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勁楠
回想年少時光,30多年前的往事恍如昨日,歷歷在目,總有種情不自禁要向“70后”致敬的自豪感。
讀初中時,在本鄉(xiāng)中學讀了一個學期后,家住鄰鄉(xiāng)的大姑父建議,讓我轉學到鄰鄉(xiāng)中學,因為當時那里的教學風氣好些。同村在鄰鄉(xiāng)讀書的還有彥蓮與叫花,我們仨總是結伴同行,彥蓮比我與叫花大一點。每次從家里去學校,曾祖母總要反復叮囑彥蓮要帶好我,然后在大門口的柏樹下,目送著我們在鄉(xiāng)間小路上漸行漸遠。其實,彥蓮當時也只不過是個小女孩。后來,彥蓮先畢業(yè),叫花轉回了本鄉(xiāng),就我一人還在外鄉(xiāng)求讀。
我家離學校遠,只好隔一周回家一次,徒步往返學校40余里。去學校時,還要馱著一袋米,背著書包,拎著瓶瓶罐罐裝的菜。既有物質食糧,又有精神食糧。與幾個學友們一起,行走在田野小路上,還要翻山越嶺。讀初一時,我才11歲,“跋涉”在求知路上,“負重”前行。
那么遠的田野小路,我來回走了三四年,風雨無阻。去學校的路上,要經(jīng)過同學大狗、細狗家所住的村莊,他們村養(yǎng)了幾條惡狗,每次路過時,惡狗都對我們狂吠,令人恐慌。大姑父知道后,不知從哪個“高人”那里學來了則口訣傳授于我,至今還記得口訣:“日出東方,喜氣洋洋,家有烈犬,鼻子難當,稱好二十四斤麻繩索,捆在烈犬身上,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后來看到路旁惡狗時,我一邊默念口訣,一邊用左手做個手勢(中指、食指與大拇指捏攏,小指與無名指伸出)指向惡狗,惡狗就不敢近身了,我居然用這一“絕招”戰(zhàn)勝了惡狗?,F(xiàn)在想想,可能就是一種心理暗示作用,要不然,太上老君那么忙,哪里有空為我們攆狗呢?
逢著雨天,我們就披著塑料雨衣風雨兼程,走在泥濘小路上,看到農(nóng)民伯伯披著蓑衣戴著斗笠在田里,吆喝著老牛耕田;有的彎著腰在插秧,覺得他們真辛苦,他們要這么年復一年地勞作,何時才是個頭呢?讀書就幾年時光,我想,多吃點苦,總有個盼頭吧。
逢著大雪天,小路根本無法行走,就只好走大路(大路遠很多)。記得一次大雪彌漫,父親便用自行車送我從大路走,但由于積雪太深,自行車根本無法騎行,父親便把我的米袋子、菜瓶子綁在自行車后架,推著自行車,頂著凜冽的寒風和飛絮般的雪花步履維艱地走著,我在后面吃力地幫著推車。當時一路上都看不見往返的行人與車輛,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中,唯有父親帶著我迎風斗雪,勠力前行。這樣的一幅畫面,永遠烙印在我心中。當我用文字描述這個情境時,父親離開我們已三年多了,不知道父親在那邊還會面臨多少風雪,但愿他早已“飛雪迎春到”。
讀初中時,在校一天三餐吃蒸籠蒸的飯和從家里帶來的菜。有些走讀生時不時到學校蒸餐飯吃,我們住讀生就認為他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放著家里的好飯好菜不吃。我們每周,頭幾天有菜吃,末了就沒菜吃了,只好用豬油或醬油拌飯吃。夏天的菜容易餿,餿了也舍不得倒掉(實際上是倒了就沒菜吃了),硬著頭皮對付幾餐。有的同學家里條件好些,會帶些蛋來放在飯盒里蒸,可到了開飯時,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飯盒,打開蓋子一看,飯里面往往只剩下一個洞洞,蛋早已不翼而飛,被別的同學“先下手為強”了;蒸黃豆是個好菜,只要開飯時,沒有被人“先下手”,端回來就可以放上油鹽,攪拌一下,連豆帶湯,吃得津津有味。我的飯盒里面有個“暗器”——當時小姑在一所鄉(xiāng)級醫(yī)院做事,弄了個煮針的小盒子給我,我就用這個小盒子放在飯盒里蒸菜,現(xiàn)在這成為許多同學記得我的趣事之一。
當年,我們都有一個自制的“神器”——煤油燈:一個墨水瓶,把瓶蓋戳個小眼,用牙膏皮卷著根布條作燈芯,穿過瓶蓋,倒入煤油,便成了一盞簡易的燈。可別小看了這盞燈,是它陪伴我們度過了孜孜矻矻、苦苦攻讀的少年時光。那時,照明的電源時有時無,即使有電時,晚自習也只能保證兩節(jié)課的時間。關電閘后,學習刻苦的同學,便拿出這一“神器”,就著昏黃的燈光看書或進行“題海戰(zhàn)術”。幾個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往往鉚足了勁比誰用功堅持到更晚。你十二點回寢室,我就十二點半,甚至一點,往往是在值日教師的幾番敦促下,才戀戀不舍地回到了寢室。我們睡的都是大通鋪,幾十個人排成排睡在一起。當時衛(wèi)生條件差,大多數(shù)人都傳染過疥瘡,奇癢無比,現(xiàn)在想想都十分后怕。
有的同學在睡覺前還要躲在被窩里面挑燈夜讀,第二天早上起來,兩個鼻孔里都被煤油熏得墨黑。這就是那年頭所流行的“開夜車”,真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或許是怕用腦過度吧,那時,大多數(shù)人都喝過一種類似于糖漿的“補腦汁”,這玩意能不能補腦不知道,但當作糖水喝解解饞倒是好東西。
我與成績拔尖的火狗、玉米等幾名同學總是暗中較勁,還有一名與我名字同音不同姓的同學,當時被合稱為“二楠”,名氣很大。我有一個師弟“開夜車”,更是全校聞名,因為他無論寒冬酷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是一個人在寢室當頭的路燈下苦讀,令人佩服。他的手有殘疾,現(xiàn)在想來,小小年紀的他如此刻苦攻讀,是早已懂得唯有讀書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吧。
課外時間,我們喜歡在戶外讀書,田塍地坎、山溝石坡遍是讀書人,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領地,定點在某一處讀書。我們朗讀時,絕大多數(shù)都是扯著喉嚨高聲叫,似乎聲音越大,記得越牢,巴不得自己的聲音蓋過別人。我們喜歡來回運動著讀,踱來踱去,搖頭晃腦,甚至前俯后仰,聲嘶力竭,所謂“書聲瑯瑯”,莫過于此。但也有斯文溫柔型的,比如班花冬香,長發(fā)飄飄的她總是捧著書慢慢走、輕輕讀,顯得溫文爾雅。學校周邊,讀書聲,聲聲入耳,春夏時節(jié)還夾雜著陣陣蛙聲、樹梢上的鳥鳴聲、農(nóng)民們吆喝耕牛聲,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此起彼伏,聲勢浩大。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驅使這些小小少年如此忘我讀書。我養(yǎng)成了高聲朗讀的習慣。臨中考前,要回到本鄉(xiāng)報考,我回到了本鄉(xiāng)中學讀了半個月,高聲朗讀,讓人側目,引以為奇,視為怪人,我卻渾然不知。后來同學轉告我,也不覺得尷尬,倒是有種“先聲奪人”的優(yōu)越感。
我有個師妹,反其道而行之,不喜歡大聲朗讀,但她點滴時間都在看書,幾乎手不釋卷,連上廁所來回的路上都捧著英語書默讀,她的英語成績非常好,總是代表學校去縣里、市里比賽,而且每每得獎。但不知什么原因,后來她并沒有考上高中,走上社會后,因家庭的變故與生活的磨難,現(xiàn)在蒼老得與實際年齡極不相似,讓人看了心疼,令人唏噓。
吃了苦,未必都能苦盡甘來。當時的少年們真是不識愁滋味、壯志不言愁。小小的心靈里,滿滿地裝著自己志在遠方的心事。我總記得大姑父對我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爆F(xiàn)在想來,“人上人”的思想固不可取,更不合主流,但要“吃得苦中苦”的勵志精神還是要傳承的?;蛟S,我們吃過的苦與父輩相比而言,算不了什么;講給后輩聽,他們也會不以為然。畢竟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fā)展,但那種孜孜以求、刻苦奮斗的精神是不可丟棄的。
“承先祖一脈相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耕惟讀”“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讀萬卷書求圣道;行千里路得民情” ……多年以后,每當讀到這樣的聯(lián)語,都深深感悟到讀書的益處,少年苦讀,無怨無悔,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少年心事,向往著鄉(xiāng)村外的世界和藍藍白云天。
那一年,十五歲的我,揣著師范學校的通知書,平生第一次坐著綠皮火車,踏上了另一條求知路。
(作者單位:德安縣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