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梅
摘要:銅鼓在古代南方民族有著悠久歷史,象征著財富和權力,它的外形古樸莊重、工藝精美,在古代常用于戰(zhàn)場、宴會和樂舞中,是古代燦爛文化的結晶,也是中華藝術的瑰寶。我國現(xiàn)存的銅鼓,分為8種型制,在我國廣西發(fā)現(xiàn)的類型較全。本文選擇其中的北流型與靈山型兩類銅鼓,論其異同。
關鍵詞:北流型銅鼓;靈山型銅鼓;異同
引言:
銅鼓,是廣西古代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作為一種民間樂器,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以廣西最為重要,有88%的縣、市均出土過銅鼓,幾乎覆蓋了整個廣西。廣西有銅鼓已將近2000年歷史,在《后漢書》中即有記載。由漢至唐,再到宋元明清,銅鼓經歷了由樂器到權力重器、神器,而后又逐漸回落至樂器、神器的地位。
1兩種銅鼓簡介
1.1北流型銅鼓簡介
北流型銅鼓主要出土于廣西壯族北流縣,鑄造年限可能在西漢至唐代之間,目前已出土150多面,以高大著稱,其形體碩大,面大于胸,邊緣有垂檐,胸壁略直,收腰,鼓足外移,整體構造符合黃金分割,鼓身外觀勻稱,比例適度。鼓身以云雷紋為主導裝飾,象征圣人的恩澤,圍繞在鼓面中心的6-8芒的太陽紋周圍;而蛙飾較瘦小,一般4-8只,常見單體立蛙,也有累蹲蛙,這些是因為古人對蛙的神化及崇拜,是圖騰的象征。
1.2靈山型銅鼓簡介
靈山型銅鼓主要出土于廣西壯族靈山縣內,流行于兩廣,約鑄造于東漢末年至晚唐時期間。外形類似圓形石墩,鼓面平,大于鼓胸,鼓胸上下略凸,中間收腰,胸腰之間有雙扁耳,兩側各一對,敞足,空腔。鼓面紋路裝飾精美,中心為太陽紋,芒數不一,有的芒端開叉,裝飾花紋多以二弦分暈,一般用蟬紋作邊飾,鼓耳近鼓足處有裝飾動物塑像。鼓面無立體蛙飾,而是有三腳蟾蜍六只??蓜澐譃榍捌?、早期、中期、晚期4階段。
2北流型銅鼓與靈山型銅鼓相同點
2.1族屬相同
據考證,上述兩種銅鼓鼓面上的小紋路類似,且均相似于黎族婦女紋面的花紋,均證明兩種銅鼓很可能來自同一族屬,即黎族先民烏滸人及其后裔俚人,在兩晉至隋間到達鼎盛時期,并因受漢文化的影響,使鼓面裝飾上出現(xiàn)了大量的鑄印錢紋。
2.2外形及裝飾風格相似
北流型銅鼓產生的年代早于靈山型銅鼓,但在靈山型銅鼓流行時期,北流型銅鼓尚未衰敗,同時也產生了其他類型的銅鼓,兩者間有一個發(fā)展重疊期。因此,兩者的外形構建上是有一定的相似處的。兩者大體外形相似,都屬于體型凝重,形象精巧。兩者形制相似,鼓面均以三弦分暈,飾有不同的花紋,均有立體蛙飾,因蛙飾受壯族崇拜,有民族特色,而常用的云雷紋則是受漢文化影響。雖然這些紋飾在具體的分布、類型上不盡相同,但因產生的地域相連,并且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共存期,其形制和裝飾風格相互滲透,既有本地域自身的特點,又受到同時代其他類型銅鼓設計特點的橫向影響。
2.3社會功能類似
古代南方民族中,銅鼓的社會功能都是類似的,主要有:1、樂器。擊銅鼓,是南方少數民族古代的傳統(tǒng)禮樂方式,在當地少數民族禮宴賓客或親友宴會中較為常用,伴隨吹大角、歌舞等,直至現(xiàn)在,廣西及西南地區(qū)還有不少民族以此為樂器。2、祭祀。銅鼓在古代,被神格化,具有宗教性,用于溝通天地神靈,傳說擁有驅邪除惡的力量,能讓心靈獲得吉祥的慰籍,還能祈禱神明保佑當地能風調雨順、人畜興旺。因此,每于重大節(jié)日,當地人民都要敲擊銅鼓祭神。3、權力與財富的象征。南方少數民族首領們將銅鼓賞賜給有功之臣,以示地位尊貴,有記載“賞有功者以牛、馬、銅鼓”,還有將銅鼓作為貢品進貢給中原王朝的歷史記錄?,F(xiàn)今,當地民間仍將銅鼓視為傳家寶而代代相傳。4、指揮戰(zhàn)爭。因銅鼓音質宏輝,傳聲較遠,古代作為指揮信號、傳遞信息的工具,甚至在戰(zhàn)場上,對戰(zhàn)雙方都會重視對銅鼓的爭奪。
3北流型銅鼓與靈山型銅鼓不同點
靈山型銅鼓是以北流中期鼓體演變而來,又受到冷水沖型銅鼓的影響,出現(xiàn)了一些改變。兩者區(qū)別在于:北流型鼓胸最突出部分在中部偏下,而靈山型多數居中;北流型鼓面的邊沿有垂檐,靈山型的鼓面與其邊沿是在一個平面上的;北流型銅鼓的鼓耳多為環(huán)耳,而靈山型則為扁耳;北流型鼓面上的立體蛙飾形象呆滯、笨拙,體型偏小,靈山型的蛙飾較為高大、壯碩,而且是3足,在鼓面上的數量也不同;北流型鼓上除了立體蛙飾,再無其他立體裝飾,而靈山型鼓尚有其他動物的立體造型;北流型鼓面花紋多為云雷紋,靈山型除了云雷紋外,還出現(xiàn)了受冷水沖型銅鼓影響的變形羽人紋,而且,兩者鼓面上太陽圖案的芒數也不一樣。
在銅鼓出土位置的分布上,北流型銅鼓的分布中心未發(fā)現(xiàn)有典型的靈山型銅鼓,而在靈山型銅鼓的分布中心卻發(fā)現(xiàn)了典型的北流型早期銅鼓,這也就為靈山型銅鼓是由北流型銅鼓發(fā)展演變而來的事實提供了歷史依據,同時,也反映了俚僚族間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貫通,體現(xiàn)了民族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黃子珊.淺析廣西“北流型銅鼓”[J].文物世界,2013,(4):46-49.
[2]何紀生.介紹廣東靈山縣出土的古代銅鼓[J].考古,1963年第1期,第56頁.
[3]楊耀林.廣東發(fā)現(xiàn)的帶銘文銅鼓[J].考古,1982年第1期,第79—84頁。
[4]傅聚良.湖南省博物館館藏銅鼓[J].江西文物,1990年第3期,第68頁。
[5]龍存倪:《銅鼓鼓面中心太陽紋的演變》,《銅鼓和青銅文化的新探索——中國南方及東亞地區(qū)古代銅鼓和青銅文化第二次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