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賦
數(shù)字化浪潮澎湃而來,正重塑我們的生活。輕點電腦或手機屏幕,即可進行工作、安排衣食住行,不僅大都市的白領對此已習以為常,小城鎮(zhèn)乃至鄉(xiāng)村的年輕人也開始熟悉起來。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預測了未來的一種生存方式,即人類將生存于一個虛擬的、數(shù)字化的空間,人們應用數(shù)字技術進行工作和生活的各項活動,這便是所謂的數(shù)字化生存。才過去短短20來年,這種生存方式已呈現(xiàn)在眼前。那么,對于新科技浪潮通常很晚才會波及的農業(yè)領域,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為此,記者走訪了中國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的郭焱教授。
在辦公室里,郭焱在電腦上給記者展示了團隊的成果。電腦逼真地模擬出玉米、水稻群體,隨著鼠標移動人們可在作物群體里漫游,看到陽光照進大田后灑落在作物葉片上、地面上的熠熠光斑,一切都栩栩如生。
郭焱告訴記者,這就是數(shù)字植物,它還有個特別的名字:虛擬植物。能想象得到,開發(fā)這樣復雜的計算機模型需要有很好的數(shù)學、計算機方面的能力,記者很好奇這個農業(yè)大學里的團隊為何能開展這個研究,也想知道這種模型是如何實現(xiàn)的、有何應用價值。
序曲
當年,郭焱考入北京農業(yè)大學(今中國農業(yè)大學)時,在土壤農業(yè)化學專業(yè)中學習了大量的化學與農學的課程。“我本來應該成為一個典型的農業(yè)科研人員,要么在大田做實驗,要么身穿白大褂在實驗室進行化學分析?!彼χf。不過,當他碩士階段進入到石元春院士的團隊后,一切都發(fā)生了變化。
在上世紀80年代初,石元春的團隊就開始了應用計算機進行農業(yè)研究的探索。在團隊里,老先生們思想開放,年輕人思維活躍。通過國際合作,在那個年代實驗室里就配備了國內稀有的微機?!?985年時我就開始用微機編程,當時的微機還沒有硬盤,用8英寸軟盤?!惫驼f。很快,研究生們就用上了X86系列的第一代微機。到1995年時,實驗室裝備了中國農業(yè)大學的第一臺大屏幕586計算機。那些年,計算機硬軟件技術的發(fā)展激動人心,年輕人們的計算機技能也飛速提高。
1994年,團隊的李保國教授去參加計算機展銷會。在會場上,他被一臺計算機上模擬出的美輪美奐的三維植物所吸引,雖然這只是對植物形態(tài)的簡化模擬,但已令他深為震撼,他覺得這種模型改進后在農業(yè)上應該大有應用前途?;貋砗螅凸鸵慌募春?,聯(lián)手開始了虛擬植物的研究。
探索
當時,國際上已進行了多年的作物模型研究,但這些模型在植物形態(tài)方面的模擬很簡化。郭焱知道,植物葉片的形狀和空間分布,會顯著地影響植物對太陽輻射的截獲,進而影響光合產量。精確模擬植物形態(tài),會更好地模擬植物生長過程。但當時的模型還不足以達到農業(yè)領域的高要求,比如,農業(yè)研究人員甚至老農,一眼就能分辨出兩個不同品種的玉米植株,而當時的虛擬植物模型則還不具備模擬這種差異的能力。
要對植物形態(tài)進行精確研究,就得有合適的測量方法。郭焱想到,只要獲得了一個葉片上特征點的三維坐標值,就能很好地勾畫出這個葉片的幾何輪廓,也就有可能精確地模擬出葉片的形狀及空間姿態(tài)了。于是,郭焱在浩如煙海的文獻庫里開始查尋,希望找到合適的測量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后終于在國家圖書館里找到了一篇20多年前發(fā)表的國外文獻。根據文獻中的原理,他在學校電子教研組老師的幫助下,開發(fā)出了一臺三維數(shù)字化儀,艱難地完成了玉米植株形態(tài)的測定。有趣的是,后來郭焱和國際上差不多同時開始虛擬作物模型探索的同行交流時,發(fā)現(xiàn)大家都找到了同一篇文獻、制作了同樣的三維數(shù)字化儀!
在獲取了數(shù)據后,接下來面臨的問題是要有功能強大的計算機來建模,這就需要使用圖形工作站。由于圖形工作站價格昂貴,當時國內只有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等個別單位才有。通過牽線搭橋,郭焱獲得了到計算所上機的機會,不僅要啃下幾本厚厚的三維圖形編程英文手冊,還要惡補從沒接觸過的計算機圖形學原理,但郭焱硬是在短短的3個月內就完成了虛擬玉米模型?!斑@是國內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虛擬植物模型?!惫偷靡獾卣f。
學科交叉與合作
隨著第一個虛擬玉米模型開發(fā)出來,數(shù)學、計算機、氣象等各個學科的人才都匯集到團隊中。團隊將用于虛擬現(xiàn)實的高端數(shù)字化系統(tǒng)應用到了精確測定大田作物的形態(tài)結構。接著,大田作物冠層空間光分布模型也開發(fā)出來了。這種空間關系明晰的虛擬植物模型,與反映客觀環(huán)境時空變化的模型結合,就具有了特有的優(yōu)勢。
當時,美國學者提出“誰來養(yǎng)活中國人”的話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國內為此進行了激烈的爭辯。為培育超高產水稻新品種,袁隆平先生提出了“超級稻”株型的概念,認為必須采用這種高效利用光能的新株型。于是,郭焱給袁先生去信介紹了團隊的新成果。很快,就收到了老先生的回信:“計算機模擬技術聽說能夠模擬核爆炸過程,實現(xiàn)在沒有核爆炸的情況下進行‘核試驗,如果能應用到雜交水稻理想株型育種方面,我相信也是很有前途的……”于是,團隊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開始了對葉片形狀和角度等各有差異的雜交稻不同株型建模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超級稻株型的確能更高效地利用光能,研究也展示了應用計算機模型設計作物新株型的誘人前景。
近年來,霧霾肆虐大江南北。為評估霧霾對我國作物生長的影響,團隊采用天空輻射模型與虛擬模型耦合進行了研究。利用三維模擬機制,能更精確地分析霧霾對農作物受光的影響。但這種高精度模擬帶來了巨大的計算量,十分耗時,為此,團隊采用了高性能并行計算系統(tǒng),僅用數(shù)十秒就完成了所有的模擬工作?!皩W農出身的學生,照樣能玩得轉這些高大上的東西?!惫蛯W生的出色才能感到很自豪。
郭焱也忘不了自己的老本行——土壤學。隱藏在土壤里的植物根系,如同處于黑箱之中,研究人員難以直接觀測根系,使得對根系的了解遠低于對植物地上部的了解。為此,團隊建立了根系在土壤中生長的三維模型,研究也許將為未來設計高效吸收土壤水分和養(yǎng)分的新型作物根系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
團隊與法國、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研究人員進行了廣泛的合作,也和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等國內單位進行了長期合作。正是國內外密切合作和團隊內多學科交叉融合,使團隊的研究向更深層探索。
在路上
2014年,郭焱到澳大利亞進行訪問研究,了解到基于無人機平臺的信息獲取系統(tǒng)的性能已得到了迅速提升。從獲取到的多視角植物圖像里,他敏銳地看到了采用無人機快速獲取作物三維信息的可能性,能消除長期以來在作物形態(tài)信息獲取速度上的困擾?;貒?,他與團隊開始探索。通過對無人機獲取的高重疊度航拍圖像進行處理,采用機器學習等方法進行分析,已初步建立了快速獲取數(shù)據構建農田作物虛擬模型的方法。
郭焱對未來有很多憧憬。他希望采用最新發(fā)展起來的數(shù)據采集、分析與建模方法,構建虛擬農田系統(tǒng),讓育種人員在系統(tǒng)里快速評估、設計新型的作物品種,讓栽培管理人員精確地設計節(jié)約資源、環(huán)境友好而高產的栽培方案,讓孩子們在虛擬農場上體驗田園牧歌的生活。當然,面臨的挑戰(zhàn)還有很多,路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