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團》
《卡羅大冒險》
《重返月球》
6月23-27日,一個名為“砂之盒”的沉浸影像周在青島舉行,45部來自全球的VR短片在這次活動上進行了堪稱國內(nèi)首次大規(guī)模集中放映,其中很多都是亞洲范圍內(nèi)的首次公映。
影像周以“神游”為主題,這個定位相當貼切,因為介質(zhì)的特殊性,VR短片每次只能有一個觀眾,即便是30人同時放映的VR劇場,也是每個人獨立觀影,戴上眼鏡和耳機,自成一個世界,即所謂沉浸。而影像周大部分VR短片都要站著看,方便全方位體驗效果,隨意走動,抬頭低頭,這時候的樣子,真的挺魔幻。
簡單說,VR影像并非所見即所得,而是從畫面到音響給觀眾營造出見所未見的奇幻體驗。
此次放映分為上午行業(yè)場和下午及晚上的公眾場。公眾場可以在小程序里提前預約,未放映前均可取消。但是行業(yè)場,就得現(xiàn)場人肉預約,過號不補。本著見縫插針不浪費時間的原則, 我在2小時內(nèi)預約了4場放映,且間隔都不長,在時長19分鐘的《鼓浪嶼的三世情書》結(jié)束后,走在太陽下竟有些頭暈目眩。
如果看過2016年的那部第一人稱視角的《硬核亨利》,差不多就能理解VR影像的視覺體驗,特別是在運動鏡頭的時候,很容易感到頭暈。
但VR與平面最大的不同是其展現(xiàn)角度更全面,離開主視覺畫面后,你的上下左右乃至后面都有連貫畫面呈現(xiàn),如果內(nèi)容需要,配合操作手柄,當雙手進入畫面,手柄會延展成為你的手臂,協(xié)助你完成片中的動作。顯然,VR的交互性能給參與者帶來更多樂趣。
但這種沉浸其中的主角視角,也成為VR進入電影行業(yè)的一個短柄。在2017年底HBO的一次活動中,著名導演史蒂芬·索德伯格在被問到VR這個話題時說,以目前的技術,VR并不適合長篇敘事,它無法做到影像拍攝時最常用到的“反拍鏡頭”,即從觀眾視角看向第二個角色,然后反打鏡頭,從第二個角色的位置看回至觀眾視角。這也恰恰是游戲和電影的區(qū)別。
如果是他,會選擇做10-15分鐘的短篇VR。這次展映的作品中,短片大多都在這個時長范圍內(nèi),最短的是3分鐘的《重返月球》,一部帶有早期膠片風格的魔幻愛情片,致敬梅里愛。但也有時長21分鐘的《未盡之作》,最長的則是一部30分鐘的體驗宇宙冒險的《俯瞰》,這兩部都是來自法國的作品。
45部作品中還有2部是裝置作品,不只需要VR眼鏡,還要有專門的裝置系統(tǒng),可以滿足多人對于一部影片的協(xié)作互動,但是假如一個人的機器上線慢或者是出了問題,為了不影響其他人,只能把這個人取消。是的,我碰巧就用了這樣一臺機器。
所有展映作品中,有7部來自中國團隊創(chuàng)作,多取材本土故事,也都更偏向于敘事表現(xiàn),而非交互性的VR作品。
《女神游樂廳的吧臺》
《萬物流動》
《無盡星球》
《烈山氏》
《窗》
《格陵蘭在消融》
《死亡之島》
《微觀巨獸》
《地三仙》
《未盡之作》
《欲望之夢》
《三位一體》
《休的色彩》
《我的非洲》
《建造》
《小王子》
《墻壁里的狼》
《旅客名單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