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琴,趙曉莉,梁霞,劉婷, 肖吉業(yè)
(1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海慈醫(yī)療集團,山東青島266033;2青島市職業(yè)教育公共實訓基地)
機體感染HBV后,大多數(shù)病毒能夠被清除,但部分患者發(fā)展成慢性肝炎、重度肝炎、肝硬化,甚至出現(xiàn)原發(fā)性肝癌[1~3]。研究發(fā)現(xiàn),機體的免疫功能在肝炎發(fā)病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不同細胞因子之間互相作用,影響機體的防御機制[4]。IL-15作為一種多功能細胞因子,廣泛表達于各種細胞和組織中,調(diào)節(jié)機體的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與HBV感染緊密相關(guān)[5]。恒定自然殺傷T細胞(iNKT)是自然殺傷細胞的亞群,影響抗HBV的復制過程[6]。本研究探討HBV感染者血清IL-15、外周血iNKT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9月青島市海慈醫(yī)療集團收治的HBV感染者87例,診斷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感染病學分會聯(lián)合修訂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 年版)》的標準[7]。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齡28~45(33.12±6.08)歲,BMI 20.17~24.39(22.26±1.72);慢性乙型肝炎35例(慢乙肝組),慢性HBV攜帶者52例(HBV攜帶組);免疫清除期(血清HBsAg、HbeAg、HBV DNA陽性,肝組織學檢驗結(jié)果顯示有肝炎)30例,免疫耐受期(血清HBsAg、HbeAg、HBV DNA陽性,血清ALT和AST正常,肝組織學結(jié)果無異常)57例;按照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分類標準[8]:輕度15例,中度11例,重度9例。納入標準:① HBV DNA陽性;②入組前未接受護肝治療;③入組前1年內(nèi)未服用免疫調(diào)節(jié)劑;④臨床資料完整,治療依從性高;⑤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其他類型的肝炎病毒感染;②酒精性肝炎、潰瘍性腸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③合并心、腎等重大臟器病變。另選同期體檢健康者5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28~47(33.25±6.11)歲,BMI 20.09~24.26(22.13±1.56)。兩組性別、年齡、BMI具有可比性。
1.2 血清IL-15、ALT、AST、總膽紅素(TBil)檢測 所有研究對象抽取空腹肘靜脈血4 mL,置于未涂有肝素鈉的采血管中,室溫下靜置20 min,以3 5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應用ELISA法檢測血清IL-15水平,試劑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應用AU-6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ALT、AST和TBil水平。
1.3 外周血iNKT檢測 所有研究對象抽取空腹肘靜脈血4 mL,制備新鮮肝素鈉抗凝血,將抗凝血與30 mL健康人濃縮白細胞進行混懸,再用34 mL生理鹽水稀釋,將等體積淋巴細胞分離液緩慢加入到上述混合液中,以800 g速度離心20 min,分離中間的單核細胞層,加入磷酸鹽緩沖液;分別以800 g和400 g速度離心15 min和5 min,分離沉淀,獲得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取400 μL PBMC混懸液,依次加入PMA(1:100)10 μL、BFA(1:10)8 μL和Ionomycin(1:20)8 L,置于培養(yǎng)箱孵育4 h;清洗PBMC并離心,磷酸鹽緩沖液100 μL重懸;加入CD3-Per-CP-Cy5-5、TCRVα24-FITC及TCRVβ11-PE各5 μL,室溫下避光孵育30 min,固定并破膜;加入磷酸鹽緩沖液100 μL重懸細胞,加入5 μL IFN-γ-PE-Cy7、5 μL TNF-α-APC及5 μL IL-4-APC,室溫下避光孵育30 min;使用磷酸鹽緩沖液沖洗,加入磷酸鹽緩沖液重懸細胞400 μL,采用貝克曼庫爾特Gallios流式細胞儀檢測CD3+T細胞中的iNKT,計算其比例(外周血iNKT比例),以及分泌IFN-γ、TNF-α及IL-4的iNKT細胞在總iNKT細胞中的比例(簡寫為IFN-γ/iNKT、TNF-α/iNKT、IL-4/iNKT比例)。鑒定標準:熒光標記結(jié)果中CD3+T細胞為黃綠色,iNKT為紅色,IFN-γ/iNKT、TNF-α/iNKT、IL-4/iNKT分別為藍色、綠色及橙紅色。
2.1 各組血清指標及外周血各種iNKT比例比較 見表1。
表1 各組血清指標及外周血各種iNKT比例比較
注:與對照相比較,*P<0.05;與HBV攜帶組比較,#P<0.05。
2.2 不同病情程度慢性肝炎患者各指標比較 隨著慢性肝炎病情的加重,患者血清IL-15、ALT、AST和TBil水平逐漸升高,外周血iNKT比例及IFN-γ/iNKT、TNF-α/iNKT、IL-4/iNKT比例逐漸降低,組間比較P均<0.05。見表2。
表2 不同病情程度慢性肝炎患者血清指標及外周血各種iNKT比例比較
注:與輕度比較,*P<0.05;與中度比較,#P<0.05。
2.3 不同免疫期慢性HBV感染患者各指標比較 與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感染患者相比,免疫清除期患者血清IL-15、ALT、AST和TBil水平均升高,外周血iNKT比例及IFN-γ/iNKT、TNF-α/iNKT、IL-4/iNKT比例均下降,組間比較P均<0.05。見表3。
表3 不同免疫期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指標及外周血各種iNKT比例比較
注:與耐受期比較,*P<0.05。
2.4 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IL-15、外周血iNKT與其他指標的相關(guān)性 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IL-15水平與外周血iNKT及IFN-γ/iNKT、TNF-α/iNKT、IL-4/iNKT比例均呈負相關(guān)(P均<0.05),與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均呈正相關(guān)(P均<0.05);外周血iNKT與IFN-γ/iNKT、TNF-α/iNKT、IL-4/iNKT均呈正相關(guān)(P均<0.05),與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均無相關(guān)性(P均>0.05)。見表4。
表4 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IL-15、外周血iNKT比例與其他指標的相關(guān)性
HBV感染機體后是否可被徹底清除、是否轉(zhuǎn)變?yōu)槁愿窝?,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的免疫水平[9,10]。病毒的復制過程是免疫應答的重要影響因素,慢性HBV感染的過程一般由免疫耐受的高感染狀態(tài)轉(zhuǎn)化為免疫清除的低感染狀態(tài)[9]。乙肝患者肝細胞損傷及炎癥反應是免疫細胞影響肝組織的結(jié)果[11,12]。HBV感染者細胞免疫應答能力持續(xù)下降,HBV感染機體后并不會損傷肝臟,而是通過免疫反應間接對肝臟造成損傷,多種細胞因子構(gòu)成網(wǎng)絡相互影響,加重病理損傷[13,14]。
IL-15是由Grabstein等[15]在1994年發(fā)現(xiàn)的多效細胞因子,由單核/巨噬細胞等多種細胞產(chǎn)生,屬于螺旋細胞因子家族,其生物學功能豐富,促進淋巴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的增殖和分化,誘導淋巴細胞產(chǎn)生IFN-γ和TNF-α,對機體的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過程發(fā)揮重要作用。IL-15是重要的抗病毒細胞因子,來源豐富,在多種組織中均有表達,在感染性疾病、血液疾病等的免疫調(diào)節(ji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抗腫瘤和器官移植方面也有一定作用[9,16]。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其中iNKT數(shù)量豐富。iNKT具有自然殺傷細胞核T淋巴細胞功能,廣泛分布在肝、脾、骨髓和外周血中,具有雙向調(diào)節(jié)免疫反應的作用,可用于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17]。
本研究中不同類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IL-15、ALT、AST和TBil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外周血iNKT比例及IFN-γ/iNKT、TNF-α/iNKT、IL-4/iNKT比例均低于對照組,與張鑫等[17]的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慢性HBV感染者iNKT數(shù)量下降,說明機體感染慢性HBV后,iNKT出現(xiàn)耗竭和增殖能力受損[11]。隨著慢性肝炎病情的加重,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L-15、ALT、AST和TBil水平均明顯升高,而外周血iNKT比例及IFN-γ/iNKT、TNF-α/iNKT、IL-4/iNKT比例均顯著下降,提示血清IL-15水平升高可抑制宿主抗HBV的免疫活性,導致HBV在機體內(nèi)持續(xù)復制和表達,引發(fā)肝臟發(fā)生慢性損傷。在免疫應答早期,HBV復制水平升高,肝內(nèi)存在大量的復制型病毒,隨著病情的加重,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破壞感染的肝細胞,降低病毒復制水平[9]。與免疫耐受期患者相比,免疫清除期患者血清IL-15、ALT、AST和TBil水平均明顯升高,外周血iNKT比例及IFN-γ/iNKT、TNF-α/iNKT、IL-4/iNKT比例均顯著下降,提示血清IL-15和外周血iNKT水平可反映慢性HBV患者的免疫狀態(tài)。
研究證實,IL-15可誘導T淋巴細胞產(chǎn)生細胞因子及受體的誘導劑,T淋巴細胞只能在獲得性免疫過程中被激活,發(fā)生于機體免疫反應的晚期,IL-15誘發(fā)的細胞免疫啟動局部炎癥反應[9],IL-15作為重要的促炎因子,可上調(diào)多種免疫細胞釋放的炎癥介質(zhì),加重肝臟的炎癥損傷及功能性破壞[18]。機體感染HBV后,激活肝臟內(nèi)單核/巨噬細胞,增加IL-15的釋放量,而高水平的IL-15刺激免疫活性細胞,如T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等分泌大量的炎癥因子,同時通過介導細胞毒性作用參與自身免疫應答反應,誘導肝臟的炎癥反應和細胞損傷[18]。iNKT亞群不同,分泌的細胞因子不同,活化的iNKT通過分泌IFN-γ,阻滯HBV的復制過程[17]。慢性HBV感染者血清IL-15和外周血iNKT與分泌各種細胞因子的iNKT及生化指標密切相關(guān),如IL-15促進胸腺NKT前體細胞分化為終末效應NKT,IL-15基因缺陷下調(diào)成熟NKT的功能。腫瘤動物模型中NKT功能被抑制,過度表達的IL-15顯著提高NKT的抗腫瘤活性[18]?;罨膇NKT分泌多種調(diào)節(jié)免疫應答反應的細胞因子,如IFN-γ、TNF-α和IL-4,激活自然殺傷細胞,并通過穿孔素-顆粒酶途徑、Fas/Fas L途徑殺傷靶細胞。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IL-15水平與外周血iNKT比例及IFN-γ/iNKT、TNF-α/iNKT、IL-4/iNKT比例均呈負相關(guān),與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均呈正相關(guān);外周血iNKT比例與IFN-γ/iNKT、TNF-α/iNKT、IL-4/iNKT比例均呈正相關(guān)。提示IL-15、iNKT及其分泌的細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促進慢性HBV感染者的疾病進程。
綜上所述,慢性HBV感染者血清IL-15水平升高,外周血iNKT數(shù)量下降,二者的水平變化與患者者病情及免疫狀態(tài)密切相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