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暉 宋清華 祝明慧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眾所周知,老年人屬跌倒易發(fā)人群,而一旦跌倒往往會致使骨折等傷殘事故發(fā)生,所以老年人懼怕跌倒。相關報道提示〔1,2〕,致使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因素與老年人的行走能力較差有關,可見,行走能力的好壞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所以,老年人尤其高齡老年人較為重視自己的行走能力。而下肢肌力較差對老年人的行走能力起著明顯的制約作用,多數(shù)報道證實〔3,4〕,老年人經(jīng)必要的下肢肌力鍛煉后,隨下肢肌力改善可以明顯提高其身體的平衡能力和肢體運動功能。目前多數(shù)報道從改善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的方法著手,對如何改善老年人的行走能力進行了較為廣泛和深入的研究,而對老年人自身體重的干預因素考慮較少。本研究從高齡老年人膝關節(jié)肌力與自身體重的比值為切入點,觀察膝關節(jié)肌力與體重的比值對行走能力的影響。
1.1研究對象 于2015年7~9月針對河南工業(yè)大學家屬區(qū)及周邊共計4個居民社區(qū)70~85周歲的男性老年人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篩選方法如下:通過問卷及個人交談等方式對社區(qū)70~85周歲的高齡老年男性居民進行調查,所有入選者身體狀態(tài)確認為良好;排除嚴重精神疾病者、下肢功能障礙者、腰背疼痛及眩暈癥等對行走能力產(chǎn)生明顯干擾者。所有入選者知情同意,自愿遵照檢測要求進行檢測。經(jīng)上述初步篩選,共計有150例老年人被納入檢測范圍。經(jīng)對150例老年人的膝關節(jié)肌力(N)和體重(kg)分別進行比值評定后,分為高比值組、中比值組和低比值組,并從各組抽取20例,共計60例入選者為最終觀察對象。最終三組觀察對象年齡、身高,經(jīng)統(tǒng)計學一致性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研究方法
1.2.1檢測方法 采用美國產(chǎn)BiodexSystem3Pro型等速肌力檢測儀對150例老年人的膝關節(jié)屈伸肌力進行檢測,左右側膝關節(jié)的肌力各檢測3次,取左右側各屈肌力量最高值的評價值,再取左右側各伸肌力量最高值的平均值,然后把伸肌力量評價值與屈肌力量評價值進行平均,屈伸肌力的平均值作為研究對象的膝關節(jié)肌力;采用河南盛苑實業(yè)有限公司產(chǎn)HGM-800A型身高體重測試儀對具體身高、體重進行檢測。
1.2.2分組方法 對150例老年人的膝關節(jié)屈伸肌力(N)和體重(kg)分別進行比值評定,根據(jù)計算后指數(shù)高低,將150例入選者按指數(shù)由高到低排序,前50名為高比值組,后50名為低比值組,中間50名為中比值組。為了盡可能進一步明顯區(qū)分各組間比值的差異,故高比值組的前20名最終入選,低比值組的后20名最終入選,中比值組的中間20名最終入選。
1.2.3行走能力檢測 對入選對象的常態(tài)“步幅”和“步頻”進行測量;采用“起、坐時長”及“50 m繞桿時長”等方法,檢測入選對象的行走能力。其中“起、坐時長”是指受試者盤腿坐在地板上,軀干保持直立姿勢、靜止,為開始狀態(tài);聽到開始口令后,快速站起至身體立正狀,然后再快速坐下至開始狀態(tài)為結束,秒表計時開始至結束的時長,每人連續(xù)測3次,取最快的1次為記錄時長。“50 m繞桿時長”是檢測受試者快速靈活行走的能力,在50 m跑道上每隔1 m立一根標桿,受試者聽到開始口令后,從起點經(jīng)標桿以蛇形繞桿快速行走至終點,記錄所用的時長,要求在行走過程中不準碰桿,每碰1次加0.3 s,不準不繞桿,每漏繞1桿加0.5 s。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行t、χ2檢驗。
各組老年人膝力體重比、常態(tài)步幅、常態(tài)步頻、起坐時長及50 m繞桿時長差異顯著(P<0.05),其中高比值組除50 m繞桿與中比值組無明顯差異外,其余均明顯優(yōu)于其他兩組(均P<0.05);中比值組數(shù)據(jù)也明顯優(yōu)于低比值組(P<0.05)??傮w來看,三組老年人的行走能力隨膝關節(jié)肌力與體重比值的增加而增加,見表1。
表1 三組老年人一般資料及肢體運動功能指標比較
與低比值組比較:1)P<0.05;與中比值組比較:2)P<0.05
高齡老年人行走能力低下甚至步履蹣跚現(xiàn)象較為常見,不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易致使跌倒發(fā)生,成為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潛在因素〔5,6〕。相關研究證實〔7,8〕,致使老年人行走能力低下的原因與老年人身體機能的明顯衰退有關,其中下肢肌肉萎縮及肌力的明顯減弱是重要因素;而膝關節(jié)既是支撐人體自身重量的承重關節(jié),也是促使人體進行肢體運動的重要發(fā)力部位,可見,膝關節(jié)肌力在保障人體進行正常運動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郭瑞青〔9〕對120例日常缺乏鍛煉的老年人進行了下肢肌力及舞蹈訓練,發(fā)現(xiàn)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肢體運動功能得到了明顯改善;另也有多項報道證實〔10,11〕,通過以改善老年人下肢肌力尤其膝關節(jié)肌力進行功能鍛煉,能有效地保持老年人運動平衡器官和肌肉組織的良好狀態(tài),對改善行走能力、防止跌倒及某些運動障礙性疾病均有明顯效果。所以,針對行走能力較差的老年人,相關報道多以通過功能康復訓練的手段對老年人進行鍛煉,以期通過改善下肢肌力的手段進而提高老人的肢體運動功能,而相關研究往往忽視了體重對老年人下肢承受度的干預因素。本研究顯示,在評價高齡老年人行走能力的影響因素中,下肢肌力的影響作用固然重要,但難免較為片面,建議也應把體重的干預因素加以評價。
1任海靜,胡景萍,任海妹.老年人肌力減退及預防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1):5484-7.
2劉善云,陳東燁,連志強,等.核心力量練習對男性老年人下肢肌力、平衡能力與跌倒風險的干預效果〔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5;34(12):1139-42.
3盧 濤,宋清華.太極拳、步行及舞蹈鍛煉對老年女性下肢肌力、骨密度及平衡能力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2):124-7.
4韓志強.下肢肌力并協(xié)調能力訓練對老年人骨骼肌含量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6):1470-2.
5王曉睿.重慶市沙坪壩區(qū)老年人跌倒風險與年齡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6):3933-4.
6李沙沙,郭 琪,牛凱軍,等.養(yǎng)老院老年人身體活動能力與跌倒的相關性研究〔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19(3):234-7.
7彭 楠,周 明,朱亞瓊,等.老年人下肢肌力和功能性活動測試與步速的相關性〔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12):1101-4.
8張瑞潔.懸吊訓練對老年人行走能力及心肺耐力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1):61-2.
9郭瑞青.老年花式舞蹈聯(lián)合肌力訓練對老年人行走能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3):6778-9.
10毛志幫,張玲莉,賴小勇,等.靜態(tài)拉伸與下肢肌力鍛煉在老年平衡能力中的意義〔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42):6803-7.
11曹彥俊,馮 偉,劉青燕,等.老年人跌倒相關因素及功能鍛煉干預的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4;48(6):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