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良
摘 要 教育是一種體驗式成長,在這種學習體驗中,教師的少而精的提示會帶給學生全新的體驗,會讓他們發(fā)自內心的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使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滿足,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關鍵詞 提示的原則 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回答教師的提問或在做練習時,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在這時,教師給予適當的提示,會啟發(fā)學生進行積極思維,使他們走捷徑,較快的或較為正確的找到問題的答案,應該說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怎樣提示才能收到最佳教學效果,卻是大有研究的。
“提示”選擇最佳時機,如果選擇不當,在不當提示時提示,那么,盡管教師的意圖是想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效果卻往往適得其反,本來他們在認真思考后才能獲得成功,現在卻毫不費力的得到了,這樣做不使他們的思維趨于怠惰嗎?而如果遵循孔子“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 的教導,在學生反復思考快要達到“ 知 ”而又不說出時,教師適當地加以提示,那么提示所啟發(fā)的作用將是十分巨大的。
“提示”應遵循這樣幾條原則:
(1)提示要有利于學生的思考(不提示會使他們陷于冥思苦索無結果的境地)。
(2)提示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或提的明確些,或提的含蓄些)。
(3)提示要考慮到大多學生的需要(對于程度特差或特好的學生特殊要求,應在課后采用個別輔導方式加以滿足)。
學生在課堂中對于所學知識接受程度主要取決于對知識是否產生興趣,有沒有學習的渴望,能否認真思考、作出判斷,并正確的表達,所以,教師的提示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上課伊始,教師就要用巧妙的語言或設置懸念或講故事或創(chuàng)設情景等,深入學生內心,啟迪學生的智慧,點燃學習的希望,將學生迅速帶入新知的學習中來。
在課堂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教師更要善于“察言觀色”,快速捕捉不同學生的課堂反應,然后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或讓學生獨立思考,或自主探究,或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等等,教師在巡視中適時地點撥引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大膽放手,盡量少提示,要相信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養(yǎng)個性與獨立精神,培養(yǎng)興趣與創(chuàng)造,培養(yǎng)獨立見解,教育是一種體驗式成長,相信在這種學習體驗中,教師的少而精的提示一定會帶給學生全新的體驗,會讓他們發(fā)自內心的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
教師向學生提示時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
(1)時機——教學內容的難度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都是比較大,并且他們思考一番后仍然茫然無知時,教師再加以適當提示;
(2)方法——明確提出幾條可供選擇的思路,要求學生根據教學要求去加以比較和選擇;
(3)語言——要簡潔、概括、帶有原則性,讓學生細心體會,從中體會“味”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課堂教學中常常要用暗示性的語言,通常暗示的方式有:言此意彼——說“此”的目的是想告訴“彼”,但是不直接說穿;言小意大——說的是“小”事,但以中可悟出“大”意來;言實意虛——說的是“實”事,但一探究,便能體察出那“虛”,就事說理。不管運用哪一種方式,均要緊緊圍繞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而不要故弄玄虛,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課堂上的提示還要注意個體和全體的差異。
面向個體學生提示,千萬不能不顧不同學生學習基礎的好差和智力發(fā)展水平的差異而來一個“一刀切”,要針對被提示學生的實際情況,要增強他的信心,鼓勵他思考,此時如仍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可適當的加以“點撥”,如果他平時喜歡鉆研,常有獨立見解,那可“點”得淺一些,鼓勵他說出自己的主張來;如果他平時思維不夠發(fā)散,那可“點”得明白些,以便把他的思維引向正確答案的通道。
面向全體學生所做的提示,要照顧到“一般水平”是指班內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基礎。對于他們,思考一下變能找到答案的問題,就不必提示;對于他們認真思考后雖有所認識但較模糊、不能正確流暢地表述出來的問題就應當作適當的提示,但提示的深度也要適可而止,應該講一半留一半,提示后不能讓學生馬上“豁然開朗”,而應讓他們繼續(xù)探索,去尋找正確答案。
課堂提示應該具有發(fā)散性。學生的思維因教師的提示而變得異常靈敏,異常活躍。提示的重點不應放在指示學生盡快地去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上面,而應放在較為常用且頗具啟發(fā)性的思維途徑以及如何思考的方法上面。這樣的提示,不僅會使學生當時受益,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使他們終生受益。
總之,課堂是教師喚醒學生學習欲望的主陣地,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有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意識,通過適當的提示啟發(fā)學生發(fā)問質疑,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學生以成功的機會,使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滿足,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