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梅 郭宇飛 張 娟
(河南省中醫(yī)院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750002)
乳腺癌主要為腺上皮組織惡性病變,且癌細胞可經(jīng)血液和淋巴傳播而轉移到遠處器官和組織〔1〕。臨床采用的治療手段主要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及分子靶向治療等,以手術治療聯(lián)合放化療最為常用〔2,3〕。傳統(tǒng)手術治療方式將患者乳房全部切除,治療效果明確,但破壞了美觀,對女性患者身心造成巨大傷害。隨著治療理念的更新,在治療乳腺癌的同時,人們更多地關注術后整體美觀度,保乳治療術作為一種新的術式在早期乳腺癌治療中逐漸替代傳統(tǒng)術式〔4,5〕。有文獻報道〔6〕,乳腺區(qū)段切除作為保乳手術的一種,對乳腺癌患者療效顯著,結和腋淋巴結清掃能顯著改善患者血清血管細胞黏附分子(VCAM)-1水平,提高預后。本研究探討乳腺區(qū)段切除聯(lián)合腋淋巴結清掃術治療對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VCAM-1水平及其預后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河南省中醫(yī)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間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8例,納入標準〔7,8〕:①入院均確診為早期乳腺癌,且無遠處器官組織轉移;②單側發(fā)?。虎勰[瘤直徑不超過3.0 cm,且距乳暈外圍≥2.5 cm;④患者均為TNM分期Ⅰ期或Ⅱ期;⑤無合并心血管、肝、腎、肺等重要器官組織疾?。虎拮栽竻⒓颖狙芯坎⒑炇鹬橥鈺?。排除標準〔9,10〕:①伴有肺結核、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等傳染性疾病者;②術前有放療、化療史者;③合并嚴重免疫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或惡性腫瘤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9例。兩組年齡、病程、TNM分期及腫瘤位置分布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兩組均給予手術切除腫瘤組織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乳腺癌根治術,根據(jù)腫瘤所在象限決定切口方向,采取橫切口或縱切口切除腫瘤組織并保留胸大肌和胸小肌,并對患側腋窩BergⅠ、Ⅱ水平的淋巴結進行清掃,術后給予多西他賽聯(lián)合奧沙利鉑治療。觀察組采取乳腺區(qū)段切除,根據(jù)腫瘤所在象限決定切口方向,當腫瘤位于上象限時采取乳暈水平切口,當腫瘤位于下象限時采取乳頭中心放射切口。切除腫瘤組織及其周圍的筋膜和皮下組織,乳腺切除時切除邊緣需與腫瘤組織保持2~3 cm。乳腺切除后給予3層腺體縫合并進行乳房重建,而后將患側腋窩淋巴結全部清掃,清掃時需保護肋間壁神經(jīng)、胸長神經(jīng)等重要神經(jīng),術后同對照組相同給予化學藥物治療。記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并檢查治療前及術后1、3、5 d VCAM-1水平。住院期間給予循證護理干預,對患者術后身體狀況、心理狀態(tài)及家庭環(huán)境等均進行評估,以明確所需護理干預的問題?;颊咝g后心理問題由專職護士負責,以行為認知引導患者積極思考為中心,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講解,并教授術后康復和彌補形象的方法;認真聽取患者訴說,鼓勵患者積極面對,采取合理的手段宣泄;引導患者多與病友交流溝通,適當鍛煉。了解患者家庭成員信息,囑其多給予患者鼓勵,并選用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食物,忌用胎盤及其制品和未知成分的保健品。患者均隨訪2年,末次隨訪時進行生活質(zhì)量評價,并對復發(fā)轉移情況及生存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3觀察指標 ①兩組圍術期指標;②兩組治療前及術后1、3、5 d VCAM-1水平;③兩組術后2年生存質(zhì)量評分;④兩組復發(fā)及轉移率;⑤兩組死亡率及生存曲線分析:無病生存期(DFS)。
1.4療效標準 VCAM-1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試劑盒采用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chǎn)人源VCAM-1試劑盒,操作步驟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采用生存質(zhì)量量表(SF-36)對患者保乳根治術后的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分,主要包括: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等8個方面,根據(jù)答題情況進行評分,分量表及各條目分值越高表明健康狀況越好,生活質(zhì)量評定越高。
1.5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3.0進行χ2檢驗、t檢驗、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2.1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清掃淋巴結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兩組治療前及術后1、3、5 d VCAM-1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1、3、5 d VCAM-1水平均明顯低于手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前及術后1、3、5 d VCAM-1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兩組術后2年生存質(zhì)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生存質(zhì)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及術后1、3、5 d VCAM-1水平比較
與本組術前比較:1)P<0.05
表4 兩組術后2年生存質(zhì)量評分比較分,n=69)
2.4兩組術后1、2年復發(fā)及轉移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1、2年復發(fā)率及轉移率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術后1、2年復發(fā)及轉移率比較〔n(%),n=69〕
2.5兩組死亡率及生存曲線分析 觀察組術后1年死亡率為1.45%,2年死亡率為4.35%;對照組術后1年死亡率為4.35%,2年死亡率為8.70%;兩組死亡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平均DFS為(35.89±5.35)個月明顯高于對照組〔(31.92±5.20)個月〕(P<0.05);兩組患者DFS行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顯示觀察組DFS明顯長于對照組。見圖1。
圖1 兩組術后生存曲線分析
乳腺是女性重要的第二性征,其腺體和脂肪較男性更為豐富,是對女性審美的重要標準之一〔11〕。有文獻報道〔12,13〕,乳腺區(qū)段切除,保留了正常乳腺且其臨床效果亦顯著。研究表明〔14,15〕,乳腺區(qū)段切除術后保留的部分乳腺組織已發(fā)生癌前病變,患者術后復發(fā)概率更大,預后較全乳切除差。乳腺區(qū)段切除術在乳腺癌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尚存爭議。乳腺區(qū)段切除與乳腺癌根治術均通過切除病變組織以達到乳腺癌根治的效果,但乳腺癌患者往往在入院檢查時已伴有一定程度淋巴轉移〔16,17〕。目前臨床多給予腋窩淋巴結清掃以阻斷術后癌細胞轉移,但患者進行腋窩淋巴結清掃后也不能及時對患者術后轉移風險進行評價。有文獻報道〔18,19〕,血清VCAM-1水平與乳腺癌淋巴轉移密切相關,在有淋巴轉移的乳腺癌患者中VCAM-1陽性表達率較無淋巴轉移的高。VCAM-1通過與配體α4β1結合后能夠使白細胞穿過血管壁,到達炎癥部位,能促進T-B細胞間的相互作用,與機體炎癥反應和免疫殺傷均相關。因此,乳腺癌患者病變組織切除后VCAM-1水平能夠很好地反應淋巴轉移情況,可作為患者預后評價的一個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乳腺全切的患者比較,乳腺區(qū)段切除聯(lián)合腋淋巴結清掃,患者能有效減少術中出血,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兩種術式的臨床療效均顯著,且血清VCAM-1水平降低可作為患者預后的觀察指標。
綜上所述,乳腺區(qū)段切除聯(lián)合腋淋巴結清掃術對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能顯著降低血清VCAM-1水平,提高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