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黨鋒
“立德樹人”可謂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核心??v觀近幾年高考作文試題,可以說全面貫徹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如:2017年天津卷“重讀長輩這部書”,山東卷“24小時書店”,全國新課標卷Ⅱ“感悟中華名句”;2016年上海卷“評價他人生活”,山東卷“我的行囊”……由此可見,2018年高考作文命題仍將繼續(xù)貫徹“立德樹人”的理念。
命題角度大解讀
立德樹人這一命題理念,大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命題——
一、引導考生培養(yǎng)基本道德品質(zhì)與素養(yǎng)。俗話說,欲成才先成人,言外之意是一個人如果不具備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品質(zhì)與素養(yǎng),也就喪失了立于世界的根本。這些“本”一般包括自強、自省、自信、自律、自尊、知足、擔當、恒心……如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Ⅱ“感悟中華名句”,浙江卷“讀好人生三本書”。
【奪分金素材】2017年冬天,由于接連降雪,江蘇多地路政部門為了做好應急準備,在道路、橋梁等處堆放了融雪用工業(yè)鹽。沒有想到的是,風波和大雪一起降臨,“融雪鹽丟失”竟然成了高發(fā)新聞。據(jù)報道,常熟一個老太太對自己拿鹽一事并不懊悔,也不抗拒講述整個過程。她說拿走融雪鹽是準備腌咸菜,而理由是“我不識字,也沒有人管”。
【高分解讀】融雪鹽的丟失,固然與當?shù)赝斗挪块T管理存在漏洞有關,但更多的是與某些國民愛貪小便宜的習慣,法不責眾、法不責老的觀念有關。所以,只有提高自律意識,加強國民個人素養(yǎng),才能提升全社會的道德素養(yǎng)。
二、培養(yǎng)考生為人處世之道。英國詩人約翰·唐恩在詩中寫道:“沒有人是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彼灾灰覀冞€在這個星球上生存,我們就必須與人打交道,必須學會與他人相處之“道”,這些“道”一般包括理解、尊重、寬容、友善、感恩、謙讓、誠信、分享……如:2017年天津卷“重讀長輩這部書”,山東卷“24小時書店”。
【奪分金素材】
2018年1月4日上午,一張身穿交警制服站在公交車頂托舉電纜的照片刷爆了合肥市民的朋友圈,溫暖了整座城。有關記者了解到,這位“托舉哥”名叫熊陳,是合肥市交警支隊廬陽大隊的一名協(xié)警。據(jù)悉,熊陳在巡邏過程中發(fā)現(xiàn)電纜脫落阻擋車輛前進,于是就爬上公交車,雙手托舉電纜,讓著急上班的人們能夠順利通行。
2018年新年伊始,一則青島6歲“快遞男孩”小長江的消息持續(xù)刷屏,圖片中,一名身形矮小、臉頰凍得通紅的小男孩,正挨家挨戶地送快遞,身手敏捷,對答“專業(yè)”。經(jīng)媒體報道后其身世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沒有戶口,沒讀過書,跟父親以前的工友顏先生一起生活,幫忙送快遞。青島市兒童福利院副院長任林松告訴有關記者,1月15日上午,小長江已經(jīng)被送到了福利院安頓下來。
【高分解讀】無論是“托舉哥”熊陳,還是青島市兒童福利院副院長任林松,其行為均是一種心存他人的善良之舉。“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如果把每個默默行善的中國人比作平凡的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的一滴水的話,那么這一滴滴水匯合起來,就足以形成攪動時代精神的大潮。大愛無邊,溫暖無限,人人心存他人,這個社會將會更加溫暖與文明。
三、培養(yǎng)考生家國天下之氣。這些“氣”一般包括敬業(yè)、奉獻、責任、擔當、分享、包容……如: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Ⅱ“感悟中華名句”,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Ⅲ“小羽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
【奪分金素材】一條標題名為《重大突破!癌細胞,竟被中國醫(yī)生用小蘇打“餓”死了》的消息刷爆朋友圈。文中稱,浙江大學一名醫(yī)生在40名中晚期肝癌病人身上嘗試用蘇打水治療癌癥,有效率高達100%。消息一出,人們奔走相告,紛紛轉(zhuǎn)發(fā)。經(jīng)過“標題黨”的任意裁切拼接,“小蘇打餓死癌細胞”更是演變成“喝蘇打水抗癌”“靠十幾塊錢的小蘇打就能治肝癌”等說法。最終,當事醫(yī)生出面證實,這些說法都不科學、不嚴謹,甚至有誤導作用。其實,正如這名醫(yī)生所說,他們的研究代表了一個治療腫瘤的新理念,有理論上的意義,但離終極目標還很遠。那么,為什么在傳播過程中,醫(yī)生的說法就走樣、變形了呢?
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顏寧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作為一名青年女科學家,顏寧一直備受關注。她不僅是一位出色的結(jié)構生物學家,同時擔任清華大學醫(y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科研和教學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現(xiàn)。她每天差不多能有14個小時“宅”在實驗室里。如果在攻堅階段,她甚至工作到凌晨五六點。顏寧認為,經(jīng)濟發(fā)展決定中國有多富,而科技發(fā)展限定中國有多強。她說:“讓中國的科技實力配得上她的經(jīng)濟體量,讓中國的科研成果產(chǎn)生世界影響,我想也正是中國科學家對于國家最根本的責任與使命?!彼非蟮氖且幻茖W家的境界:“我剛回清華不久,同事劉國松教授跟我說過做科學家的三個境界:第一重是職業(yè),第二重是興趣,第三重是永生。也許學術論文只有極少數(shù)人理解,但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給社會、人類帶來的改變卻不可磨滅?!逼渲小坝郎倍痔貏e令顏寧震撼,他說:“神龜雖壽,猶有竟時;你的發(fā)現(xiàn)留在歷史上,作為你的一個標志一直傳下去,確實是某種意義上的永生?!?/p>
【高分解讀】小蘇打“餓”死癌細胞,這種新聞失實現(xiàn)象,不僅嚴重透支媒體公信力,浪費社會關注度,更會嚴重挑戰(zhàn)社會信任感,可謂貽害不淺,其背后是某些媒體只為自身利益而不顧社會責任的狹隘發(fā)展理念。顏寧,不計個人得失,為了國家的富強勇挑重擔,兢兢業(yè)業(yè),以求“讓中國的科技實力配得上她的經(jīng)濟體量,讓中國的科研成果產(chǎn)生世界影響”,這種大格局,以國家富強為己任的胸懷是新時代每一個中國人應該追求的境界。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