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蕎 編輯 | 田宗偉
漢中江景 攝影/ 李平
漢水流域,為天下之中。從秦滅各城邦國如褒、蜀、庸,到楚漢相爭,再到三國對峙,至蒙元攻打南宋的襄陽之戰(zhàn),直至近代一百多年前,在漢水的最后一站——漢口,打響了推翻兩千年帝制的第一槍,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漢江流域,一直是各種政治力量征伐角力的舞臺。
漢江處于中國廣袤中部大地的中心地帶,且是唯一的南北向大河,不僅是南北溝通的交通要塞,而且地勢天險,在冷兵器時代,山川大河的天然阻隔能使陣地變得易守難攻,具有強大的軍事功能。
漢水流域的兩大戰(zhàn)略要地,一是漢中,二是襄陽。拿下漢中可以北進中原,奪取關中,向南可保四川盆地;而拿下襄陽,北可進攻中原,南可固守江漢平原,再加上漢江的終點站漢口,更是位居中國版圖的“天元”位置,漢水在漢口匯入長江,順水而下的東進通道可以威脅長江包括淮河東部。正是因為這樣的地緣特性,對于中國腹地漢水流域的爭奪,兩千年里不曾消停。
清代著名地理學者顧祖禹說:“漢中形勢最重,春秋以降屬楚,楚為最強,秦不能難也;秦惠文王十三年攻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而楚始見凌于秦矣?!痹跐h中屬于楚國時,秦根本對付不了楚國,到秦惠文王拿下漢中六百里之后,楚國就開始了被秦國欺凌的命運了,可見攻取到漢水流域也是秦在戰(zhàn)國后期逐步強盛的關鍵轉(zhuǎn)折。
秦末暴政,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在大澤鄉(xiāng)發(fā)動起義,“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一時之間全國各地風云涌動,各路豪杰群雄并起,舉兵滅秦,來自楚地的項羽率領軍隊艱苦鏖戰(zhàn),消滅了秦軍主力,而與此同時,劉邦帶領軍隊率先進入關中,攻占了咸陽。
項羽統(tǒng)領40萬大軍駐扎鴻門,大會諸侯,自稱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路諸侯,把關中、隴西和陜北分封給原秦國的三個降將,封劉邦為漢王,統(tǒng)治漢中、巴蜀,都于南鄭(漢中)。劉邦本來是先進了關中占了咸陽的人,現(xiàn)在看著到手的肥羊卻得不著吃,心里自是八百個不愿意,但項羽那40萬軍馬也不是吃素的,此時彼強我弱,迫于形勢,劉邦也不得不離開其駐軍的灞上(在今西安市東),放棄關中,踏上艱難的蜀道,去往分封之地漢中,暫且去當個區(qū)域總經(jīng)理。
劉邦出發(fā)時還聽從了張良的建議,為了麻痹項羽,派人燒毀了棧道,表明自己再也無意于爭奪天下。劉邦心里自然是不愿意,不光他不愿意,跟隨他來南鄭的諸將以及士卒大多是關東子弟,也沒人愿意放棄原本好好的一線城市的發(fā)展機會,于是隊伍里今兒跑掉幾個,明兒逃掉一串,《漢書》里記載:“漢王既至南鄭,諸將及士卒皆歌謳思東歸,多道亡還者?!?/p>
位于漢中市市中心的古漢臺 攝影/ 謝志平
就連管糧倉的小官韓信也要跑,還是蕭何臨時兼了一回人力資源總監(jiān),星夜馳馬把他給追了回來,保薦給漢王說:“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币f這劉邦也確實是知人善任,二話不說,便設拜將臺,拜韓信為大將軍,向他詢計問策。韓信告訴他,將士們現(xiàn)在日夜希望打回老家去,如能及時用他們的銳氣,一定可以取得勝利,要是等到天下安定,人民都各安其所,那就沒有士氣可用了,而且項羽如何可取、三秦如何易并的計策,也一一說與劉邦聽。劉邦聽完大喜,一拍大腿,“講得痛快!我給你打一百分!”立即按韓信方案進行部署,派蕭何留守漢中,在巴、蜀收取錢糧,為軍隊提供糧食補給。
漢水流域戰(zhàn)火開始燃燒。韓信足智多謀,勇武善戰(zhàn),那一襲白戰(zhàn)袍,那英武的身影,從巴蜀到中原,從西南到華北,南北驅(qū)馳,為君開疆拓土,替君力挽敗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成就那一代亂世的傾國傾城之帥。他熟用各種兵法,往往出奇制勝。在漢水邊的棧道上,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趁雍王章邯還在慢悠悠地等他修棧道,他已出其不備從陳倉故道北還,章邯被襲擊個措手不及,直至打到章邯兵敗自殺。韓信輔助劉邦繼續(xù)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相繼取得了關中、隴右、陜北各地。劉邦不善將兵,但他善將將,這是帥才的秉賦,他自己說“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論統(tǒng)帥全軍,攻城略地,我不如韓信;論治理國家,安撫百姓,運輸軍糧,我不如蕭何。他們?nèi)硕际侨酥泻澜苤?,我能夠恰當?shù)厥褂盟麄?,這才是我能夠奪取天下的根本道理。項羽有一個范增而不能信任,這才是他敗給我的根本原因。”可以說劉邦在漢初三杰的完美配合下,從漢中起家,北定三秦,給漢王朝后來的一統(tǒng)江山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無獨有偶。四百年之后,又一位劉姓人在歷史的舞臺上登場,這個人和劉邦有很多相像之處,兩人連名字也只差一個字,剛說過的是開國皇帝劉邦,而后來這位就是一心想恢復漢朝天下的漢王室第N代宗親——劉備。
他倆有很多相似之處,早年都從平民草履出身,劉邦出身農(nóng)民家庭,成年后僅僅當了一名亭長,大致相當于今天的鄉(xiāng)長。劉備更是一個織席販履的窮漢。他倆都不愛讀書卻愛結(jié)交好友。他倆甚至還有同樣的志向:劉邦年輕時看到秦始皇的車駕儀仗,心生羨慕:“大丈夫當如是也!”劉備還是孩童時,也曾指著他家東南角的一棵大桑樹對小伙伴說,“我長大后一定能經(jīng)常乘坐像那桑樹一樣的羽葆蓋車(古 代的一種皇家御車)”。甚至,命運還把他倆都推到了同一處地方,劉邦被封漢王時統(tǒng)領巴蜀一帶,而劉備在荊州立住腳跟后迅速向西發(fā)展,帶領大軍“和平解放”成都,接任益州牧,然后用法正之謀,舉傾國之師,全力奪得“巴蜀之咽喉”——漢中,也來到了當年他的開國祖宗劉邦的地盤。
從荊襄到漢中,劉備的活動領域幾乎覆蓋了整個漢水流域,在《三國演義》的一百二十回里,幾乎三分之二的故事都發(fā)生在漢水流域,在三國的長期混戰(zhàn)中,漢水流域的荊襄、漢中就一直是蜀魏雙方頻頻用兵、激烈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
歷史是如此的巧合,同樣是漢水,劉邦從這里起兵,占定三秦之后,軍隊由少到多,由弱變強,地盤也越來越大,終于把對手項羽趕到烏江邊,項羽一敗涂地,拔劍自刎,劉邦統(tǒng)一了中國的絕大部分地區(qū),由此開創(chuàng)漢室基業(yè)。可四百年后,和他出身、性格、機遇都很像的劉備,也同樣占有了巴蜀之地,按軍師諸葛亮“隆中對”繪制的藍圖,劉備也是要沖出蜀地,劍指長安,繼而橫掃中原,一統(tǒng)天下的,卻最終給世人留下了“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的扼腕嘆息,真是論成敗,數(shù)英雄,古今誰能說明白。
漢中市老城一角 攝影/ 李平
不管朝代如何更迭,這片土地都是中古中國最繁盛的舞臺。每當新的改朝換代來臨之際,漢水流域總是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金戈鐵馬之中。
作為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襄陽無論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各方面而言,都是漢水流域的一所重鎮(zhèn),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在歷史上,它曾是三國爭雄的首沖之地,諸葛亮出隆中而指點江山,關云長水淹七軍而威震中原;它又是南北聯(lián)絡的經(jīng)濟中樞,唐宋時期經(jīng)濟重心南移,襄陽成為這場地域性變革的支點;它同時還是守衛(wèi)半壁屏障的沖要之城,公元376年,前秦符堅派符丕率大軍進攻襄陽,東晉梁州刺史朱序堅守襄陽城3年,梁武帝蕭衍由襄陽起兵而得金陵,南宋軍民固守襄陽與元軍展開腥風血雨的襄陽之戰(zhàn),長達6年之久。
襄陽城西南有山峰十余座——萬山、虎頭山、真武山、鳳凰山、峴山等,組成了襄陽城外圍的天然屏障,而城的北、東面則是滔滔的漢水環(huán)繞,在步行、騎馬、木舟橫渡的時代,這些天然的地理條件形成的屏障是難于逾越的?!拌F打的襄陽”不僅因為它城墻堅固,更是因為它“三面環(huán)水、一面靠山”的特殊地勢。
襄陽歷經(jīng)大小戰(zhàn)爭二百余次之多。隨著戰(zhàn)爭的交替,不論是攻城者、守城者,雙方都在不斷提升戰(zhàn)斗經(jīng)驗值,升級攻防裝備,摸索突破和固守城池的秘訣。城墻由低矮變高大,由土城墻變磚城墻,城門由單一的直進式改成屯兵式的甕城門。甕城外還筑有小型方城——子城。子城與護城河水聯(lián)通,并通過可啟可放的吊橋與甕城及城外道路連接,舊時襄陽城的居民出城都需先出甕城,經(jīng)吊橋到達子城,再經(jīng)過吊橋才能出城,吊橋是進出子城和襄陽城的咽喉。
為加強城防,襄陽的護城河也隨著朝代的更替,不斷加寬、加深。為調(diào)節(jié)護城河的水位,開渠引檀溪水注入護城河,并在渠首設閘門,由于此閘在放水時有呼呼的響聲,因此此閘得名“響水閘”,現(xiàn)在南堤上還有村名為響水洞村。到宋元時,襄陽城的護城河平均寬度已達180米左右,最寬處超過200米以上,最窄處也在130米以上。襄陽城用它的金城湯池,來注解了什么是金屬一樣堅固的城墻,什么是沸水一樣不可靠近的護城河水。一座城池如無藩籬之固,一脈山川如無溝阜之勢,那戰(zhàn)況必將卒散于陣,民奔于邑,兵民狼奔豕突,如熱鍋上的螞蟻,戰(zhàn)局不言而喻。襄陽自古以來易守難攻,在歷代戰(zhàn)爭中襄陽軍民頑強抵抗、堅守城池的例子,當屬宋元襄陽之戰(zhàn)最為持久,也最為慘烈。
襄陽古隆中,諸葛亮躬耕隱居地。 攝影/ 趙興沛
襄陽作為戰(zhàn)略要地,是南宋王朝的“國之西門”,是南宋在荊襄防線的一個重要支撐點。襄陽失,則江陵危。江陵危,則長江之險不足恃。長江天險不再是天險,門戶洞開之后便是大片土地無險可守,直接威脅到首都臨安。南宋朝野對襄、樊的重要性的認識始終是清楚的,“天下大勢,首蜀尾淮,而腰膂荊襄”,認為襄陽“左顧川、陜,右控湖、湘”,“國 家所恃者大江,襄、樊其喉噤”,宜“屯重兵于襄陽”,因此南宋王朝在長江一線與北方各王國對峙時,把襄、樊尤其是襄陽城視為朝廷根本,開府筑城,儲糧屯軍,經(jīng)多年經(jīng)營,建成為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軍事重鎮(zhèn)。
蒙古人在攻打襄陽之前,曾試圖從長江的上游四川順江而下來滅亡南宋,結(jié)果在重慶附近的合川釣魚城被打敗,致使蒙古汗王蒙哥死于四川。忽必烈即蒙古汗位后,采納了劉整的“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改取蜀入江、席卷江東為奪取襄樊、浮漢入江、直趨臨安的新作戰(zhàn)方略。
忽必烈的攻襄戰(zhàn)略是“但 圍之,以俟其自降”,但蒙古軍隊圍困襄陽之后才發(fā)覺,這座城市與之前蒙古鐵蹄所到之處紛紛土崩瓦解的城市迥然不同,他們在這里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元軍只好采取長期圍困的方式不斷縮小包圍圈,重點對援助襄陽的部隊進行痛擊,致使宋軍幾次增援都以失敗告終,這種“圍點打援”的戰(zhàn)術(shù)一執(zhí)行就是三年,襄陽之戰(zhàn)從1267年蒙將阿術(shù)進攻襄陽開始,前后經(jīng)過將近六年的圍困,到1273年,襄陽城已面臨著巨大的困境,位于襄陽城外圍的宋軍防御工事已被一一攻破;城內(nèi)食盡薪絕,城中軍民開始“撤屋為薪,緝關會為衣”。
隨著時機的成熟,蒙軍將領阿里海牙認為是改變久圍不攻戰(zhàn)法的時候了,他認為襄陽之有樊城,猶齒之有唇,提出強攻樊城,他認為樊城一旦被攻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這個奏報得到了忽必烈的批準。元軍組織軍隊大舉圍攻樊城,樊城失陷后被殘暴屠城,景象之慘烈令人發(fā)指眥裂。如果有一天,你有機會站在襄陽臨漢門上的古城墻上,目光躍過城墻下浩渺的漢江河水,看向?qū)γ娴姆牵胂笠幌庐斈暝谙尻柍莾?nèi)的軍民眼睜睜地看著對岸被血洗屠城的景象,內(nèi)心該是何等的震撼、驚恐和絕望。
襄陽守將呂文煥困守孤城,“文煥每一巡城,南望慟哭而后下,告急于朝,樊城被陷,復申請之”,然而望穿秋水也等不到一只鳥來,那種孤立無援的無望和恐懼,可能也是身為武將最摧肝裂膽的絕望時刻吧。
蒙元大軍將襄陽城團團圍住,呂文煥終以保全襄陽全城軍民性命為條件,交城投降。襄陽城被拔旗易幟,歷時近六年的宋蒙襄陽大戰(zhàn)結(jié)束。同年九月元兵在襄陽大會師,乘拉枯之勢,批亢搗虛,直下京湖、兩淮、臨安,厝火積薪、棟折榱崩的南宋王朝不堪一擊,1276年,臨安淪陷,南宋滅亡。崖山海戰(zhàn),忠臣孤憤,烈士死節(jié),陸秀夫背著年僅六歲的南宋小皇帝崖山跳海的身影,在藍天下劃出了一道悲壯的弧線。
今天的襄陽城,依然是浩浩蕩蕩的漢江穿城而過,夕陽映照的古城墻,像一位看盡秋月春風的滄桑老人,用另一種慈顏善目,注視著在城墻下清涼碧波里游泳嬉水的襄陽兒女們。我腦子里冒起一句話:從來都沒有好的戰(zhàn)爭,壞的和平。戰(zhàn)爭誕生英雄,但再令人熱血沸騰的英雄主義,都不如一個個可以輕松嬉戲在護城河水的和平的日子。
2 臨漢門,襄陽古城六大城門之一,又稱小北門。因重要的戰(zhàn)略要津地位,有“漢沔津梁”“北門鎖鑰”之譽。 攝影/ 趙興沛
3 俗有華夏第一城池的襄陽護城河 攝影/ 趙興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