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航,劉 巖,盧小麗,田永明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四川 成都 610041)
灌腸是臨床常見的護理技術,是導管自肛門經(jīng)直腸插入結腸灌注液體,以達到通便排氣,用藥治療的目的。目前,臨床灌腸多采用一次性保留或不保留灌腸的方式進行腸道給藥,給藥量由幾十毫升到幾百毫升不等[1,2]。給藥不能定位、不能留置、不能重復使用等。如開塞露或帶有潤滑性質的液體進行灌腸時,由于灌腸器相對患者直腸沒有固定,因此灌腸器易滑出直腸,導致灌腸中途失敗或達不到預期效果;有研究對保留灌腸插管深度對藥物保留時間影響進行Meta分析[3]結果顯示:保留灌腸插管深度在25~30 cm其保留藥物灌腸效果較好。臨床上灌腸器末端距離肛門的放置距離主要靠護士主觀估計,肛管插入深度的不確定性可能降低灌腸的效果。
臨床上使用的灌腸藥物層出不窮[1,2],且對灌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根據(jù)病情、及藥物效果等多方面的要求,為了解決臨床現(xiàn)有的灌腸器不能保留,且不能重復使用,以及不能準確定位導管尖端所處的位置,對灌腸藥物的給藥位置及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我院重癥醫(yī)學科課題組經(jīng)過深入研究,設計出新型灌腸肛管(專利號:ZL2015 2 0484317.7),并且已做專利轉化32萬?,F(xiàn)報道如下。
如圖1所示,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定位給藥或沖洗式雙氣囊灌腸肛管:包括管體、注液管、氣囊、閥門、接便容器。管體的兩端分別為前部的插入端和后部的外留端,為了減少對肛門的損傷,灌腸肛管插入端呈圓弧形;同時為避免糞便堵塞該開孔的問題,管體前端管壁上除主孔外,另設置多個側孔;管體上設置長度刻度,以便于掌控插入的深度。管壁內(nèi)嵌注液導管,可在管壁內(nèi)滑動,用于向結直腸內(nèi)注入藥液或沖洗液,注液管前端圓滑有出液孔,后端設置密封帽,注液管上設置單向閥,避免注液后出現(xiàn)反流導致注液管堵塞。為了準確把握注液導管的插入深度,注液管上設有長度刻度,根據(jù)需要推動注液導管準確定位于結直腸患處,進行給藥或者沖洗,提高治療效果。肛管插入端的管壁外側設置雙氣囊,進行充氣或放氣來固定灌腸肛管;兩個氣囊可交替使用,避免單氣囊持續(xù)壓迫直腸壁粘膜,減少對腸壁粘膜的損傷;第一氣囊充氣后呈長橢圓型,第二氣囊充氣后在管體軸向兩側均呈L形,可與直腸壁貼合緊密,防止便液側漏。肛管的外留端連接閥門后,通過軟管連接至接便容器,接便容器上設置容積刻度,以便于觀測排便量。為了避免進入接便容器內(nèi)的糞便回流,閥門優(yōu)選為單向閥門,并且螺紋連接,這樣可保證連接的穩(wěn)固性和密封性。第二實施例,如圖2所示,第二實施例的雙氣囊灌腸肛管相對上述第一實施例,沒有注液導管,而是在管體的最大插入深度后側設置注液支管,通過支管注入藥液,同時避免注入藥液反流,支管上設置單向閥門,注液支管的端頭采用密封蓋,增強其密封性。其他特征和第一實施例相同。
圖1 雙氣囊灌腸肛管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 雙氣囊灌腸肛管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注圖中零部件、部位及編號:管體10、側孔11、注液導管20、密封帽21、第一氣囊30、第一注氣管31、第一注氣閥32、第二氣囊40、第二注氣管41、第二注氣閥42、閥門50、接便容器60、注液支管70、支管閥門71、密封蓋72。
定位給藥或沖洗式雙氣囊灌腸肛管,管體前部的插入端呈圓弧形并設置開孔,減少對肛門的損傷;插入端處的管壁外設置雙氣囊,既固定灌腸器又可交替換氣使用,避免持續(xù)壓迫同一處直腸壁黏膜,減少對直腸壁黏膜的損傷;注液管沿管體軸向嵌于管體的管壁內(nèi),可在管壁內(nèi)滑動,將藥液準確給入結直腸更深處,設置長度刻度以便于根據(jù)病變部位調(diào)整插入深度,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還可通過注液管對結直腸行定位沖洗。第一氣囊充氣后呈長橢圓型,第二氣囊充氣后在管體軸向兩側均呈L形,可與直腸壁貼合緊密,防止便液側漏;另外管體外留端連接接便容器,以便于觀測排便量,同時保護床單元清潔,減少醫(yī)護工作量。
新型灌腸器相對于普通灌腸器有兩大設計亮點及六大優(yōu)點,兩大設計亮點:① 氣囊固定的設計;②定點給藥裝置的設計。優(yōu)點:①氣囊即可固定灌腸器:灌腸管置入患者肛門后可對氣囊進行適當充氣,使氣囊充盈,從而將灌腸器固定在患者的直腸內(nèi),從而牢固固定灌腸器,保證灌腸過程的安全有效進行。②氣囊填充灌腸器管道及直腸之間的縫隙,氣囊充盈后將灌腸器和直腸壁之間的縫隙填塞從而形成一個相對密閉的環(huán)境,可以保證所給的藥物在直腸內(nèi)或腸道相應的階段內(nèi)停留一定時間,從而使得藥物達到相應的效果。③雙氣囊交替使用保護直腸壁:雙氣囊的設計,在使用的過程中,尤其需要進行留置或長期反復進行灌腸的患者,交替使用雙氣囊,避免同一處腸道壁長期受壓而導致直腸黏膜水腫、缺血或直腸壁損傷、壞死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而對患者腸道進行有效的保護。④定點給藥,保證腸道給藥的準確性,帶刻度的給藥裝置的設計,可以在灌腸器固定的情況下調(diào)節(jié)給藥裝置的刻度,從而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需要將藥物給到相應的位置,保證藥物有效準確的進入相應病變部位,增強藥物治療的效果。⑤可長期留置使用:新型灌腸器材質選用無添加劑的醫(yī)用硅膠材質做成,可在患者體內(nèi)保留一段較長的時間,即避免了患者反復接受灌腸管安置的痛苦,同時也使得醫(yī)務人員灌腸相對方便易行,也降低了患者在灌腸此單項醫(yī)療服務上所消耗的費用。⑥可做大便引流裝置使用:長期腹瀉的患者,不僅肛周及會陰部皮膚容易破損導致痛苦加劇、住院周期延長、醫(yī)療費用增加、增加醫(yī)務人員尤其是護士工作的勞動量,新型灌腸器可以做肛管保留使用,在不進行藥物灌腸的時候,可以引流大便,在進行藥物灌腸時只需將肛管夾閉,從給藥裝置給藥即可,方便易行。
ICU患者、重癥胰腺炎患者、不完全性腸梗阻及某些腸道疾病患者在臨床治療中,由于病情和治療的需要,需長期反復進行灌腸[4],此時灌腸器反復對患者直腸和肛門進行刺激,易導致患者肛門破裂、直腸受損,有文章報道灌腸后直腸粘膜損傷達43.12%;同時肛門括約肌活動度下降,導致患者腹瀉或者肛門及會陰部持續(xù)潮濕,從而導致患者肛周及會陰部皮膚破損[5,6],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醫(yī)務人員的工作難度及醫(yī)療費用。該新型灌腸器的設計解決了臨床現(xiàn)有的灌腸器不能保留,且不能重復使用,更不能準確定位且給藥的問題,提供一種具有可調(diào)節(jié)式定位給藥或沖洗灌腸肛管,保證灌腸的藥物可以準確給到指定位置,并可以氣囊固定重復多次灌腸,雙氣囊交替使用,避免同一處腸壁長期受壓所致的直腸粘膜水腫、缺血或直腸壁損傷、壞死等并發(fā)癥,減少患者的痛苦和醫(yī)療費用,既保證高質量灌腸操作的完成,又對患者進行相應的保護,同時降低醫(yī)務人員工作的勞動程度,值得在臨床應用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