歷史不知道中國的落后”,同樣也可以運用到對《紅海行動》這種類型電影的評價上,以使我們保持幾分清醒的認識。
首先必須看到,《紅海行動》是一種全新的拼接,而非自我的突破。這種依靠幾個任務來串聯(lián)故事的做法,在香港業(yè)界俗稱“通關模式”,它如同電子游戲一樣可以無限延續(xù)下去,卻沒有意愿和能力去表現(xiàn)主人公那些更有質(zhì)感的倫理困境和人性掙扎,以及對戰(zhàn)爭本質(zhì)的嚴肅思考。更為明顯的是,《紅海行動》中更多的是多部外國優(yōu)秀軍事電影的組接(《戰(zhàn)狼2》同樣存在),這一點即使《金融時報》的評論也毫不諱言《紅海行動》中有《黑鷹墜落》《太陽之淚》《美國狙擊手》《狂怒》等多部電影的影子。這里的問題是,借鑒成功也許叫超越,借鑒失敗便叫抄襲。但無論如何這都只是借鑒而不是來自原創(chuàng)。比如片中楊銳隊長與戰(zhàn)地記者夏楠關于如何理解 “服從命令”的口舌交鋒,就怎么看也出自《山2》的核心情節(jié)?而整部電影的結構和風格,更像是美國《勇者行動》的翻版。
其次,《紅海行動》盡管視覺沖擊十足,但片中涉及戰(zhàn)爭背景和戰(zhàn)斗意義的多處架空回避,是遠遠無法和《黑鷹墜落》這樣的影片媲美的。這一點可參閱梅雪風的網(wǎng)文“贊美聲中,我們決定給《紅海行動》來個差評”。至少我贊同其中一點:“我們當然能理解主創(chuàng)戴著鐐銬跳舞的尷尬,但這種回避,讓戲劇的發(fā)生地成了一個真空,他們跟抽象的十惡不赦的恐怖分子作戰(zhàn),拯救抽象意義上的人民,為了伸張抽象意義的正義。”
最后,我擔憂的是這種一味依靠高密度情節(jié)而非高濃度藝術含量推進的軍事電影,到底還能走多遠?如果多看一些諸如《瘋狂的麥克斯4》這樣的電影,就知道這種套路在國外早已不新鮮了,其實從20世紀80年代《第一滴血》開始,這種過分渲染荷爾蒙和腎上腺的作品在美國就飽受詬病。我們可以對照??思{的話,反思今天的軍事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是否存在這些問題:“……他寫的失敗是沒有人失去可貴東西的失敗,他寫的勝利是沒有希望或同情的勝利。他不是為遍地白骨而悲傷,所以留不下深刻痕跡,因為他寫的不是心靈而是內(nèi)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