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虹玲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8-0057-01
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其中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因為要求每個學生在識字不多的情況下,通過拼音擴大學生閱讀量,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每個小學生在小學六年的閱讀量至少達到145萬字。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多數學習成績好,而且學的輕松;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多數成績上不去,學的還挺苦。因此,筆者在教學時格外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結合幾年的工作經驗,談一下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水平。
1.閱讀能力的范疇
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是認讀能力。認讀不是孤立的讀出字音,也伴隨著初步的理解。認讀時,必須要逐字逐句的讀,朗讀要讀準字音,默讀要看清楚每個字每個詞。二是理解能力。它是閱讀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較好的閱讀能力,不僅指能順利的讀,而且能較充分地,正確的把握閱讀材料的中心。學生往往偏重對閱讀材料表面含義的理解,而忽視閱讀的真正目的。三是感受能力。在教學中,常常會發(fā)現學生簡單的說:我喜歡這篇課文或者我討厭這本書。這些情感的流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童心”。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把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四是記誦能力。記誦貫穿在朗讀,默讀和背誦過程中,在朗讀和默讀時,也有記憶活動參與,通過熟讀,達到背誦。背誦能提高記憶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時,背誦也是積累知識的重要方法。
2.傳授讀書方法
小學生的閱讀尚處在一種無序的狀態(tài),因此需要教師制定科學合理的讀書計劃,循序漸進地對之進行讀書方法上的引導點撥。教師要利用課堂,把“教材”變?yōu)椤皩W材”,把閱讀方法的指導寓于課堂教學之中,使學生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并在課外閱讀活動中加以運用鞏固,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小學語文教學課本中,根據教材的編排,課文可分為精讀和略讀,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文體向學生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讓學生逐漸學會怎樣閱讀。
精讀就是要認真仔細地研讀課文,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結合聯(lián)想和想象,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精讀不但是充分理解閱讀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最常用的有效途徑。因而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前,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出相應問題,然后綜合為一個關鍵問題,接著運用不同的符號在文中畫出關鍵詞和關鍵句子,并通過換詞、想象、補白練習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略讀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因而在指導閱讀時,只需圍繞預習提示中提出的問題,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從中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意思和精神。
3.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fā)
小學語文教師往往不相信學生。以為學生什么都不懂,課文的理解全靠教師的講解。甚至學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講。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濃了,抑制了學生積極性,學生只是聽,被動地接受,閱讀能力怎么能得到培養(yǎng)呢?其實有的課文,或者有的段、句讀讀就懂了,不需要教師多講。如《富饒的西沙群島》,形容海水種種色彩的:“有深藍的、淡青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著,五光十色,異常美麗?!毙稳萆汉鞯模骸坝械南缶`開的花朵,有的象美麗的鹿角。海參……大龍蝦……”學生一讀就懂了而且讀得有聲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師一味的分析講解,實際效果要好得多。
學生閱讀能力能反映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課文中的詞語、句段意思不太懂,學生讀起來必然不流暢;如果意思領會不正確,閱讀時的語調、感情就不恰當、不自如。因此,我們要深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難點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層生分別讀一讀課文,就能知道學生的實際。只有了解學生實際,才能有的放矢進行教學。教師要大膽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們通過讀、練、議能掌握相當部分的內容,教師的精力集中到學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
4.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能力
新課標規(guī)定小學第三階段的閱讀要“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不少于100萬字”。要讓學生根據其中的閱讀形式自覺并積極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順利完成閱讀任務,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其中關鍵是要把好課中或課外的“牽引”關,讓學生在教師巧妙語言的“牽引”下,帶著濃厚的興趣,走進課外閱讀世界,去感受更廣闊的天空。
由于時空的距離,當今少年兒童對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土地革命等歷史都比較陌生。課堂上教師有限的介紹也只能讓學生“云里霧里”。不少教師在上完《馬背上的小紅軍》《金色的魚鉤》這類課文后,都覺得學生的思想境界不能達到預定的高度。課后,教師可充滿感情地說:“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為了革命、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被這茫茫草地吞噬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著我們去讀??!同學們,行動起來吧!”這番激勵性的語言一定會激發(fā)學生再探究的欲望。學生會利用圖書館、歷史文化博物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去尋找紅軍的足跡,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質,能更深地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班會課時間舉行讀書報告會、英雄事跡介紹會、英雄事跡網絡圖片展覽等,提供交流的平臺。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更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指引下,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廣大學生的一個全新的學習領域。我們在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更應注意學生興趣的激發(fā),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去培養(yǎng)和發(fā)展小學生,他們的閱讀能力會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