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貝貝 孫麥青
急性咽炎(acute pharyngitis)是咽腔黏膜、黏膜下組織和淋巴組織的急性炎癥,常見于上呼吸道感染[1],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臨床發(fā)病率約5%[2]。急性咽炎起病比較急,初起時多有咽部干燥感,灼熱感。繼之出現(xiàn)咽痛,空咽時咽痛加重,疼痛甚時可放射至耳部。嚴重者又可表現(xiàn)為發(fā)熱、頭痛、食欲減退和四肢酸楚等全身癥狀。如若失治誤治,甚至可能引起喉炎、中耳炎、鼻竇炎、氣管支氣管炎及肺炎等其他急性炎癥,病情嚴重時,又可引起急性腎炎、風濕熱、敗血癥等全身并發(fā)癥[3],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積極的、正確的治療本病,同時預防一系列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本病的預后和轉(zhuǎn)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治療上,西醫(yī)常給予抗生素治療急性咽炎,以青霉素作為首選,但是,若長期反復使用抗生素,易產(chǎn)生耐藥性,甚者可引起毒副作用和二重感染等。而中醫(yī)藥在治療急性咽炎時具有療效好、毒副作用小、劑型多樣、價格低廉、易于接受的特點,更適應于臨床的需求[4]。因此,本研究旨在觀察清咽利膈配方顆粒治療肺胃熱盛型急性咽炎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1.1一般資料選取河南省中醫(yī)院耳鼻喉門診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接診的120例肺胃熱盛型急性咽炎的患者,并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納入意向性分析(ITT)共120例。實驗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18~59歲,平均(36.25±12.60)歲;病程≤2天。對照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20~63歲,平均(36.87±13.64)歲;病程≤2天。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情況的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5]參照《臨床診療指南-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療效評價參照《中藥新藥治療急性咽炎的臨床試驗指導原則》制定。病史:起病較急,多由外感受涼、疲勞、煙酒過度或各種理化因素刺激等引起。局部癥狀:①咽部干燥感、灼熱感、疼痛,吞咽時明顯;疼痛甚時可放射至耳部和頸部,嚴重者則會出現(xiàn)轉(zhuǎn)頭困難;②軟腭及懸雍垂明顯腫脹并常引起咳嗽;③累及喉部時可出現(xiàn)聲音嘶啞,累及咽鼓管時可出現(xiàn)耳悶堵感、聽力減退等癥狀。全身癥狀:一般比較輕,可有發(fā)熱,全身不適、口干、頭痛、食欲不振、四肢酸痛等癥狀。體征:①口咽部黏膜呈急性、彌漫性充血、腫脹,以口咽黏膜外側(cè)壁最為明顯;②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咽側(cè)索充血紅腫;③懸雍垂、軟腭水腫,有時可見扁桃體充血腫脹;④下頜角淋巴結(jié)可有腫大、壓痛。診斷急性咽炎或慢性咽炎急性發(fā)作的必須具備局部癥狀第1條、體征第1條,全身癥狀1條以上者;同時診斷時須有急性發(fā)作史;方可診斷該病。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6]主要包括:(1)病史:多有外感病史,或咽痛反復發(fā)作的病史。(2)臨床癥狀:主癥:起病急,咽部疼痛較劇,伴吞咽困難,咽部干燥、灼熱感;次癥:發(fā)熱,惡寒,口渴喜飲,口氣臭穢,大便干,舌質(zhì)干,苔黃膩,脈數(shù)。(3)體征:咽黏膜紅赤、充血腫脹明顯;或懸雍垂充血紅腫,咽后壁或見膿點,或頜下有臖核。
1.3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咽炎的西醫(yī)診斷及中醫(yī)診斷標準的患者。(2)年齡在18~60周歲,性別不限。(3)急性起病,病程在48h以內(nèi)。
1.4排除標準(1)因其他全身性疾病而引起的咽部癥狀或炎癥;(2)發(fā)熱>38℃,或伴發(fā)化膿性扁桃體炎;(3)本次發(fā)病后已使用其他治療藥物者或患者1周內(nèi)服用過抗生素類藥物或與試驗藥物功能主治類似藥物者;(4)妊娠期、哺乳期婦女;(5)具有其他嚴重疾病患者;(6)已知的對本藥成分過敏者;(7)正在參加其他藥物試驗者。
1.5對照組用藥清開靈顆粒(國藥準字Z10930010,3g/袋,哈爾濱一洲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發(fā)明專利號:ZL9911244.3)。
1.6治療方法實驗組60例患者沖服清咽利膈配方顆粒,100mL/次,3次/d。對照組60例患者沖服清開靈顆粒,1袋/次,100mL/袋,3次/d。兩組療程均為5d。
治療過程中,患者應避風寒,禁煙酒,忌辛辣刺激飲食,或食冷熱、煎炸食物,應保持周圍環(huán)境整潔,減少粉塵和刺激性氣味的長時間接觸。
1.7觀察指標將咽痛、咽腔黏膜充血作為主癥,咽痛可根據(jù)疼痛程度的不同給予視覺模擬評分[7](visual analog scale,VAS)0~10分進行積分,正常無咽痛為0分,咽部劇烈的疼痛并且很難承受者為10分;并分別記錄兩組治療前后咽痛VAS評分的減少值。咽部黏膜的充血程度分為4個等級,分別記為:正常0分、輕度3分、中度6分、重度9分。咽部干燥、灼熱感、咳嗽、咯痰這些次癥也分為4個等級,分別記為:正常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給予記分觀察,舌苔脈象不予記分。
1.8療效判定標準[8]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癥狀和體征總分-治療后癥狀和體征總分)/治療前癥狀和體征總分×100%。臨床痊愈:療效指數(shù)≥95%;顯效70%≤療效指數(shù)<95%;有效:30%≤療效指數(shù)<70%;無效:療效指數(shù)<30%??傆行?臨床痊愈+顯效+有效??傆行?(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
1.9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使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的分析,計量資料之間的比較用t檢驗(該實驗中利用兩組治療前后咽痛VAS評分的減少值進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之間比較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治療前后兩組VAS評分減少值的比較實驗組治療前后咽痛VAS評分的減少值為(6.47±0.75)分,對照組為(3.63±0.84)分,兩組VAS評分的減少值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9.483,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VAS評分減少值的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療效比較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總有效率為56.6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0.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兩組不良反應比較治療期間,實驗組出現(xiàn)腹瀉0例(0%),胃痛0例(0%);對照組發(fā)生腹瀉1例(1.67%),胃痛0例(0%)。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分別是0%和1.67%。
急性咽炎屬于中醫(yī)學“急喉痹”的范疇。喉痹一詞,最早見于帛書《五十二病方》,之后《內(nèi)經(jīng)》中也多次論述了喉痹。例如《素問.陰陽別論》曰:“一陰一陽結(jié),謂之喉痹。”痹者,即閉塞不通之意。歷代醫(yī)家對喉痹的認識不盡相同,其包括范圍比較廣,界限易混淆不清晰,不容易辨別,總結(jié)起來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指咽喉口齒疾病的總稱,古代文獻中多將咽喉口齒等部位的疾病統(tǒng)稱為“喉痹”,其中也包括喉風、乳蛾、喉癰等。二僅是指咽喉部的疾病,近代醫(yī)家也多從此意認識本病。歷代醫(yī)家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分為風寒外襲學說、風熱外襲學說、肺胃熱盛學說[9]。并認為本病多由肺、脾、胃的臟腑功能失調(diào)所致,或多為風邪侵襲,邪毒循經(jīng)上壅,而致氣血瘀滯,脈絡痹阻發(fā)為本病[10]。而肺胃熱盛型急喉痹多因表邪未解,而入里化熱;或飲食不節(jié),致肺胃蘊熱,而又復感外邪,內(nèi)外合邪,蒸灼咽喉而發(fā)此病。故治宜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止痛。
中西醫(yī)在治療本病方面各有其特點,目前西醫(yī)學對于急性咽炎的治療多以抗病毒、抗生素和糖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為主,例如在治療細菌引起的咽炎上,主要應用抗生素類藥物。但由于頻繁和預防性使用、濫用抗生素,產(chǎn)生了耐藥性。雖然西醫(yī)治療上還可以用大環(huán)內(nèi)脂類抗生素作為對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過敏者的替代品,其具有毒副作用小,價格便宜的特點,但是,長時間治療使用可引起胃腸道副作用的發(fā)生率極高。所以,西醫(yī)在治療急性咽炎上的藥物品種單一,若大量、長期使用,則可能產(chǎn)生較大的毒副作用,同時還有易耐藥以及易導致二重感染等缺點[11]。
而對照組中應用的清開靈顆?;米怨糯桨矊m牛黃丸。其藥物組成:金銀花、黃芩、板藍根、桅子、水牛角、動物膽酸、珍珠母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鎮(zhèn)靜安神的作用?,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該藥還具有抗病毒、抗菌、退熱等作用[12]。但由于組方中包含動物成分如動物膽酸和水牛角,增加了它的不良反應。且方中各味藥較清咽利膈配方顆粒中的藥物更為寒涼,因此其胃腸道反應較前者也有所增加[13]。
清咽利膈湯源自《喉癥全科紫珍集》,由金銀花、連翹、荊芥、防風、薄荷、牛蒡子、玄參、梔子、黃芩、黃連、大黃、玄明粉、桔梗、甘草共14味藥物組成[14]。該方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兼有解表清里之功效,即能清上瀉下,解毒利咽,又能表里雙解。主要用于治療肺胃熱盛所致的急性咽炎。方中荊芥、防風、薄荷疏風散邪,薄荷為輕清透絡之品,可輕宣浮游之火,宣毒透邪;金銀花、連翹、梔子、黃芩、黃連瀉火解毒;桔梗、甘草、牛蒡子、玄參利咽消腫止痛;生大黃、玄明粉通便泄熱。本方重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寒涼藥物應用較多,其性重墜,應用桔梗又有載藥上行之功,使藥性作用于上焦肺胃之處,已達利咽消腫止痛之功效。目前,清咽利膈湯已廣泛應用于咽喉科相關疾病,如急性扁桃體炎[15-16]、急性咽炎伴失音[17],具有確切療效。而清咽利膈配方顆粒是由和清咽利膈湯方藥組成相同的中藥制成的配方顆粒,水沖服用,以緩該方的峻瀉之力。同時,顆粒劑具有作用迅速,攜帶、服用方便等優(yōu)點。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清咽利膈配方顆??娠@著改善肺胃熱盛型急性咽炎患者咽痛、咽干灼熱、咽黏膜充血、吞咽痛、吞咽不利等癥狀,該藥綜合療效好,且不良反應小,患者依從性比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