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艷
摘 要:玉米是川南地區(qū)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高低對該區(qū)域糧食總產量和農村經濟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該區(qū)域玉米生產歷來備受各相關部門和農民朋友的高度重視,新品種、新技術不斷涌現,但是不少農民由于對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認識不足,沒有真正掌握應用,影響了玉米產量的進一步提高。為了有效提升該區(qū)的玉米產量,獲得豐產豐收,增加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筆者結合實踐,對玉米高產栽培技術進行探討與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近幾年,隨著農業(yè)結構不斷的調整,川南地區(qū)玉米種植面積和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而在玉米栽培過程中應用先進的栽培技術對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筆者結合實踐對玉米高產栽培技術進行探討,旨在趨利避害,保證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希望通過本文研究對促進川南地區(qū)玉米種植產業(yè)的不斷提升有所幫助。
一、品種選擇
品種的選擇對提高玉米產量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根據川南地區(qū)的土壤條件、氣候條件和當地的栽培制度等。通常選擇產量潛力高、適應性較強,中大穗、株型較緊湊、耐密、抗倒性強,抗紋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莖腐病、穗粒腐病、絲黑穗病等主要病害的品種;選擇生育期在120d左右的品種。如中單808、同玉18、高玉909、京東玉800等。
二、種子處理
曬種。經過陽光曬過的玉米種子,播種后吸水快,發(fā)芽早,出苗整齊,出苗率高,幼苗粗壯。
浸種和拌種:清水浸種主要是供給水分,促進發(fā)芽?;瘜W藥劑浸種主要有磷酸二氫鉀和微量元素,但浸種的濃度太高或浸種時間太長,種子容易中毒受害,降低發(fā)芽率。藥劑拌種,用50%多菌靈3~5 g,加適量水拌種1 kg,可防治玉米絲黑穗病、莖腐??;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1~2 mL,加適量水拌種,可有效地防治地下害蟲。
三、實時播種
川南地區(qū)冬閑土通常在清明節(jié)前后搶時搶墑播種育苗,可提早成熟,減少病蟲害及后期伏旱或洪澇的影響,提高玉米產量。在土壤墑情充足的條件下,可采取多種播種方法,達到以早促長、以長促產的目的。晚播玉米在油菜籽收獲后及時耕地,耕后即播,或免耕播種;用40 ℃左右的溫水浸種12 h,可促進種子發(fā)芽,出苗快而整齊;也可在油菜籽收獲前15~20 d育苗,幼苗在3葉1心時,盡可能利用陰天或傍晚進行移栽。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夏季天氣炎熱,土壤水分蒸發(fā)較快,容易形成地表干土層,影響種子正常出苗。因此,應適當加大播種深度,一般不淺于5 cm。
四、合理密植
夏季玉米生長較快,生育期縮短,植株較高大,莖稈變細,相對果穗也較小,個體產量水平降低,應適當密植,發(fā)揮群體增產效應,才能獲得理想收成;但播種過密容易造成蔭蔽、空稈或倒伏,嚴重影響產量。種植密度應根據品種類型、地力狀況、生產條件3個方面綜合考慮,對于株型緊湊、植株較矮的品種,種植密度可偏大,種植4.8萬~5.2萬株/hm2;植株高大的適當稀植;肥水條件較好的地塊宜稀植;干旱瘠薄的地塊宜密植。
五、查苗補種、間苗和定苗
缺苗較少時,可在雨過天晴或晴天的傍晚帶土移栽就近較大玉米苗,并澆水封土;缺苗較多時,應及早快速催芽補種。在3葉1心時間苗,4葉1心時每窩定苗2株,也可不間苗,直接到4葉1心時定苗。間苗和定苗時,要去除弱、小、病、雜株,保留生長一致的壯苗,確保苗齊苗壯。
六、肥水管理
播種時施復合肥450~525 kg/hm2,窩內種子與肥料的距離應在10 cm左右,距離太近容易燒苗,太遠則肥料利用不充分,蓋窩后澆足量的水分。幼苗在6~7葉時雨后追施尿素300~375 kg/hm2,或晴天施肥后蓋土澆水,施肥時幼苗與肥料的距離應保持在10 cm左右。玉米苗期生長需要一定的水分,若遇伏旱需及時澆水,遇大雨時則要開溝排水防澇。
大喇叭口期結合中耕培土起壟,穴施或條施復合肥和尿素1∶1混合肥450~525 kg/hm2。進入大喇叭口期后,由于玉米需水量大,對水分極為敏感,尤其是抽雄前10 d左右,對水分要求更高,為需水臨界期,因此不能缺水,土壤相對含水量宜保持在70%~80%之間,即要保證地表見濕不見干,才能滿足抽雄、吐絲、散粉和灌漿對水分的要求。故遇干旱時應及時灌水,同時,遇澇害則要及時開溝排水。
七、化控除草,矮化處理
玉米播種后出苗前用乙草胺、莠去津、乙阿合劑、乙莠懸浮劑等封閉除草劑,安全防止雜草發(fā)芽;出苗后幼苗在6片葉以上時,可用玉米專用苗后除草劑除行間雜草。
適時化控,縮短基部節(jié)間長度,降低穗位高度,使玉米根多稈壯,增強抗倒伏能力,進而增產增收。玉米化學調控可在6~12片葉時,葉面噴施多效唑、烯效唑、乙烯利、健壯素等。
八、病蟲害防治
玉米病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紋枯病、莖腐病等,多在玉米抽雄前后至收獲期間發(fā)生,危害葉片或莖稈,造成玉米產量大幅降低。防治的有效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40%克瘟散乳油、1%井岡霉素等。在病情擴展之前噴藥,早發(fā)現早噴藥防治,每隔7 d噴施1次,連噴2~3次。苗期主要害蟲有地老虎、螻蛄、毛蟲、菜青蟲、蝽象等,可用5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0.6%滅蟲靈乳油、80%敵敵畏乳油等防治。玉米中后期主要蟲害為玉米螟、蚜蟲、蝽象,部分地方會發(fā)生蝗蟲危害。玉米螟可用甲氰辛乳油噴施,也可在拔節(jié)期和大喇叭口期向心葉投放3%辛硫磷顆粒劑進行防治。蚜蟲為害主要發(fā)生在抽雄、散粉期,大量蚜蟲包裹在雄穗和花絲上,并分泌大量黏性汁液,阻止散粉和授粉,影響玉米結實。蚜蟲的防治可用吡蟲啉、25%蚜螨清乳油、10%蚜虱凈、25%抗蚜威等噴霧防治。
九、適時采收
適度延長玉米收獲時間,讓玉米充分成熟、提高粒重,可有效提高產量。夏播玉米收獲時間一般在8月底至9月上旬,即田間90%以上玉米植株苞葉變黃而松散,籽粒變硬,胚乳線消失,基部出現黑層,指甲掐無凹痕,此時收獲時機最佳,產量最高。
參考文獻 :
[1] 劉志英,何達春.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路線[J].四川科技信息,2016,(09):11-23.
[2] 安瑞春,屈淑元,高玳珍.玉米高產規(guī)律及栽培技術研究[J].湖南農業(yè)科學,2015,(15):308-411.
[3] 李武權,周武文,成劍鋒,郭勇.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 2015(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