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琴 王曉光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祈福醫(yī)院腎內(nèi)科 廣東廣州 511495)
慢性腎臟疾病已經(jīng)成為目前嚴重危害全世界公共衛(wèi)生健康的常見疾病,常伴發(fā)心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1]。微炎癥是慢性腎臟疾病患者發(fā)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改善微炎癥狀態(tài)是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治療的關(guān)鍵[2~3]。西醫(yī)臨床治療慢性腎臟疾病常依據(jù)患者病變情況采取相應的對癥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預后不佳。近年來,隨著中醫(yī)藥進展,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慢性腎臟疾病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本研究旨在探討補脾益腎活血瀉濁法治療慢性腎臟病的療效及對患者微炎癥狀態(tài)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腎臟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分層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0~69歲,平均年齡(56.43±10.02)歲;病程 2~6年,平均病程(3.62±1.02)年;平均腎小球濾過率(36.89±7.46)ml/min/1.73 m2。治療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55.87±9.69)歲;病程 3~5年,平均病程(3.65±1.03)年;平均腎小球濾過率(37.14±7.56)ml/min/1.73 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國際統(tǒng)一診斷標準“K/DOQI對慢性腎臟病的分期”[4]Ⅲ~Ⅳ期,且中醫(yī)辨證為脾腎氣虛兼濕濁血瘀證;腎小球濾過率為15~60 ml/min/1.73 m2;近1月內(nèi)未服用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維生素C及鐵劑;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近1月內(nèi)有急性感染和嚴重心、肝、胃腸道、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腦血管病變患者;患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和/或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依從性差者,如合并精神病患者等。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包括低鹽低脂優(yōu)質(zhì)蛋白飲食、積極治療原發(fā)病、控制血壓血糖、維持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等。降糖治療: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43335),根據(jù)患者血糖情況調(diào)整用藥劑量,嚴格控制血糖,使患者血糖基本保持正常;降壓治療:口服氫氯噻嗪片(國藥準字H34023354)10 mg/次,1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補脾益腎活血瀉濁法治療。藥方組成:黨參15 g,黃芪30 g,山茱萸10 g,茯苓10 g,白術(shù) 10 g,澤瀉 10 g,熟地黃 10 g,木香 10 g,砂仁 10 g(后下),桃仁10 g,紅花 10 g,大黃 6 g。加水800 ml煎至200 ml,分早晚各100 ml(重度浮腫或尿少者用水800 ml煎至100 ml,早晚各50 ml),飯后溫服,2次/d,1劑/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1)兩組治療前后均采用中醫(yī)證候評價量表對患者倦怠乏力、食少納呆、脘腹脹滿、面色晦暗、腰痛等癥狀進行評分,各項癥狀有輕、中、重之分,輕(+)計 2分,中(++)計 4分,重(+++)計 6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嚴重。(2)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以ELISA法檢測兩組血清中 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及白介素-6(IL-6)等微炎癥指標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倦怠乏力、食少納呆、脘腹脹滿、面色晦暗、腰痛證候積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倦怠乏力、食少納呆、脘腹脹滿、面色晦暗、腰痛 證候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s)
?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微炎癥指標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CRP、TNF-α、IL-6水平比較差異無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血清 CRP、TNF-α、IL-6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微炎癥指標變化比較(ng/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微炎癥指標變化比較(ng/L,±s)
?
中醫(yī)學理論認為,慢性腎臟疾病常由脾虛氣血生化不足,陰精虛虧,濕濁內(nèi)停所致,患者表現(xiàn)為腰膝酸軟、倦怠乏力、腹脹滿等。本研究所用中藥補脾益腎活血瀉濁方中,黃芪益衛(wèi)固表、補氣升陽;黨參可健運中氣,健脾和胃;茯苓可健脾益氣;大黃可利濕瀉濁;山茱萸補肝益腎、澀精固脫;桃仁、紅花可活血化瘀;白術(shù)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澤瀉可利尿、清濕熱;熟地黃可補血、滋陰生津;木香可行氣止痛、解毒消腫;砂仁可健脾胃消積滯。全方共奏益氣扶正、泄?jié)嵯?、健脾補腎之功效。微炎癥與慢性腎臟疾病瘀濁毒病機密切相關(guān),微炎癥狀態(tài)下,機體各種炎癥因子導致臟腑功能失常,邪實成聚而發(fā)生炎性反應,導致炎性損傷,加重病情[5]?,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6],方中黃芪、茯苓、黨參等中藥均具有明顯抗炎、抗氧化、增加機體免疫力等作用。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倦怠乏力、食少納呆、脘腹脹滿、面色晦暗、腰痛積分以及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補脾益腎活血瀉濁法治療慢性腎臟病,可顯著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抑制其微炎癥反應。但本研究樣本量小,且觀察周期短,缺乏安全性分析,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