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的金
【摘要】新課標提出,我們要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能,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重點突出對小學語文中高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閱讀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質量,也影響著學生今后人生的發(fā)展。一直以來,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長期存在“走形式、低效率、輕感悟、少興趣”等問題。課改以來,我們的教學觀念正在發(fā)生著由量到質的改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主動下放主動權”的意識已逐步得到大家的認可并用到實踐當中。可是,我們要再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有待認真研究。以下是我就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體驗來談一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 11-0194-02
一、深入鉆研文本,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假若教師能夠對文本進行深入鉆研,真正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主要內容和語言藝術魅力等,那么就可以很好地駕馭課堂,有效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之所以有精彩的生成,是因為課前的精心預設。我教《金色的魚鉤》時,仔細地研讀了松潘草地氣候極為惡劣,年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下,雨雪風雹天氣變化無常。明白過草地是紅軍長征中最艱難的行軍,稍有不小心,就會有生命危險。因此,在課文學習時,學生要抓住作者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展示人物內心的寫作方法,從而深刻體會老班長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然而,學生在認知上是缺乏的,如不聯(lián)系歷史背景,很難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二、激發(fā)興趣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學生的閱讀如提不起興趣,那閱讀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尤其是語文學科教學閱讀是理解和深化的前提,而興趣閱讀更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石。那么,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
1.每天利用課前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讀知識清單。
2.課外閱讀課時給學生推薦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
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
4.精心設計情景導入教學,情景場景的導入,可以讓學生自然的進入文本的情境中,無需刻意的指導或說明,學生就會進入一種輕松的學習狀態(tài)。如我教《草船借箭》一課時,設下了疑問:從這個題目中,你可以知道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我們趕快投入到學習中去吧。學生帶著懸念閱讀了文本,傾心與文本對話,感知文本的內涵。
我們知道興趣是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做好事、讀好書。語文課堂教學利用的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起他們對語文學科的深度學習與感知,有效的確保了課堂教學效率的穩(wěn)步推進。
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然而,現(xiàn)在的語文課,很難聽到學生用心去讀,學生讀的權利被教師剝奪了。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例如:在學習《半截蠟燭》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后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說出了劇本的語言特點,和一般記敘文比較,劇本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通過人物的語言特點和劇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為和心理,也體會出了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及關頭和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
四、巧妙提問,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課堂提問需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藝術性,有效的提問是引導、是帶動、是延伸,問題的提出要注重方式方法,科學有效的提問可以帶動學生的激情,使學生快速的進入學習狀態(tài),提問時我常常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觀察法
通過看圖或實驗來觀察學生的狀態(tài)并提出質疑,利用簡單的圖例讓學生可以通過觀察來找到問題的答案。一般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圖上畫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這類問題一提出,學生回答起來就會變得很輕松、很易懂。
2.聯(lián)系實際法
教師可以通過聯(lián)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來解決課本上的疑點、難點問題,如《將相和》一課設計的問題:假如你是廉頗,你是如何去跟藺相如負荊請罪,你會說些什么?而反過來,你又會說些什么呢?
3.抽絲法
正所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有些課題的題眼就適合提問,例如《楊氏之子》中的“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等重點句子,可以提問。
如《白楊》中父親介紹白楊的話“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不軟弱,也不動搖”,教學時可緊扣父親說的話,逆向尋因,將部分內容與父親說的話進行聯(lián)系,弄清作者布局謀篇的思路,體會其詩句“牽一發(fā)而動全篇”的妙用,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4.環(huán)環(huán)相扣法
如:《晏子使楚》我設計了這幾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晏子代表哪個國家出使哪個國家?到楚國去見誰?遭到了楚王的什么?楚王為什么要這樣做?想想課文講了那幾件事?而晏子為了維護自己和國家的尊嚴,又是怎樣反駁的?結果怎樣?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懂了全文。
五、讀悟結合、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閱讀可以增加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反復的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悟性,而學生在閱讀中感悟的知識越多,對學生今后寫作的過程中的詞語、語句等的運用也就會得心應手。因此,大量的語文閱讀對學生處理好文章的結構,語句的表達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學中重視讀悟結合、讀寫結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1)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
讀即朗讀,悟即感悟,朗讀和感悟相結合,學生才能更桶通透的掌握全文的中心思想。如在執(zhí)教《打電話》一課時,我讓學生分角色進行大膽地朗讀,學生在情緒非常興奮。在進入角色朗讀時,不知不覺便感受到了打電話時要盡量節(jié)約時間的內涵。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
閱讀可以增強學生對課文的印象,為學生寫作中的語法運用奠定了基礎。如我在執(zhí)教《夢想的力量》一課時,首先要調動學生們的朗讀氣勢,然后再告訴學生哪些詞語要重點突出,這樣,學生不僅從字里行間感受到瑞恩心靈的美,懂得詞語在句子中所存在的意義,還要讓學生明白了要想能夠夢想成真就必須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奮斗才能成真的道理。同時可以布置一項關于人生理想的作業(yè):寫一寫你的夢想是什么?
綜上所述,閱讀可以很好的增加學生的詞匯量,為學生抒寫作文提供大量的寶貴資源。閱讀是知識的積累和寫作靈感的匯集,更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基石。語文學科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利用語言文化來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促進學生能夠呈現(xiàn)精彩的漢語言運用能力的表達,為學生的各學科的銜接,以及其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