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線教育時代下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知識結構、學習習慣、考核評價都在發(fā)生變化。本文提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七段式”教學模式,探索獨立學院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改革模式。
關鍵詞:在線教育;慕課;微課;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
一、在線教育興起
從16世紀以Comenius創(chuàng)立課堂學習體系為標志,構建一對多的固定場所教學模式,發(fā)展到現今信息化大數據時代。受教育者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局限于課堂,線上學習成為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學模式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浙江大學陸國棟教授在專題報告中提到他對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學改革的總體認識——“133346模式”,即“一個理念、三個問題、三個轉變、三種模式、四種境界及六個協同”。其中“三個轉變”分別是以教為主(教師“滿堂灌”)向以學生自學為主轉變、以課堂為主(過分重課堂)向課內外結合轉變,以及以結果評價為主(過分重分數)向結果過程結合轉變。
2011年秋季,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浪潮席卷而來。因慕課的迅猛發(fā)展,許多學者都在研究慕課之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新變化。不論是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還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好大學在線,他們以研究數據告訴我們,慕課不僅帶來了教學和學習模式的革命,還解構了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推動了教育向互聯網教育的演進。華東師范大學慕課中心的于天貞、田愛麗指出,“慕課+翻轉課堂”是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完美結合的教學模式。
如果將慕課(MOOC)比作是一條大魚,那么微課(Micro Lecture)則相當于一條小魚,其以短小視頻的形式,包含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環(huán)節(jié)。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扎實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課在課堂教與學創(chuàng)新應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發(fā)掘和推廣各地區(qū)的典型案例和先進經驗,推動教育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應用,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提出了“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應用研究”課題。
由此可見,多種形式的在線教育已經興起,并與線下傳統(tǒng)教育有機結合,為各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
二、在線教育時代學生的變化
獨立學院主要培養(yǎng)應用型本科人才,其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課程的教學設計中應體現這一點,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也應緊緊圍繞“應用型”開展。在“互聯網+”、線上線下互動教學的時代背景下,要想更加科學合理地制訂課程教學計劃,必須對新形勢下的學習主體進行分析,從而采取科學的教學教改措施。結合十多年的從教經歷,筆者觀察到學生在以下三個方面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
1.計算機常識性知識結構的變化?,F在的大學生在初中就使用智能手機,智能手機在某種程度上代替了個人電腦。因為對智能手機過于依賴,很多大學生對計算機的基本常識缺乏了解,這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是十分不利的。在平時練習及等級考試中,筆者發(fā)現學生計算機常識性知識缺乏主要表現在:
(1)幾乎不了解計算機硬件常識。說不出常見的計算機硬件組成,甚至輸出、輸出設備都不能很好地區(qū)分,不同品牌的計算機兼容問題也不了解。
(2)幾乎不了解計算機端軟件的常識。對于計算機軟件最常見的可執(zhí)行文件setup.exe、文件與文件夾的相關操作也不熟悉。
(3)對網絡常識幾乎沒有思考、關注過。有的學生甚至沒有收發(fā)過帶有附件的文件,不清楚郵件退回的概念,不了解計算機病毒,沒有留心觀察過網絡傳輸的介質。
(4)對新技術關注不夠。對時下流行的3D打印、虛擬現實、物聯網等新技術沒有主動了解的意識。
2.學習習慣的變化。現在的學生更愿意利用移動終端進行碎片化學習,利用零碎的時間隨時隨地學習。通過分割學習內容,每個碎片的學習時間容易控制,學習重點容易把握,這使反復學習成為可能。
3.考核評價的變化?,F在的學生更樂于接受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平時測驗、實踐實操、專題研討、在線聽課、定期考核等形式組成的考核比傳統(tǒng)型考試更能反映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
4.教學模式研究。傳統(tǒng)的單一課堂的教學模式強調灌輸式教學,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基于時下興起的慕課、微課、快課以及翻轉課堂的特點,融入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巴特勒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七段”教學論,筆者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模式,如表1所示。
設置情境、激發(fā)動機:基于課程中心系統(tǒng)平臺。教師:線上在線問題導入,布置學習任務,完善活動設計,新舊知識關聯。學生:線上領取學習任務,回顧前節(jié)知識,思考情境問題,提出疑難困惑。
組織教學:基于多媒體課堂。教師:集中探索,組織學習,精講重難點,演示操作題。學生:線下集中聽課,記錄筆記,掌握重難點。
應用新知:基于測評系統(tǒng)平臺。教師:在線測評,布置理論題練習、操作題練習。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完成答題,總結提升。
檢測評價:基于課程中心系統(tǒng)平臺。教師:采取混合式教學,在線批改作業(yè)、疑難解答、評價反饋。學生:完成成績查詢、論壇交流、疑難求解和教學評價。
鞏固練習、拓展遷移:基于慕課平臺、微課等校本資源平臺。教師:以慕課、微課形式加以補充、延伸、轉換、綜合。學生:自主式學習、反復式鞏固,拓展實踐能力,提升綜合能力。
通過教育信息化平臺,如在線課程中心、通用測評系統(tǒng)平臺、慕課平臺、微課校本資源平臺,將線上教學與依托多媒體設備的線下課堂深度結合,重塑以學生自學為主的“七段”教學論的教學模式,進行計算機基礎課程教改研究。
四、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基于教育學理論,借助信息化支撐平臺,針對獨立學院計算機基礎課程進行教改嘗試,主要有:
1.計算機基礎理論課程改革。在傳統(tǒng)理論課教學基礎上,融合線上線下進行翻轉課堂設計,形成線下以多媒體課堂為主,線上以課程中心、慕課平臺、校本微課為補充的多元授課形式。針對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匱乏這一問題,以專題的形式制作微課,以碎片化移動式學習的形式供學生自由學習,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補強知識短板。
2.計算機基礎實驗課程改革。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實驗主要是軟件的操作技能,應該在“應用新知”“拓展與遷移”等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加強,利用在線平臺,以任務式的方式下達,鼓勵搜集資料和團隊合作,以完成作品的形式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于天貞,田愛麗.“慕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追求及實踐路徑——華師慕課在大數據時代下的探索[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11).
[2]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基金項目:2017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7SJB2123)。
作者簡介:程月(1980— ),女,江蘇連云港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