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不足1.6米,滿手老繭,樸實憨厚的笑容,24本無償獻血證,在身邊人眼里,浙江江山人伍慶文是位“不平凡”的鄉(xiāng)村泥水匠。今年46歲的伍慶文,自2004年以來,已無償捐獻血小板137次,按比例計算,累計獻血10萬余毫升。
談到如何會走上捐獻血小板之路,伍慶文說,“純屬偶然?!?004年,伍慶文還在杭州工,路過吳山廣場時,恰巧碰到無償獻血車停靠在一角。他看見,車前排著長長的隊伍。平日里就愛幫助別人的伍慶文,突然產(chǎn)生一個念頭: “雖然我資金上幫不了別人,但可以通過獻血為病人盡一份力?!奔胰思娂妱袼拮痈遣辉敢?,直接質(zhì)問他: “你個子不高,人也偏瘦,聽說抽血會傷元氣,對身體可能有影響,萬一生病了怎么辦?”面對”阻攔”,伍慶文還是踏上了獻血車,由此開啟了長達14年的愛心之路。
14年如一日,堅定不移地支持愛心獻血(血小板事業(yè),并非易事。當伍慶文第3次獻血時,他了解到獻全血需要間隔6個月才能再次獻血,而獻成分血主要是機采血小板,只要間隔1個月就能再次捐獻,但是捐獻過程繁雜、耗時較長。最終,伍慶文選擇了少數(shù)人才會嘗試的血小板捐獻,“這樣就能幫助更多人,為他們贏得更多生的希望?!?/p>
2005年,女兒出生,伍慶文離開了杭州,回到江山,做起泥水匠。工作地點變了,錢掙得比以前少了,但并不影響伍慶文每月一次的血小板捐獻。江山不具備捐獻血小板條件,每次捐獻,伍慶文都要在天還沒亮?xí)r,騎摩托車趕到衢州市區(qū),往返需要3個多小時。寒冬也不例外,14年來向來如此。天晴一雙解放鞋,下雨下雪換成高筒雨靴,摩托車騎壞了就再換一輛,這些行頭成了伍慶文獻血的標配。為了不影響工作,伍慶文常常會在衢州中心血站上班前趕到,獻完血后立馬趕回村子,為的就是趕下午的活。在衢州中心血站工作人員的眼里,伍慶文是打開機采室大門時,第一個坐在大廳等候的人;是那個在冰冷刺骨的大雪天守在血站門口,不停用雙手摩擦取暖的人;是那個頂著狂風(fēng)暴雨,在辦公樓里整理剛剛脫下雨衣雨褲的人…
伍慶文的家比較簡陋,三層小樓只有第一層勉強進行了粉刷,家里最值錢的是一臺28寸的康佳牌電視機。相形之下,24本獻血證,是家里“最值錢”的物件,它記錄著伍慶文多年的獻血歷程。14年里,伍慶文陸續(xù)獲得了“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浙江省無償獻血特別奉獻獎”“江省無償血之江杯獎”等榮譽。但在伍慶文看來,榮譽只代表過去,他希望做的更多。2004年,他在《志愿捐獻造血干細胞同意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正式成為中華骨髓庫大家庭中的一員;2011年,他又與中國紅十字會簽訂了《人體器官捐獻協(xié)議書》。
“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沒有什么遠大抱負,只希望有生之年更好地幫助社會?!蔽閼c文說,如果他的血小板能夠換來患者康復(fù),他就一直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