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輝
(北京市第一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北京 100026)
干燥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屬于慢性炎癥性疾病[1]。多發(fā)于中年女性群體,主要累及外分泌腺體,主要癥狀表現為眼、口干燥,部分患者可伴隨臟器損傷,合并多種病癥表現。目前,臨床現代醫(yī)學認為病毒感染、免疫、遺傳等是誘發(fā)干燥綜合征的重要因素[2];既往臨床以替代治療為主,但療效欠佳,且西藥副作用較大,應用價值有限[3]。近年來,隨著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辨證治療的推廣,有研究指出,中醫(yī)治療對本病具有較好療效。鑒于此,本研究對36例干燥癥患者應用升陽布津湯加減治療,對其療效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篩選為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門診就診的70例干燥綜合征患者,均符合2002年干燥綜合征國際分類(診斷)標準[4],運用隨機抽簽法本組7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36、對照組34例;對照組中,男3例,女31例,病程13~24個月,平均病程(18.47±3.33)個月;治療組中,男5例,女31例,病程11~25個月,平均病程(19.10±3.27)個月。對比兩組一般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用升陽布津湯加減,基本方如下:柴胡8g、羌活6g、獨活8g、升麻6g、防風5g,葛根15g、白術15g、白芍10g、天冬10g、天花粉10g、地骨皮10g、麥冬10g、生地10g、白芍10g、菟絲子10g。以文武火煎煮,一日一劑,早晚分服。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口服200mg/次硫酸羥錄喹,2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xù)用藥12周為1個療程,治療1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
①臨床緩解:經持續(xù)1療程用藥后,患者眼、口等干燥病癥基本或完全消失,且患者淚液、唾液分泌指標均恢復正常。②顯效:用藥治療1療程后,患者淚液、唾液分泌情況明顯改善,且病癥明顯好轉。③有效:治療用藥后,患者整體情況逐漸改善,癥狀開始好轉,但患者淚液、唾液指標變化并不明顯。④無效:與治療前對比,病情變化不明顯或發(fā)生進行性發(fā)展[5]。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治療12周后,治療組臨床緩解6例(16.7%)、顯效2例(5.5%)、有效24例(66.7%)、無效4例(11.1%),總有效率為88.9%;對照組臨床緩解6例(17.7%)、顯效1例(2.9%)、有效12例(35.3%)、無效15例(44.1%),總有效率為55.9%。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且治療期間,未出現嚴重并發(fā)癥。
治療1療程后,治療組口眼干癥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前后對比,兩組均有所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口眼干癥狀VAS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口眼干癥狀VAS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口干 眼干治療組 治療前 36 7.53±1.38 7.48±1.37治療后 36 4.46±1.28 4.35±1.29對照組 治療前 34 7.57±1.44 7.27±1.36治療后 34 6.18±1.28 6.20±1.38
統(tǒng)計顯示,對比治療前兩組IgG、IgA、IgM等免疫球蛋白指標,無明顯的差異(P>0.05);干預治療后,治療組IgG、IgA、IgM等免疫球蛋白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s)
表2 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s)
指標 時間 治療組 對照組IgG 治療前 14.15±2.23 13.91±2.24治療后 13.29±1.88 13.61±2.09 IgA 治療前 3.88±0.55 3.98±0.51治療后 1.35±0.33 3.07±0.38 IgM 治療前 5.71±2.16 5.61±2.41治療后 3.43±2.21 5.56±2.32
進一步比較兩組患者治療0、4、8、12周時主要臨床癥狀體征的中醫(yī)證候評分,治療1療程后,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主要癥狀體征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s)
表3 治療前后主要癥狀體征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s)
項目 治療前 4周 治療后8周 12周手足心熱 治療組 2.47±0.86 2.20±0.61 1.67±0.76 1.96±1.01對照組 2.50±0.88 2.21±0.63 2.07±0.38 1.93±0.38煩躁失眠 治療組 2.40±0.81 2.13±0.73 1.60±0.81 1.87±1.01對照組 2.36±0.78 2.14±0.53 2.00±0.54 1.86±0.54顴紅潮熱 治療組 1.73±0.87 1.53±0.86 0.93±1.01 0.73±0.98對照組 2.07±0.38 2.00±0.54 1.93±0.38 1.79±0.63舌象 治療組 1.73±0.87 1.27±0.98 0.80±0.99 0.67±0.96對照組 2.07±0.38 1.93±0.38 1.86±0.53 1.79±0.63
干燥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的風濕免疫疾病,具有較高發(fā)病率。且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fā)病率逐年升高。雖然對干燥綜合征國際上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對其發(fā)病機制仍無法完全闡述[6]。臨床治療中,目前現代醫(yī)學對該疾病的治療以對癥處理為主,因缺乏特效的治療藥物,用藥方面存在較大的爭議性。筆者查閱我國各大中醫(yī)古籍,并無有關該疾病病名的記載;根據患者病癥表現、結合中醫(yī)辨證論治,該病癥其屬于“燥毒、痹癥、燥證”范疇[7],近年,隨著中醫(yī)的廣泛應用,全國中醫(yī)痹病委員會提出“燥痹”病名,并將該病癥歸為期內,為臨床實踐做指導[8]。根據中醫(yī)理論進行病因研究,可將該病癥分為瘀血致燥論、虛勞致病論、水津失布論、燥毒為害論、陰虛津虧論等[9]。可見,其病機復雜多樣,但大多學者醫(yī)家均普遍認為,該病癥主要因燥邪入侵、損傷津液氣血,導致氣血虧虛、陰津耗損,進而使得經絡不通、瘀血痹阻、痰凝結聚、肢體筋脈失養(yǎng),進一步誘發(fā)皮膚枯澀、肢體疼痛、臟器損傷等[10]。
目前,臨床中大部分醫(yī)家以“燥者潤之”的治療原則為根本,或是清熱潤燥、或是滋陰;但卻忽略了氧氣對津液陰分的作用。鑒于此,筆者以李東垣《脾胃論》中升陽散火湯為基礎,結合自身經驗自擬升陽布津湯進行治療,并取得較為顯著的療效。李東垣作為金元時期著名醫(yī)家,本研究則是在其升陽散火湯基礎上進行加減變化,方中:葛根、防風、獨活、升麻、柴胡、羌活等均具備降濁氣升清陽的功效,屬于氣輕味薄、質空之風藥;其中,除葛根外其他藥材適當入藥,劑量不宜過大,避其耗散之弊、只取其升清陽之功。再輔以甘草、白灼具有酸甘化陰之功,且可調和諸藥,防前藥升散太過;而五味子、天花粉、麥冬屬于滋陰之藥,可借升散之劑上行于頭目,恰似蒸云布雨,使津液得到布散,天冬借助升陽之勢,補水上之源,此病病程長燥熱生熱,地骨皮清虛熱兼有補陰之效,白術長于補氣以復脾運,土旺則清氣善升;菟絲子補元陽之氣,補而不躁使用陽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