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娟
兩年前,鄭若行從香港辭職返鄉(xiāng),為兩鬢斑白的父親拍起了紀錄片。她把退休父親的手工生活記錄下來,制作成一部《爸爸的木匠小屋》。不料,這部片子竟引來800多萬人觀看,豆瓣評分高達9.2分,還驚動了央視。神似宮崎駿的鄭爸爸從此成為『網(wǎng)紅”。這時,女兒又陪他做起了更大的夢。
鄭若行1986年出生于杭州,2008年從香港浸會大學畢業(yè)后,做過電影制作人、插畫師、珠寶設計師。在香港漂泊多年,鄭若行一直牽掛著遠在家鄉(xiāng)的父母。
2015年夏天,她回到家鄉(xiāng)杭州西塘鎮(zhèn)休假。望著雙鬢斑白的父親和日漸衰老的母親,鄭若行心里泛起了一陣酸楚。
在鄭若行的心目中,父親鄭安全簡直是一個“超級英雄”,為了妻子和女兒,他簡直無所不能。在父親身上,她還看到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堅持和一生只愛一個人的浪漫。17歲從學校畢業(yè)后,鄭安全在父親的建議下,學了木匠手藝傍身。從此,木工活兒成為伴隨他40余年的愛好。后來他到杭州工作,雖然從事的行業(yè)與木匠不搭邊,但業(yè)余時間仍然會鼓搗木工活兒,或幫同事們修理各種家具。
鄭若行10歲那年,父親給她做了一個首飾盒,像是在鼓勵她:“女孩就該臭美?!彼幌駝e的父親,將子女管得滴水不漏,他的教育心得是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其自由成長。
少女時期,一次鄭若行抱怨母親總愛翻自己的東西,她都沒有個人隱私了。于是,鄭爸爸就為女兒設計了一些“機關”——在鄭若行的房間,父親在一面照片墻背后,為她造了一個“秘密基地”;床頭柜的抽屜下層,還有一個機關暗格,那是他為女兒設計的藏錢的地方。
上了大學,鄭若行驚覺,原來這世上,不是所有人的父親都會和孩子談論外星人,甚至是“聲音是不是有重量”這一類的話題。而如今,鄭若行目睹父親“英雄遲暮”的落寞晚景,十分心疼。她不愿再看到父親整天背著雙手、皺著眉頭在鎮(zhèn)子上瞎轉(zhuǎn)悠了,她要把他的愛好——木匠手藝,拍成紀錄片。在傳統(tǒng)手藝多被工業(yè)生產(chǎn)取代的當下,把源遠流長的中國木工技藝發(fā)揚光大!
為此,鄭若行毅然辭掉了在香港的高薪工作。她說,錢沒有了可以再賺,但父母只有一次晚年,自己要陪他們慢慢變老。
最初,父母當然反對鄭若行的選擇。父女倆交涉多次,鄭安全才無奈地搖搖頭,勉強答應了女兒的請求。當時他并未深想,只覺得做木工是自己的強項,無非是打個柜子,做張桌子。接下活兒之后他才明白,女兒要讓自己做的,并不是過去那些普通玩意,而是要打破傳統(tǒng),每個節(jié)氣都要做一樣和時令搭得上關系的東西。
在鄭若行的不斷催促和“逼迫”下,鄭爸爸的退休生活再也不空虛了。在他神奇雙手的雕琢下,漸漸有了谷雨的歸家燈籠、春分的風箏、驚蟄的燕尾榫糕點盒、小寒的手爐、大雪的拐杖椅、白露的甜米酒架、夏至的傘居……
2015年七夕前夜,年輕人早已給心上人預定好節(jié)日禮物,鄭爸爸則在妻子熟睡后,偷偷躲進了自己的工作室。在女兒布置的兩臺攝像機鏡頭的“監(jiān)視”下,他略顯尷尬地切割、拋光、磨平……連夜給妻子打磨出一條典雅的木質(zhì)項鏈。當他把那條世間獨一無二的項鏈溫柔地戴在妻子的脖子上時,鄭媽媽的怨氣全消了。
某些早晨,鄭爸爸會起身幫妻子盤頭發(fā)。簪子用了好多年,在頭發(fā)之間摩擦,卻越來越顯出木頭獨有的光澤。問到簪子的來頭,鄭媽媽會告訴你,這是愛人送的。
原來,有一回鄭爸爸去參加了一個手工活動,大家都在埋頭做筷子,他倒好,拿著筷子發(fā)呆,總想著要搗鼓出來點別致的東西。于是,在別人把筷子磨光的時候,鄭爸爸在筷子頭上刻起了花紋……晚上吃飯時,他便拿出兩根簪子,遞給了鄭媽媽,引得一桌子人調(diào)侃:“你老公太浪漫啦!”
通過跟拍父親的“木匠生活”,鄭若行感嘆與父親有了更多的溝通,“文青”女兒和匠心父親之間,更有了思想上的承接和跨越。
鄭若行說:“我就是要在一個充滿誘惑和壓力的時代,不計較功利,與父親一起做一個緩慢的夢。他養(yǎng)我長大,我陪他變老,并且要讓他的退休生活變得有意義、有活力!”
《爸爸的木匠小屋》這部紀錄片順時令成集,從頭年芒種到第二年小滿,平均每兩周就要做出一件木器,而真正留給鄭爸爸構思和制作的時間,通常只有一周?!叭绻皇桥畠阂恢眻猿忠南氯ィ铱赡懿粫龀鲞@么多東西?!编嵃职终f,是女兒激發(fā)出了他的創(chuàng)作欲望。
在這部紀錄片中,鄭爸爸能用12塊可拼接的木板,為新生的小鳥筑下歸巢,不用釘子和膠水,卻十分牢固;他能用木頭造出一個“機關盒”,一個以純木制成、沒有任何金屬件的作品,按對盒上的3個密碼,盒子就能打開;他還能用榫卯結構,為愛妻造出一個凳子拐杖——平時當拐杖用,想小憩時對折展開,拐杖又瞬間變成了貼心的小凳子!
一個60多歲的匠人,自學了CAD和MAYA制圖軟件,在他的經(jīng)驗里,只要能夠畫出設計圖,就沒有他造不成功的東西。鄭爸爸還依照自己家里所有家具的模樣,做了一套一模一樣的微縮家具。
鄭若行拍攝這樣的影片,本是希望將像父親這樣的老匠人的信念,傳遞給更多的人,用她手中的現(xiàn)代攝像設備,記錄這份幾乎快要被遺忘的傳統(tǒng)工藝與執(zhí)著匠心,留住那雙雕琢歲月的手。但結果出乎意料,《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一季在網(wǎng)上發(fā)布后,點擊量突破800萬,豆瓣網(wǎng)友評分高達9.2分!這個成績遠遠超出鄭若行的預期。她激動地抱住父親說:“有觀眾稱你為‘中國的宮崎駿,你要紅了,老頭兒!”
果不其然,“木匠爸爸”鄭安全迅速走紅網(wǎng)絡,隨后,湖南衛(wèi)視、中央電視臺先后邀請父女倆去做了節(jié)目。鄭若行為爸爸申請的微博,粉絲量也突破了100萬。在這個提倡工匠精神的時代,這個神似宮崎駿的花白胡子老頭兒,以精湛的傳統(tǒng)手藝和那顆堅定有愛的心,贏得了無數(shù)年輕人的尊敬。更有一些設計學院畢業(yè)的高才生,提出要拜他為師,把老祖宗留傳下來的匠心絕技傳承下去。
2016年7月,為了進一步鼓勵父親,鄭若行開設了“爸爸的木匠小屋”淘寶店鋪。杭州每年一屆的“淘寶造物節(jié)”,她也都會帶著父親去展示木工作品,讓他和年輕人PK創(chuàng)造力。鄭若行說:“我的爸爸這么棒,我要秀給大家看?!痹谠煳锕?jié)的線下活動中,很多人通過切身體驗,感知了木匠工藝的溫度,鄭爸爸身邊從此圍滿了年輕粉絲。
年輕粉絲的慕名而來,也讓鄭爸爸認識了一批“90后”音樂人,他們想用垃圾廢料做一款吉他,鄭爸爸就把凹凸部位相結合的榫卯連接技藝教給他們。最后,一款由下水管、泡沫、廢木頭卯接成的,既能彈又能吹的奇葩吉他就這樣誕生了。2017年,這件作品還在上海的一個設計大賽上獲獎!
2018年,鄭若行一邊幫父親展示他和學生們的各種木工作品,一邊籌拍她的紀錄片新作《阿媽的蠟染花布》,這一次,她把鏡頭對準了貴州安順的苗族蠟染。在為父親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這位充滿孝心的女孩也找準了自己今后的事業(yè)定位——做一名優(yōu)秀的紀錄片導演,專門挖掘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匠人,把他們“曬”給全世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