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董明明文國華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 副研究員
小暑
2018年07月07日
大暑
2018年07月23日
歡迎掃描二維碼,觀看本文中小豆涼糕、三豆解毒飲的制作視頻。
進入七月,小暑連著大暑,夏季啟動了“燒烤”模式。針刺般火辣辣的陽光傾瀉下來,空氣中彌漫著蒸騰的熱氣,整個人仿佛在火上炙烤,外焦內(nèi)煩。“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fēng)。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卑拙右紫壬@首《銷夏》如涼風(fēng)拂面,道出了心靜自然涼的真諦。此時節(jié)如何調(diào)配餐桌,才能安撫好“干涸枯槁”的五臟六腑呢?
春夏之時,人體的陽氣隨著自然界陽氣的升發(fā)而外越。此時,很多朋友貪涼飲冷,容易形成“陽在外而陰在內(nèi)”的狀態(tài),因此提倡春夏適當(dāng)?shù)仞B(yǎng)陽,生姜就是很好的食材。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吃姜有助于驅(qū)散體內(nèi)的陰寒之氣,可以在早中餐時嘗試一下糖腌仔姜、仔姜炒扁豆絲、仔姜拌木耳等。
夏季氣溫高,濕度大,很多朋友開始心悸、氣短、胸悶、乏力,這是氣陰兩虛的表現(xiàn),藥店里的“生脈散”開始暢銷。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在《脾胃論》藥物加減中曾言:“熱傷元氣,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生脈。脈者,元氣也,人參之甘,補元氣、瀉熱火也;麥門冬之苦寒,補水之源而清肅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瀉火,補庚大腸與肺金也?!边@段話概括了李東垣先生創(chuàng)生脈散的初衷。在此推薦有氣陰兩虛癥狀的朋友在家自制“生脈飲”,也非常便捷:用麥冬3克、五味子3克、黨參3克,燜泡10分鐘,代茶頻飲。
慢品細咽“度暑粥” 李時珍曾夸贊粥養(yǎng):“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粥能補益陰液,生發(fā)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yǎng)人?!翱嘞摹敝畷r,易出現(xiàn)頭昏沉、抑郁、倦怠、胸悶、食欲不好等癥狀,可選擇合時宜的“度暑粥”慢品細咽,健脾開胃。如綠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紅豆薏米粥,這些食材都具有清暑益氣、健脾祛濕的功效。尤其是不起眼的西瓜翠衣,即西瓜皮,可涼拌食用,解暑效果很好。
勿貪涼,莫飲冷 即使天到了最熱的時候,各種冰鎮(zhèn)飲料、啤酒、西瓜、冰淇淋等,建議還是盡量克制,適可而止。也許暫時不會不舒服,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脾胃虛寒也不是“一舉中第”的。中醫(yī)認為,胃有受納腐熟的功用,如果把胃比喻成一口鍋,總吃寒涼食物,這個“鍋”總是涼的,胃里的食物如何能“腐熟”呢?食物不熟,消化的都是半生不熟的東西,身體怎能很好地吸收呢?所以,要少食寒性食物,比如螃蟹、生蠔等海鮮,以及西瓜、苦瓜、甜瓜、生菜、黃瓜、梨等蔬果,可以在烹調(diào)時加入蔥姜蒜來中和其寒涼的性質(zhì)。
驕陽似火,氣溫不斷飆升的三伏天里,很多朋友感到無精打采、思維紊亂、心煩意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這是“情緒中暑”所引起的。除了“調(diào)息靜心,常如兆雪在心”,你可能還需要一道爽口明媚的甜點和一杯清熱解毒的飲品,為中暑的情緒降降溫。在這里推薦小豆涼糕和三豆飲,輕松玩轉(zhuǎn)廚房里的各色小豆子。
小豆涼糕
這是一道被納入滿漢全席“萬壽宴”中的夏季特色傳統(tǒng)名點,清甜涼爽、祛濕解暑,工序簡單用料少,卻色香味俱全。
制作方法 取赤小豆250克,浸泡一夜后煮至軟爛,過篩成泥或用破壁機打成細膩的豆泥;依個人口味在豆泥中加入100克左右的紅糖或白糖拌勻;瓊脂10克泡軟蒸化,將豆泥和瓊脂水一起邊煮邊攪,攪成均勻糊狀即可離火;稍晾涼后裝入容器,放冰箱冷藏至凝固,取出切塊,便可大快朵頤。
功效 赤小豆具有除煩補血、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作用,瓊脂是從天然植物麒麟菜或石花菜中提取的,無需擔(dān)心成分是否天然。將赤小豆換成豌豆,就是豌豆黃;換成蓮子,就是蓮子糕;換成山楂,就是山楂糕……這種簡單做涼糕的方法掌握了,百變創(chuàng)意全由你。
三豆解毒飲
南宋朱佐《朱氏集驗方》、元代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都曾記載風(fēng)靡一時的三豆飲,可活血解毒,防治“天行疹痘”(即天花)。其實,這碗豆湯也是夏日可常備的,祛“熱毒”的一劑良品。
制作方法 用綠豆、紅豆、黑豆各15克,生甘草3克一起洗凈后,清水浸泡1小時;放入鍋中武火燒開后轉(zhuǎn)文火5分鐘,濾出第一道湯汁;再加水,繼續(xù)武火燒開,轉(zhuǎn)文火熬煮1小時,豆子開花后,依據(jù)個人口味加入適量冰糖調(diào)味。
功效 第一道湯汁有清熱解暑之功,第二道湯汁有解毒消腫之效,能加速草木、重金屬等有毒物質(zhì)在體內(nèi)的代謝轉(zhuǎn)化和向外排泄,改善體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