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牡丹亭》作為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作品,多次被搬上昆曲的舞臺,衍生了多種版本。本文從青春版、電視劇版和電影版三方入手,比較分析杜麗娘的突出特點,表現(xiàn)不同版本昆曲的魅力和獨到之處。并結(jié)合對舞美道具等各方面的認識闡述自身對其不同特色的理解和看法。
關鍵詞:《牡丹亭》;青春版;影版;劇版;杜麗娘
作者簡介:孫平(1999.10-),女,漢族,河南省內(nèi)黃縣人,目前就讀于河北大學文學院。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8--01
《牡丹亭》是大眾耳熟能詳?shù)膬?yōu)秀作品,多次被搬上舞臺。古音傳古韻,以昆曲唱出的《牡丹亭》戲更為優(yōu)美,無論是青春版、劇版、影版,都堪稱經(jīng)典。
一、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先生主創(chuàng)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原著基礎上進行刪減和濃縮,將五十五折戲改到二十七折。青春版牡丹亭可謂“雅俗共賞”,更加符合大眾的審美趣味,擴展了昆曲的觀看人群。青春版最大的特點是夢幻美,以《驚夢》為例,由于舞臺表演難以表現(xiàn)影視版后期剪輯效果,因而面臨著場景變化的尷尬問題。青春版巧妙運用十二花神作為串場表演,一方面巧妙緩解了更換場景問題,另一方面則又加強了舞臺表演的夢幻感。整個戲又通過燈光明暗變化營造了沉醉的氛圍,加深了情感氛圍的柔美感。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服裝的大膽設計,《驚夢》一折戲中,杜麗娘初遇柳夢梅,兩人服裝皆為素凈白衣,杜麗娘以紫蝶為點綴,柳夢梅以衣襟上梅樹為點綴,讓人看來更覺此情之純潔。此外,為何為紫蝶而非粉蝶,我認為應該與傳統(tǒng)文化有關,臺灣曾受日本影響較為深刻,因而以紫色展現(xiàn)杜麗娘情感的高貴,兩人之情非“艷情”所言。“蝶”則多有梁祝意味,也有自由之感,愛情之純美動人見諸于設計之中,可謂用心良苦。
青春版沈豐英式杜麗娘突出特點是虛幻以及大家閨秀的內(nèi)斂。演員表演杜麗娘時,步伐總是有些飄的,眉目之間也并非聚集,而是略有分散的。整體的舞蹈動作是少且單調(diào)的,也相對來說更加輕柔,幅度較小。面對柳夢梅的示愛等方面,又因為這些“放不開”的動作恰到好處體現(xiàn)了大家閨秀的矜持。沈豐英又因受師父張繼青的影響,演唱之中頗具吳儂軟語之感,在淑女氣質(zhì)為基礎表現(xiàn)的同時,又因為語調(diào)顯出杜麗娘的少女氣息,更顯嬌媚柔美。
二、張洵澎版《牡丹亭》
張洵澎式杜麗娘恰好表現(xiàn)了沈豐英版相反方面,頗具風情,也多受爭議。此版杜麗娘主要是通過舞蹈動作來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情愫,舞蹈動作較多,并增加了腰部的運用,大膽運用水袖的揮動,更加顯示出了少女的靈動和靈巧。賞春之時眉目含笑,喜春時聞花開心一笑,惜春時戀戀不舍三回眸,悲春時又感春傷己,這版杜麗娘的情感相對來說豐富奔放,又非常細膩多變,因而人物形象也就更為鮮活了。然而,此版杜麗娘眉目之間多嫵媚,《驚夢》之中,杜麗娘傷春之時動作又頗有些過度,反而不像輕盈少女而是繁雜少婦的感覺。張洵澎曾經(jīng)表示她眼中的杜麗娘不給人“老沉”之感,她對愛情的追求是直接熱烈的,隨著她的死去,封建的束縛也不再存在,因而更加的飄逸和開放,而并非郁郁寡。張版杜麗娘注重點在于她青春的熱情和對愛情的大膽熱烈的追求。她的杜麗娘是最不像杜麗娘,而精神上又最貼近杜麗娘的,是一種別致的美。在舞美道具方面,卻不盡如人意,這版的《牡丹亭》整體布置較為簡單,《驚夢》一節(jié)中,黃墻粉紗,木桌椅分散擺于臥室,恰好燈光又明,反而給人感覺太過于空曠了。然而十二花神之處又頗具美感,花神引見杜柳兩人之時,曲調(diào)輕快,給人感受非常清新和愉快,靈動的氛圍也很好的烘托出來了。
三、梅蘭芳版《牡丹亭》
在所有版本的杜麗娘中,表現(xiàn)情感最具有“傷感”氣息的,莫過于梅蘭芳版了。 就梅蘭芳、俞振飛1960版《牡丹亭》來說,最大的特點是還原,尤其表現(xiàn)在臺詞的工整。臺詞和書本《牡丹亭》的句子相差無幾,演員對臺詞的把握程度也非常穩(wěn)定。這版的表演看似非常平淡,沒有“亮點”,是對書的循規(guī)蹈矩,但是在平淡下面卻是對人物內(nèi)心的深刻把握。梅版“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一段,初唱時是因春日美景而感到喜悅的,因而眉目中多有留情,便也多注意園中美景。然而當唱到“付予斷井頹垣”,眉目神情中便多是空洞了,賞春樂事變?yōu)榱藗?,如今雖正值芳年,然而不免要把年華付諸東流。這一轉(zhuǎn)變過程是細微自然的,梅版很好地把握了這種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因而,梅蘭芳的杜麗娘是最真實、最具有古典韻味的,她抓住了人物的一個點,即在封建傳統(tǒng)束縛下對女性尤為少女心中怨怒和感傷的積壓,并把這種感傷通過人物一舉一動表現(xiàn)出來了。而梅蘭芳本人又是非常注重對詞曲的理解的,所以她的臺詞也頗講究,實在是最還原古韻的。除此之外,這版的舞美道具頗具古典氣息,《驚夢》一折,房間擺設不似張版那么空洞和明亮,而是有些昏暗的,這便與傷感之情更為相稱了。
杜麗娘作為《牡丹亭》的重中之重,對她的多樣表演實質(zhì)上就是對昆曲《牡丹亭》的多重解讀。無論是沈豐英式的淑女,還是張洵澎式的風情,抑或是梅艷蘭式的少女傷感,看來不相融洽,實質(zhì)上各有所取,不同的展示表現(xiàn)的是這一圓形形象的多樣魅力。
參考文獻:
[1]于捷. 異曲同工各春秋--試論昆曲《牡丹亭·游園驚夢》近百年音樂的發(fā)展和變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