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陽
葉奇蓁,1934年9月16日出生于湖北武漢,祖籍浙江海寧,核反應堆及核電工程專家。1955年畢業(yè)于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1960年在蘇聯(lián)莫斯科動力學院獲電力系統(tǒng)專業(yè)副博士學位。他現(xiàn)為中國核工業(yè)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yè)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委員,核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曾任海鹽秦山核電二期工程總設計師。
1990年他被授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專家,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5年1月,以他為總設計師的秦山600MW核電站設計與建造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1961年5月的一天,從上海開來的第14次列車在行駛一天之后,終于緩緩停靠在終點站北京車站。
車門打開,站臺上頓時熱鬧起來。一節(jié)車廂的出口處,一個相貌清秀、文質彬彬的小伙子拎著行李大步躍上月臺,徑直走向出站口。
從上海一路風塵仆仆顛簸至京城,小伙子雖有些疲憊,但心中卻非常興奮——幾天前,他接到發(fā)自北京的電報,要求他即刻進京,正式接受組織上的工作安排。自己將要被分配到哪個單位工作?一路上,他都十分好奇。
這個年輕人,正是時年27歲的葉奇蓁。
從1951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到1960年年底在蘇聯(lián)莫斯科動力學院獲得電力系統(tǒng)專業(yè)副博士學位,葉奇蓁已經深造了近10年。歸國不久的他,正急迫地想早日為建設新中國出一份力。一想到終于可以一試身手,可以開始實踐報效祖國的理想,葉奇蓁便感覺自己有使不完的勁。
抵京第二天,葉奇蓁被告知去第二機械工業(yè)部下屬的核工業(yè)第二研究設計院報到。葉奇蓁頗有些意外:“怎么讓我去核研究院了?我一個學電力的,去那里能做什么?”
面對葉奇蓁的疑慮,時任二機部領導的肖永定(肖勁光大將之子)非常簡短地解答道:“你學的是怎么搞電網控制、電網穩(wěn)定。搞核反應堆,也需要‘控制。組織上分配你到那里工作,就是希望能發(fā)揮你的所長,搞好‘控制?!?/p>
彼時,中蘇關系已經進入冰封期,我國核反應堆建設恰又步入了關鍵階段,正急需大量高精尖專業(yè)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葉奇蓁迎來了全新的使命,投身到了那個絲毫不為外界所知的神秘領域。
若非當年那個“意外”安排,今日我們可能會多一個電力生產與研究領域的學者,卻少了一位核領域的杰出專家。從1961年起,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葉奇蓁一直都在從事十分保密的核反應堆設計、研究、建造、生產工作。其間,他參與了我國第一座核生產堆的設計和建設,主持了武器級钚生產堆控制和儀表的研制項目,完成了運行及事故動態(tài)分析,編制了運行及事故處理規(guī)則、調試啟動大綱,保證了生產堆按時建成和安全運行,成為“兩彈”最終成功的幕后功臣。之后,他還參與或領導了國內多座核生產堆的設計、安裝、保障等工作,為我國核能研究、國防事業(yè)的穩(wěn)步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002年,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建設的首座國產化商用核電站——海鹽秦山核電站二期工程一號機組正式投入運行。作為這一國產化核電項目的總設計師,葉奇蓁從核領域回歸其最初所學的電力領域。他個人的這樣一個輪回,無論對于我國的核應用建設,還是對電力事業(yè)的發(fā)展,都是意義非凡的巨大進步。
葉奇蓁的祖籍是海寧鹽官。年幼時,他隨父母定居上海,直至1955年大學畢業(yè)。此后,葉奇蓁留學蘇聯(lián),歸國后又因工作常年輾轉于北京和西北、西南等地,數(shù)十年間,很少有機會回到故鄉(xiāng)。他沒有想到,自己闊別故土經年,最終,個人事業(yè)的巔峰之戰(zhàn),又和故土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此話要從1986年的某個春日說起。同樣是5月,同樣是一個不期而至的意外。
這一天,時任核工業(yè)計算機應用研究所所長的葉奇蓁被兩位核工業(yè)部副部長叫到了辦公室。他們向葉奇蓁傳達了一個部黨組的決定,任命他為中國核工程公司(核電秦山聯(lián)營有限公司前身,秦山二期建設單位)副總經理,即刻上任。
突如其來的任命,讓葉奇蓁又驚又喜。他知道,這一次又是個重任,更是一個施展拳腳的好機會。
早在1970年2月8日,周恩來總理便在一次國務院會議上作出指示:“二機部不能只是‘爆炸部,除了搞核彈外,還要搞核電站?!?年之后,我國致力于發(fā)展核電事業(yè)的“七二八工程”出爐,核電站建設工作進入了籌備階段。1982年,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一期工程宣告啟動。
彼時,我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受資金、設備、技術等條件的制約,尚沒有能力全部自主完成這一商用核電站的建造。但如果此后仍過多依賴進口及外國技術支持,我國核電事業(yè)將會自縛手腳,無法取得快速發(fā)展。所以,秦山核電站一期工程正式動工后的第二年,即1986年,國務院便決定及早啟動秦山核電站二期工程。
秦山二期工程不同于一期的建設模式,而是以“自主設計、以我為主、中外合作、國外咨詢”為方針,將真正實現(xiàn)我國商用核電站的自主設計、建造,為我國核電事業(yè)發(fā)展打下更加扎實的基礎。
獲任命后第二天,葉奇蓁便坐到了洽商國際合作的談判桌上,開始了漫長的“秦山二期”之路。
“現(xiàn)在,我們國家在國際核電領域已經明顯有了自身的優(yōu)勢,技術也成熟了,資金也有保障了。可是,那個時候,我們國家搞個核電太不容易了。從秦山二期啟動后的幾年時間里,我們和法國、德國相關公司的談判持續(xù)了很長時間。為了解決建設資金問題,也是想盡了各種辦法?!比~奇蓁說,秦山二期,從一開始就堅定“自主”的原則,不希望外國公司通過技術、資金環(huán)節(jié)對我國核電事業(yè)日后的獨立自主發(fā)展形成牽制和制約,所以,籌備之路歷經波折與坎坷?!霸谶@個過程中,連國務院的有些領導都猶豫了,問我們:‘自主設計,行嗎?要不,搞中外合資?我匯報的時候說:‘自主的路子,一定要堅持,戰(zhàn)略上要有這樣的主張。我們有這樣的信心!”
不久,葉奇蓁再次獲得新的任命。這一次,他不僅要作為副總經理繼續(xù)參與落實并領導秦山二期工程建設,還擔任了秦山二期工程總設計師。
作為總設計師,葉奇蓁要帶領技術團隊,完成核電站設計方案可行性研究,敲定技術路線,確定電站反應堆堆型、主要技術指標,并完成發(fā)電系統(tǒng)相應設計等龐雜的技術工作。核電站生產堆的總體設計、初步設計及重大技術方案,以及其他相關重要設備的選定,都需要他親自主持把關。
核電站,是高技術集成項目,自主發(fā)展核電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xiàn)。從某種意義上說,核電國產化之路能否走通,關鍵就看核心技術能否獲得突破。盡管有國外百萬千瓦核電站設計作參考,也有秦山一期30萬千瓦核電站的設計經驗,但秦山二期為60萬千瓦核電站,設計上仍然存在很大差異,涉及反應堆堆芯、主回路系統(tǒng)布置及相關輔助系統(tǒng)的改變,許多參數(shù)需要經過專門試驗或計算才能得到。在葉奇蓁的帶領下,眾多科技工作者向一道道難題發(fā)起了挑戰(zhàn)。
主持設計工作,既要心細如發(fā),洞悉每一環(huán)節(jié),又要高瞻遠矚,統(tǒng)籌全局。葉奇蓁面對的,是一個高尖精密的龐大系統(tǒng)工程,充滿了困難。此外,他還需要親自四處奔走,多方游說,籌集貸款。在繁瑣而又緊張的工作中,葉奇蓁展現(xiàn)出一位科學家的務實、嚴謹、認真,也讓更多的人見識了他的睿智、博學與精悍。
為了掌握核心技術,設計出符合國際標準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站,秦山核電聯(lián)營有限公司和核二院、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單位通力合作,引進了上百個設計分析軟件,收集了全套參考電站的圖紙資料,并先后進行了包括核反應堆堆芯設計、安全殼內布置、堆內構件與壓力容器間水層厚度選擇等300多項涉及核心技術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使反應堆本體安全性能、安全系統(tǒng)可靠性和冗余度、防范和緩解嚴重事故能力等得到了全面優(yōu)化,且自主設計率達到了90%。
核電站建設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取得的突破,無不與葉奇蓁有著緊密關系。他親自主持了研制方案及技術措施的審定,組織了驅動機構、裝卸料機的科研攻關,并帶領科研人員完成了乏燃料格架、超級管道、電站計算機系統(tǒng),并實現(xiàn)了常規(guī)島數(shù)字化控制系統(tǒng)的國產化。此外,他還組織實施了國內首次堆上實測,處理、協(xié)調了大量技術接口問題。
2002年4月15日,二期工程終于迎來建設史上最重要的一刻。這天,其一號機組順利通過考驗期,提前47天投入運行。秦山二期工程,首次按照國際先進核電站建造標準,不經過原型階段,完全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并達到了國際同類核電站的技術水平。2012年,秦山二期第4號機組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至此,秦山二期工程前后歷經20余年,終于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二期工程四套機組陸續(xù)建成并運行十余年來,一直保持著高效、穩(wěn)定的狀態(tài),源源不斷地將電力輸送至華東乃至全國。優(yōu)異的運行狀況,證明了我國已經完全具備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運營大型商用核電站的能力,更加堅定了國家立足自主創(chuàng)新、發(fā)展民族核電的信心,對推動我國核電自主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作用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如今,80多歲的葉奇蓁依然在為我國的核電事業(yè)奉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如果沒有會務活動,每個工作日,葉奇蓁都會像往常一樣,來到位于北京西三環(huán)北路的世紀經貿大廈核電秦山聯(lián)營有限公司上班。
“現(xiàn)在,全國各地總有太多的會務活動,能推辭的,都婉拒了。我還是希望可以多做一點更需要我的工作。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就充滿了救國、報國的熱情。年輕的時候,總希望多學點知識,將來好建設國家。那時,盡管國家面臨著各種困難,作為個人也并不富足,可所有人都充滿熱情和激情。我想,現(xiàn)在的人們,還是要有理想,還是需要精神的東西,要少一些浮躁。”當被問及事業(yè)成功的 “秘籍”時,葉奇蓁說,在他看來,根本沒有什么捷徑,要說“秘籍”,無非是踏踏實實地學習和工作,對自己、對家庭、對事業(yè)、對國家,充滿責任感?!霸谖覄倓倕⒓庸ぷ鞯哪莻€時候,北京人都知道馬山廟一號的‘水晶宮。那里就是我們的單位所在地。為什么叫水晶宮呢?每天晚上,我們這些人遲遲不回家,很多人繼續(xù)留下來看書學習,整座樓燈火通明的,附近的北京市民就給它起了這么個雅號。我想說的是,要想有收獲,就得腳踏實地地努力。天上不會掉餡餅,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p>
當談及核電今后的發(fā)展時,葉奇蓁說,如今,我國核電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中國核電技術已經成功出口多個國家,核電事業(yè)正在步入新的飛速發(fā)展期。“現(xiàn)在,我們國家核電的裝機容量只有2010萬千瓦,只占全國各種電力裝機容量的2%。這一比例,明顯偏低。我們國家面臨著很大的環(huán)境問題,發(fā)展核電,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這幾年,核電事業(yè)已經明顯提速了”。據(jù)葉老介紹,2020年,我國核電總裝機容量的目標是5800萬千瓦,到2030年,總裝機容量要到1.5億至2億千瓦。屆時,我國核電總裝機容量將躍居世界第一。預計到2050年,中國電力裝機容量約為25億千瓦,其中,核電4億千瓦。
展望未來,中國核電將繼續(xù)向世人展現(xiàn)奇跡,葉奇蓁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為再創(chuàng)奇跡繼續(xù)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