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銀
為加強國際應急救援專業(yè)訓練交流與合作,促進人才建設,提升專業(yè)水平,2017年1月,武警部隊組織部分救援分隊干部赴以色列參加了搜索與救援培訓。培訓具體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理論學習。主要學習了突發(fā)事件中公眾行為分析、災害現場處置原則、被困人員定位技術、進入災害現場技術、營救被困人員技術、救援組織與指揮等基礎理論,以及部分救援案例分析。二是裝備操作。包括搜索、頂升、支撐、切割、鑿破等技術常用裝備器材的操作與使用訓練。三是參觀見學。參觀了后方軍耶路撒冷中心區(qū)基地、ziqim基地、海法市應急指揮中心等單位。
以色列后方軍是以色列全國民防工作統一指揮中心和主要實施單位,其主要職責是對導彈襲擊、自然與人為災害、大規(guī)??植酪u擊等進行防護和災害救援,組織居民做好應對突發(fā)事件的準備。自成立以來,遂行過多起救援任務,在應急救援力量建設上有其獨特之處。
頑強的猶太人飽受了數千年的苦難,雖于1948年建國,但還存在國土面積狹小、戰(zhàn)略縱深缺乏、資源極度匱乏、周邊情況復雜、安全形勢嚴峻等現實問題,這給以色列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帶來了嚴峻挑戰(zhàn),也使憂患意識滲入了他們的血液。他們認為“只要失敗一次,就會導致亡國”。在以色列,軍人福利待遇優(yōu)厚,在社會上有極高的社會待遇,軍人被他們視為是最值得尊敬的職業(yè),他們都以自己作為軍人而自豪,都能積極投身軍隊,獻身使命,時刻以“輸不起”的精神強軍備戰(zhàn)。正是這種獨特的精神文化,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的戰(zhàn)斗熱情,使他們能在強敵環(huán)伺的險惡條件下,越戰(zhàn)越強。
以色列后方軍有一套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在應對自然災害、導彈和恐怖襲擊、協調組織災后救援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2.1 職責定位科學
后方軍的職責是在導彈襲擊、自然與人為災害、大規(guī)模恐怖襲擊等突發(fā)事件下進行防護和救援,組織民眾做好應對突發(fā)事件的準備,制訂平時、戰(zhàn)時救援等方面的條令。其職責包含了事前防御、事中救援和事后重建等救援全程,并具有制定相應條令規(guī)定的權力。
1.2.2 軍地聯動高效
后方軍自身建有網站、手機APP和104熱線等與民眾互動的平臺;在地方社區(qū)設立了民情官,精確收集地方不同信息;平時與地方政府部門建立緊密的聯系,在信息共享、組織指揮、后勤保障等方面進行無縫對接。戰(zhàn)時直接接管救援現場,統一調配救援現場地方警察、消防、醫(yī)療和志愿者等不同力量。通過軍地聯動機制的確立,確保了后方軍行動的順暢高效。
1.2.3 預案體系全面
后方軍積極研究民眾的行為、救援行動要求等特點規(guī)律,立足自身的實際及不同地區(qū)情況,制定了當災害發(fā)生后民眾自救、心理干預、現場救援和重建恢復秩序等各方面應急預案,經常組織預案演練,確保一旦有事,能快速依案而行。
1.2.4 具有獨特的預備役體制
以軍規(guī)定,現役軍人退役后直接轉服預備役直到近50歲,每年需要歸建擔任戰(zhàn)備任務,期間進行技能、戰(zhàn)術、聯訓等多項訓練內容。其他時間在軍隊需要時,還需隨時響應征召。其獨特的預備役體制為后方軍保留了大量專業(yè)技術骨干,對其戰(zhàn)斗力的提升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如一名教官介紹的那樣,真正體現以色列戰(zhàn)斗力的是預備役部隊而不是現役部隊。
教學訓練是此次培訓中感受最直接、最深刻的方面。表面上看起來他們教學訓練平常無奇,甚至簡單隨意,實則重視力抓,務實實戰(zhàn)。
1.3.1 訓練理念
后方軍在組織過程中,無論是課目設計、組訓方法、還是場地設置和考核評判,都務求實效,沒有華而不實形式主義,堅持訓練就是實戰(zhàn),從實戰(zhàn)需要出發(fā),以訓練實效為準繩。比如在裝備操作的訓練中,如何握持根據自身習慣,不追求動作連貫與否,美不美觀,看重的是操作是否安全,效果是否突出。
1.3.2 內容設置
按照實戰(zhàn)需要、任務需求和對象特點,科學設置教學訓練內容。比如我們此次培訓設置的內容,既有理論輔導,又有實踐操作,還有參觀見學。其中,理論輔導又分為后方軍情況介紹、突發(fā)事件中公眾行為分析、災害現場處置原則、進入現場技術、被困人員定位技術、營救技術、醫(yī)療救護技術及救援的組織與指揮等,設置科學,涵蓋全面,重點突出。
1.3.3 教官選取
此次培訓的教官來源多樣,既有學校的專職教官,又有召回的預備役兼職軍官或士官,既有男性、又有女性。雖然來源不同,但他們都是某方面的專家,或者是基層部隊有救援實戰(zhàn)經驗的骨干人才。比如講授醫(yī)療救護技術的教官就是以色列國家救援隊的首席醫(yī)療官。
1.3.4 訓練方法
他們的組織方法靈活,不拘一格,訓練中特別注重啟發(fā)引導,習慣采用案例式、啟發(fā)式和問題式教學方法。比如此次培訓中,特別介紹了他們在尼泊爾、海地、菲律賓等地救援案例,切實提高了授課效果。此外,還特別注重利用裝修室及簡便器材進行教學訓練輔助,以達到提升質量的目的。
1.3.5 組織形式
通常采取小班化教學的組織方式。在培訓中,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基層部隊,無論是新兵訓練,還是軍官訓練,都是以一個班為單位進行組訓。通過小班化教學,實現了精準把控,增強了針對性、互動性。
1.3.6 訓練保障
后方軍的救援訓練場地和裝備,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大而全的訓練場和高精尖的裝備器材,但配套齊全、功能實用,體現了他們簡約配套、實用至上的理念。如訓練場地,沒有斜樓,沒有透水管道,只有簡單廢墟,但他們稍微簡單設置,就能滿足訓練需要。
由于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原因,以色列飽受戰(zhàn)爭洗禮,經常受到恐怖襲擊,后方軍幾乎每年都有實戰(zhàn)任務。自成立以來,后方軍從豐富的實戰(zhàn)中總結,從外軍的有益做法中吸取,涌現了許多實用的做法。
1.4.1 黃金三角的協同配合
指揮員、工程師和醫(yī)療官是以色列后方軍的黃金三角。其中,指揮員主要負責研判形勢任務,收集工程師和醫(yī)療官的意見,作出行動決策,制定營救方案。工程師主要負責對現場進行結構評估,提出營救建議。醫(yī)療官主要負責評估受困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tài),對受困者進行現場救治。在行動中,以指揮員為中心,工程師和醫(yī)療官互為支撐、互相配合,對救援任務的圓滿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4.2 大型機械的運用
救援營是以色列救援行動的基本作戰(zhàn)單元,其下轄有三個救援連和兩個重型機械連,每個救援連又單獨編有大型機械操作手,可見其對大型機械的重視。其“剝層”技術的應用,離不開大型機械。
1.4.3 特別強調安全
后方軍切實將安全貫穿于整個行動中,無論是裝備操作還是組織指揮,都特別強調安全。注重信息的收集。自啟動應急響應開始,就全方位搜集路況、氣象、民情、社區(qū)等信息,到達現場后,還要收集了解現場建筑物和民眾信息,確保不打無準備之仗。注重程序的規(guī)范。強調指揮員不要受個人感情干擾,要按規(guī)程進行作業(yè)。比如在通道技術的運用上,分為情況研判、制定計劃、確定方案、支撐通道、移除障礙物、轉移受困人員六步。此外,教官在授課總結時,都會提醒要注意切斷水、電、煤氣,注意照明,做好個人防護等安全事項。
1.4.4 善于實戰(zhàn)總結
后方軍每場行動結束后,其主要精力都用于總結行動的經驗和教訓上,深入分析行動過程技術運用、組織指揮、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優(yōu)長,尤其是將暴露出來的問題作為重點,及時進行后續(xù)整改,避免“重蹈覆轍”。據教官介紹,就算打了勝仗,但如在總結中發(fā)現指揮員出現大失誤,還是會受到撤職等處分。為便于事后總結,他們還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對行動進行資料收集,比如救援隊員頭盔上有一個攝像裝置,全程記錄救援隊員的救援作業(yè)。
通過培訓,達到了開拓專業(yè)視野、深化救援理念、提高技術水平的目的。借鑒以色列后方軍的好做法、好經驗,在武警部隊救援力量建設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
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筑牢“軍魂”,增強官兵的使命感、責任感,進一步激發(fā)廣大官兵的戰(zhàn)斗精神、敬業(yè)精神和奉獻精神,要讓救援官兵真正以從事救援專業(yè)為榮,激發(fā)廣大救援官兵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建設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應急救援力量。
實戰(zhàn)化訓練是提升救援能力的有效途徑。要認真學習借鑒以色列救援理念,深入研究近年來部隊遂行應急救援的戰(zhàn)例,切實克服訓練圖好看走過場,重過程輕效果、重形式輕內容的形式主義現象和偏重于看分數、秒數、米數、個數等考評方式,大力開展實戰(zhàn)化專業(yè)訓練。要按任務需求設置訓練內容,按救援特點創(chuàng)新訓練方法,按復雜困難環(huán)境構設訓練條件,按實戰(zhàn)需要進行綜合考評,多組織帶戰(zhàn)術背景下的課題演練、實兵演習和聯訓聯演,全面提高綜合救援能力。
人才隊伍建設是救援力量建設的有力支撐。要建立建強專業(yè)人才隊伍。充分借鑒以色列“黃金三角”重要經驗,多組織首長機關指揮訓練和對抗訓練,建強各級指揮員隊伍;選派工程技術人員進行送學培訓和專業(yè)集訓,建立武警部隊救援分隊工程人才隊伍;經常組織各救援分隊醫(yī)療人員基礎救援訓練及與救援分隊進行聯合演練,提高救援整體合力。要完善人才保留機制。從改任專業(yè)技術職務、調動交流、待遇保障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健全完善應急救援人才保留機制,為各類人才安心本職創(chuàng)造有力條件。
軍地融合是確保圓滿高效完成救援任務的重要保證。與以色列不同,武警部隊遂行救援任務是在地方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進行的,更需要加大軍地融合的力度。要發(fā)揮武警部隊優(yōu)勢,結合此次軍地調整改革形勢,與地方有關部門建立組織協調、預案銜接、聯演聯訓、兵力調配、信息共享和綜合保障等機制,切實加強軍地間的協作配合,理順指揮關系,提高整體行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