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娜
最近看到了一篇據(jù)稱逆天的小學生作文《園丁與導游》。這篇作文被班主任老師把原文貼在微博上后,一天內(nèi)就吸引了網(wǎng)友3萬多次轉(zhuǎn)發(fā)、1萬多條評論。文中表達了人們一直把老師比作園丁的不解和質(zhì)疑,并認為應該將“園丁”替換成“導游”,其中有一段話被網(wǎng)友忍不住怒贊,摘錄如下:“我希望老師像導游,帶領我們?nèi)ビ斡[各種美好的風景,而不是像園丁,修剪掉我們不聽話的枝丫,最終讓我們長成只會聽話的植物?!边@篇作文一出現(xiàn),引發(fā)了人們的大討論,各種觀點相持不下,各人角度不同,難判對錯。作為一個從教多年的老師,我先是震驚了幾秒,然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后來思考變成了反思。
震驚的原因是:這不是我印象中的小學生?。‖F(xiàn)在小學生的思維都這么嚴密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居然這么強了?竟然有這么成熟的思想了?
思考的結(jié)果是:關于上面哪些震驚的原因我應該把疑問句換成陳述句,因為雖然這超出了我的想象,但毫無疑問這也是事實,無論我們愿不愿意承認,現(xiàn)在有些孩子的思維,思想以及心理發(fā)展都不知不覺地超出了我們曾經(jīng)的預期。小學生尚且如此,我面對的可是高中生啊。12歲的孩子能寫出這樣的話,既是孩子的天賦使然,也足以見得我們真該好好思考一下“老師”的定位了。這篇作文一經(jīng)出世之所以被瘋狂轉(zhuǎn)發(fā)或許就因為它切中了某些時弊,引起了大多數(shù)人的共鳴。關鍵的是小學生的率真打動了網(wǎng)友,引發(fā)了人們對于教育對于教師的深思,“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早已成為人們的口頭禪,小學生卻要顛覆這個說法,認為導游才應該是老師的代名詞,導游在于引領學生觀賞山山水水無限風光的同時,欣賞學生眼中的不同風景,尊重學生心里的不同感受,因材施教,而不應該是只關注修修剪剪著眼于整齊劃一的的護花使者。
我們到底該做園丁還是導游?除了引導正確的方向之外那些旁枝側(cè)葉該不該修剪?學生在變,那么老師呢,教學方式和方法呢,教育態(tài)度和思想呢,會否我們一直以來的“園丁”意識真的過時了呢?我好像已經(jīng)開始反思了......
反思的結(jié)果是:這“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事件背后是社會各界對基礎教育的關心,對教育工作者的期待。“園丁”這個比喻并非只是灌輸,更多的時候也是陪伴、播種、觀察、幫助、給予、呵護還有收獲?!皩в巍贝_實能作為輔助者、引導者和幫助者,但是“導游”的游覽路線都是規(guī)劃好的,這種缺陷恰恰是這名學生沒有想到的地方?;蛟S,六年級的學生對于“園丁”和“導游”這些詞語的概念并沒有一個完整精確的認識,但是這卻折射出孩子們期待的好老師的形象:他們能給予孩子們更多愛的關懷和幫助,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在成長中給予孩子們溫暖的陪伴。孩子做出這樣的比喻只是體現(xiàn)出他們的期待,無論我們稱呼老師為“園丁”還是“導游”,老師都應該“傳道、授業(yè)、解惑”。只有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新時代下的教育,只有與生同步,才能成為新教學環(huán)境下的一名合格老師。既要像“園丁”般陪伴,也要像“導游”樣引領。
首先說教學。教與學哪個更重要?先教后學還是先學后教?其實近幾年的教學改革一直在探討這個問題。以我們學校的有效課堂為例,已經(jīng)給出了很好的答案。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缺一不可,教是為了學,讓學生學會是教者的目標,而讓學生會學才是教的核心。由學會到會學是教學思想的進步,由先教后學到先學后教是教學方式的革新。從新課改的三維目標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教學改革一直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素養(yǎng),從重視知識目標,到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關注如何從過程與方法中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及質(zhì)疑創(chuàng)新能力,甚至在教學中有意識的滲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也就是說其實新課程改革對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成為一個與時俱進的好“園丁”。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學的動態(tài),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獨立思想的形成。只要有利于學生的學,老師可以從臺前隱退至幕后,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舞臺。這就要求老師必須迅速適應從主演到導演的角色切換,承擔的任務甚至更繁雜,但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如果老師能成功轉(zhuǎn)型,其實就已經(jīng)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擅長修剪枝椏的“園丁”了,而是成為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從導學功能上來說還真類似于“導游”。
再說教育。教育與教學雖一字之差,卻對其執(zhí)行者——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人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足見教育之任重道遠。高中生正值青少年時期,是心理完善和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逐漸萌芽階段,同時也是敏感與叛逆期,正確的引導和修正會對其產(chǎn)生極其深遠的影響甚至關乎一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正所謂教師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可能會創(chuàng)造一個奇跡;教師不經(jīng)意的一個眼神,也許會扼殺一個人才;教師習以為常的行為,或許對學生終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所以這時學生需要的可能不僅是能包容他們”不聽話的枝椏”的園丁,或許更需要一個理解并支持他們的精神導師,一個肩負引導和修正作用的思想“導游”。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一個能在思想上贏得學生信任的老師,學生的學才可能是水到渠成的事。
我想這篇文章最大的意義在于告訴很多人,今天的教育已經(jīng)不是我們讀書時候的樣子。我們應當更多地關注到教學過程當中去,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作為教育研究者需要探討的,不是‘園丁與‘導游孰是孰非,而是在現(xiàn)代社會,教師角色變化的問題。“教育是事業(yè),事業(yè)的成功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探索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造?!睆膶處煹姆N種比喻當中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的勞動是一種復雜的勞動,教師是專業(yè)化的技術人員,人的大腦是復雜多變的,要轉(zhuǎn)化一個人教育一個人談何容易?教育一個學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說為人師者的幸福是痛并快樂著的,遇著聽話懂事的孩子,深感欣慰,卻擔心培育出溫室的花朵,絢爛一刻后,經(jīng)不起暴風驟雨的洗禮。逢著倔強叛逆的孩子,不堪疲憊也要幫其改掉惡習,扶向?qū)W習的道路上來,又恐矯枉過正,扼殺了個性,釀成千里馬不能千里的悲劇。常聽人說:教學無小事,育人大過天,尤其是當你面對的是肩負中國夢的新一代,我們既要像“園丁”一樣守護陪伴,輸送知識營養(yǎng),也要像“導游”一樣規(guī)范引領,守護其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