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摘要:二人轉(zhuǎn)脫胎于東北秧歌,總體的風貌是與東北人的性格一致的,基本的舞蹈元素以秧歌為基礎(chǔ),粗獷、豪放、大氣、歡騰。二人轉(zhuǎn)的舞蹈大多是以載歌載舞的形式,鑲嵌在演出過程當中。
關(guān)鍵詞:戲曲舞蹈;二人轉(zhuǎn);表演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150-01
一段二人轉(zhuǎn),不管是什么內(nèi)容,不管里邊有什么好唱詞兒,如果前邊開場沒有像樣的三場舞,其分量就要大打折扣。“三場舞”也稱“浪三場”、“秧歌場”、“走三場”、“跑三場”、“滾三場”、“滑場”,由上裝、下裝兩人手持扇子、手絹表演。民間的說法是“二人轉(zhuǎn)沒有三場浪,不如回家睡涼炕。”在冰天雪地的東北,在暖氣和空調(diào)沒有普及到的地方,滾熱的小火炕,是家庭抵御嚴寒的依托。農(nóng)民覺得遭罪的事莫過于睡涼炕。看二人轉(zhuǎn)要是看不到浪三場,就比睡涼炕還遭罪。可見“三場舞”是二人轉(zhuǎn)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來的二人轉(zhuǎn)藝人,光靠嗓子和嘴皮子是遠遠不夠的,可是你浪得歡實、紅火、老練,也還遠遠不夠,你必須浪出風格,浪出個性,浪出與眾不同來,才讓人有看頭。藝人們說:“扭得浪不浪,就看舞三場?!笨梢?,“三場舞”是藝人集中表現(xiàn)舞蹈技藝的重要表演形式。
第一場,也稱“清場”,有穩(wěn)場子的作用。以上裝表演為主,下裝角色以幽默為上裝作陪襯。老藝人常稱清場為“小摳搜”,意思指手上動作多,所以也有“頭場看手”之說。這一場主要表現(xiàn)上裝角色早晨起來梳妝打扮的生活場景。
出場前,上裝在后臺喊:“傻哥哥,走?。 毕卵b應(yīng)道:“老妹子,走??!”接著,演員背對觀眾“碎步”出場,隨后扔手娟給樂隊(暗示起音樂),曲牌子《_大姑娘美》這時歡快地響起來,旦角作年輕女子開門、潑水等清晨乍起狀,然后用一雙軟手柔腕,摸摸鬢邊,碰碰發(fā)髻,捏捏耳環(huán),正領(lǐng)抻襖,提鞋跟,緊圍裙,表現(xiàn)了一連串“小摳搜”的傳神嫵媚的手上小細活兒;丑子往往在一旁憨拙地模仿,跟著碰這兒碰那兒地緊忙活,夸張出一連串的笨樣,還像解說員似地兼說口兒:“哎,摸摸鬢邊子……摸摸腦后疙瘩鬏沒歪……摸摸耳環(huán)子,可別掉啦……拽拽襖袖,比比長短……”待見旦角作看天兒,望遠狀時,往往又加說口兒:“她在找誰呢?看樣子是在找我,我得上場啦!”丑角這時變換著傻相,故作笨手笨腳地繼續(xù)模仿著旦角。在笑聲中,觀眾的注意力被吸引過來,場子隨之靜下來。
第二場,也稱“秧歌場”,這場里面要有諸如放風箏、撲蝴蝶一類的情節(jié)。旦和丑不僅動作要細膩逼真,還要俏皮幽默。旦角一定要輕靈可愛,而丑角也少不了在蹲踢相、矮子步、八字步、弓箭步一類的丑角動作中,表現(xiàn)出自己的可笑和魅力。這一波三折的小情節(jié),套著你嗔我怪、閃腰、岔氣兒的男女調(diào)情和逗趣?!把砀鑸觥敝饕@露舞者的腰部和肩部的動作特點,其中含上裝的扭腰、轉(zhuǎn)腰、切腰(切身)、胯腰(以胯腰頂腰)和抖肩、提肩、晃肩、拱肩等技巧,所以又有“二場看扭”之說。
二場中,每個藝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表演形式,這也是“三場舞”中舞蹈內(nèi)容最豐富的一場,表現(xiàn)的是詩情畫意般的生活意境。
第三場,也稱“旱船場”,在歡快的節(jié)奏中,一會兒“拉鋸”,一會兒“推磨”,“挎膀轉(zhuǎn)”、“卷席筒”、“刮旋風”,重點體現(xiàn)舞者的腿部功夫,隨著音樂速度加快,舞蹈動作幅度越來越大。至此,激越的鑼鼓點,高漲的歡情,已將場內(nèi)情緒的大帆嘭地張滿。
這場還可以加入一些扇子、手絹、大板、手玉子、彩棒和燈碗等道具性的技巧表演(“絕活兒”)為情緒高潮推波助瀾。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景觀,“三場舞”因“構(gòu)思獨特、技術(shù)全面、設(shè)計精良、組合有序、風采怡人”而廣受觀眾的歡迎。
二人轉(zhuǎn)舞蹈中有一種用于開場、小走場、間隔、收場,或具有某種情節(jié)的舞蹈,這種舞蹈稱之為“純舞蹈”。這幾種舞蹈,不像“三場舞哪樣作為自成格局的節(jié)目單獨演出,而是穿插在二人轉(zhuǎn)演出過程中,以載歌載舞的方式出現(xiàn)。
二人轉(zhuǎn)舞蹈的風格多種多樣,我們將其概括為四個字:穩(wěn)、浪、俏、哏。
“穩(wěn)”,是傳統(tǒng)舞蹈的基本特點。首先下身要“穩(wěn)”,下身不“穩(wěn)”,動作無根。二人轉(zhuǎn)下身的特點,是出腳有勁、落腳實,以腳帶動腿的屈膝動作,只有腳下穩(wěn),才能唱得穩(wěn),站得穩(wěn),扭得穩(wěn)?!袄恕?,就是舞得“美”,舞得“活”。
一般而言,全身各個部位的“美”,都可以稱為“浪”。確切地說,“浪”主要是指上身的動作。二人轉(zhuǎn)舞蹈動作,整體來看,是上身穩(wěn),下身活。還有腰活、肩活、肘活、腕活,這四個部位要互相配合得好,才可稱其“浪”。
“俏”,是二人轉(zhuǎn)舞蹈中靈巧別致、與眾不同的風格特點。它主要指運用“對比”的手法使動作變化更加多樣,別具一格。如快與慢、正與反、大與小,動與靜的對比等等。
“哏”,即幽默、滑稽,是丑角舞蹈的風格特點。丑角的一般動作特點是:下走矮子步,肩、肘、腕子活。出相時,根據(jù)相的需要,出什么相走什么舞蹈身段。要求丑中求美,笨中求巧,于正派、大方的表演中扭出“哏”勁來。
總之,二人轉(zhuǎn)與其他說唱類藝術(shù)不同的是,秧歌舞蹈的派頭特足興。舞蹈不僅是二人轉(zhuǎn)的主要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段,也是二人轉(zhuǎn)藝術(shù)的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