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靖,李建新,黎文武,林芬丹
(1、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qū)人民醫(yī)院外二科,廣州 510500;2、廣東農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衛(wèi)生所,廣州 510507)
下肢骨折是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由于各種意外如交通事故等導致下肢骨折患者日益增多,其臨床伴隨腫脹、疼痛等癥狀,直接影響患者骨折端局部血液運行功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骨折不愈合等惡化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生活[1]。目前,復位內固定術是對骨折患者常用的治療手段,在術后能夠有效的固定骨折端,但常規(guī)的外科手術并不能有效的緩解患者的腫脹疼痛及愈合情況[2,3],有研究表明,補腎接骨湯和復元活血熏洗湯是中華精粹的古醫(yī)藥方,以治本為根,具有活血祛瘀,疏肝通絡之功效,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愈合及緩解臨床癥[4]。對此,本研究通過補腎接骨湯口服聯(lián)合復元活血熏洗湯熱敷治療下肢患者,探討其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90例。納入標準:⑴臨床確診為下肢骨折者[5];⑵無精神病病史、無溝通障礙;⑶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⑴伴有心、肝、腎等重要嚴重性疾病,藥物過敏者;⑵妊娠和哺乳期婦女;⑶就診前有骨折合并其他臟器損傷者。
本次研究已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且通過,依據(jù)治療方法分為常規(guī)組和雙湯組,每組45例,常規(guī)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 19-63歲,平均(39.42±9.37)歲;依據(jù)骨折部位分為股骨 15例,膝骨14例、單脛骨16例;腫脹程度為I度10例,Ⅱ度23例,Ⅲ度12例。雙湯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 20-64 歲,平均(40.42±9.61)歲;依據(jù)骨折部位分為股骨17例,膝骨14例、單脛骨14例;下脹程度為I度12例,Ⅱ度20例,Ⅱ度13例。兩組在性別、年齡、腫脹程度、骨折部位等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均行常規(guī)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继幘植肯静⒙樽?,取仰臥體位,在C型臂X光機的輔助下手術切開骨折部位,清除骨折端積血后采用髓內針進行手術復位。術后常規(guī)抗感染等處理及石膏作外固定,術后3d內依據(jù)患者病情指導其定時定量自下而上的下肢按摩,促進局部血液流動,同時盡快制訂和指導患者進行合適的肺部深呼吸練習,足趾伸、關節(jié)跖屈和背伸運動等康復鍛煉,并鼓勵患者自主運動。常規(guī)組患者在上述基礎治療上給予熱水泡腳,1次/d。雙湯組則在上述基礎上給予補腎接骨湯口服聯(lián)合復元活血熏洗湯熱敷治療,補腎接骨湯藥劑為補骨脂15g,骨碎補15g,黃芪、丹參、炙甘草、自然銅各10g,每日1劑,加水煎煮,早晚各1次;復元活血熏洗湯藥方為柴胡15g,當歸15g,紅花 25g,三七 15g,獨活 20g,草烏 10g,牛膝15g,制乳香15g,加水煎煮45min,文武火交替,對骨折部位進行熱敷外洗,每日1次,1周為1個療程,觀察患者療效。
1.3指標觀察和標準[6]所有患者于治療前后抽取上臂靜脈血6ml置入無菌試管中,分離血清(3000r/min,10min)后,取上清液后在 4h 通過內毛細管黏度計、紅細胞電泳儀分別測量ηb、PAR;在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程度及HSS評分,同時通過采用皮尺測量健患肢周徑腫脹程度并記錄,對比測量治療前后健患肢周徑,髕上、下10cm的周徑減少≤1.5cm為正常值,統(tǒng)計分析所有患者各項目情況,其中VAS總分為10分,7-10分為重度,4-6分為中度,<3分為輕度,0分為無痛,HSS評分包括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動度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穩(wěn)定性10分、減分項目10分,總分為100分,按照量表標準進行打分,總分≥85分為優(yōu),70-84分為良,60-69分為中,<60分為差,其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shù)+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對計數(shù)資料比較以(%)表示采用χ2檢驗,對計量資料比較以 (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在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前后ηb、PAR水平對比 常規(guī)組、雙湯組治療后血漿黏度(ηb)、血小板聚集率(PAR)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雙湯組治療后ηb、PAR水平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健患肢周徑差值對比 常規(guī)組和雙湯組治療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健患肢周徑差值明顯低于治療前,雙湯組治療后VAS評分、健患肢周徑差值值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完全負重鍛煉、骨折愈合時間和骨折延遲愈合率對比 雙湯組完全負重鍛煉、骨折愈合時間和骨折延遲愈合率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1 兩組治療前后ηb、PAR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健患肢周徑差值比較
表3 兩組全負重鍛煉、骨折愈合時間和骨折延遲愈合率比較
2.4兩組膝功能優(yōu)良率對比 雙湯組膝功能優(yōu)良率91%,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77.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3.076,P<0.05)。
下肢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多由各種意外事故導致,發(fā)病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其臨床表現(xiàn)為骨折難愈合且伴有腫脹、疼痛等不良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進一步危及患者下肢癱瘓[7,8]。目前,下肢骨折主要通過外科手術治療,即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能夠有效的固定患者骨折部位,修復骨活動功能,并且術后給予患者肺康復鍛煉和按摩等,可有效促進功能恢復和緩解患肢腫脹、疼痛,但由于單純使用外科手術并不能有效的緩解患者術中的不當處理及術后腫脹、疼痛等影響,導致部分患者療效欠佳[9-11]。而中醫(yī)認為其主要病機以腎虛為本,脾虛、血淤為主,由外界壓力過重或暴力行為導致其氣血混亂引起的氣滯血瘀,脈絡受阻,根據(jù)中醫(yī)腎主骨理論應采用行氣、活血、祛瘀之法,故用藥方補腎接骨湯煎煮口服,其中補骨脂和骨碎補等成分具有益氣補腎,溫經(jīng)養(yǎng)絡,血淤得行功效,聯(lián)合復元活血熏洗湯熱敷治療,其中當歸具有補血活血功效,紅花具有活血通經(jīng),散瘀止痛功效,提高了患者的術后恢復[12,13]。
有研究顯示,ηb是影響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濃度取決于血漿蛋白,尤其是纖維蛋白原,脂蛋白和球蛋白,可直接反映骨折部位血供情況,PAR是由骨髓造血組織的巨核細胞產(chǎn)生,可直接反映骨折部位的凝血和止血狀況,修補破損的血管[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