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興 劉丹
摘 要:在信息化社會中,提升農村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有助于提升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促進教學公平。本文闡釋了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概念,引入了可以預測使用者接受信息技術的UTAUT模型,基于UTAUT模型提出了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策略
辦好農村基礎教育對提高國民基本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受經濟落后、交通不便、教學資源匱乏等因素的制約,農村教育始終處于緩慢發(fā)展的狀態(tài)。隨著信息時代和數字化社會的到來,信息技術能夠突破時空限制,降低教育成本,使農村學生也可以享受到高水平、個性化的海量學習資源的支持,使“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成為可能。
理論上,信息技術可以縮小城鄉(xiāng)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在實踐中,由于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較低,不僅傳統(tǒng)城鄉(xiāng)二元化背景下的教育鴻溝不會消除,還可能面臨新型數字鴻溝。為推動信息化教學在農村的開展,我國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稕Q定》明確提出“實施農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工程,促進城鄉(xiāng)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效益”。通過國家加大投入的方式可以快速縮小城鄉(xiāng)在硬件上的差距。然而硬件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為提高農村基礎教育教學水平,縮小城鄉(xiāng)數字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概念的界定
對信息化教學能力概念的界定是研究信息化教學的邏輯起點。當前教育界對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概念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能力構成。如顧小清認為信息化教學能力包括基本信息能力、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信息化理念、職業(yè)道德倫理以及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王文君認為信息化教學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學遷移能力、信息化教學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學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學評價能力、信息化教學寫作教學能力以及促進學生信息化學習的能力。二是能力標準。英國早在1988年就出臺了《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的教師能力標準》,而我國也于2004年提出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并于2014年進一步提出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對信息化教學能力分別從技術素養(yǎng)、計劃與準備、組織與管理、評估與診斷以及學習與發(fā)展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要求。
二、UTAUT模型介紹
UTAUT(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全稱是技術接受和使用整合模型。UTAUT模型是Venkatesh等人在整合了以往模型的基礎上于2003年首次提出的。該模型能較好地預測使用者接受信息技術的情況,是當前學術界使用最多、最可靠的模型。UTAUT模型在國內應用時間不長,但是發(fā)展很快,并在管理學、經濟學和教育學等領域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依據UTAUT模型,有四個關鍵因素影響著使用者對信息技術的接受程度。一是績效期望,指使用者認為新技術改善原有工作的程度;二是努力期望,指使用者認為學習新技術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三是社會影響,指使用者感知到的重要任務使用新技術的期望;四是便利條件,指使用者感受到的主管部門對推廣新技術的支持程度。UTAUT模型認為上述四個關鍵因素會影響使用意向,并最終影響使用行為的發(fā)生。
三、基于UTAUT模型的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策略
對于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fā)展,一般的模式是中央投入、地方負責、學校管理、教師培訓。本文在此模式框架下,立足于農村基礎教育現(xiàn)有的硬件條件,基于UTAUT模型對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提出如下策略:
1.提升績效期望。有研究顯示,績效期望對教師信息化教學使用意向影響最顯著??冃谕母叩椭饕袃蓚€方面:一是使用者對信息化教學理念的重視程度,二是使用者認為信息化教學在多大程度上能提升教學質量。前者涉及對信息化教學的認識,需要有針對性地對農村教師進行相關培訓。但是,我國幅員遼闊,南北差異、城鄉(xiāng)差異很大,因而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存在一定的差異。培訓能否取得效果,主要看組織者能否提出有效的培訓計劃。對于后者,相關組織者需要提供成功的信息化教學案例,甚至建設信息化教學示范中心,使農村教師“看得見、摸得著、學得來、用得上”。總之,在持續(xù)的培訓中,不僅需要提升技術和理念,還需要接觸到可復制的優(yōu)質信息化教學案例,以優(yōu)質課程資源帶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
2.降低努力期望。教師認為自己需要付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實施。在這一因素上,往往老教師和新教師面臨不同的困難。一般而言,老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信息化教學水平較低,會高估信息化教學的難度;而新入職的教師往往具備信息化教學能力,但教學經驗不足,需要提升專業(yè)能力,會高估傳統(tǒng)教學的難度。因此,要合理搭配教師團隊,通過團隊評價制度,協(xié)調好新老教師的利益,促使新老教師互幫互助、取長補短,有效降低信息化教學過程中的努力期望。
3.增加社會影響。教師是社會中的人,在決策時容易受到周邊人群,尤其是教育專家和上級主管部門的影響。這需要有關部門在中觀層面加強政策激勵與引導。在宏觀層面,為強化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國家陸續(xù)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等文件,明確在持續(xù)加大農村學校硬件投入的同時,加快推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高。在硬件方面,經過持續(xù)多年的建設,很多農村學校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硬件設施。由于一些農村學校配備設備相對較晚,設備反而更先進一些。然而,與快速到位的硬件資源相比,高水平人才很難在短時間內到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外部引入,通過招聘具有一定信息化教學水平的教師,快速改變農村教師隊伍的結構;二是內部挖潛,通過外出學習培訓,完成傳統(tǒng)教師向新型教師的轉變。國家政策很難對這些具體問題做出回應,這需要地方教育局加強中觀層面政策的激勵與引導,營造人人重視信息化教學的氛圍。
4.營造便利條件。教學信息化的便利條件主要來自組織的支持。這種支持有硬件方面的,有軟件方面的,也有政策方面的。硬件方面的支持是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前提,這早已是各方共識。然而,軟件方面的建設同樣必不可少。高質量的信息化教學需要建設優(yōu)質課程資源庫,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可以減少教師無謂的付出,提高教學效果,從而增強教師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自信心,使信息化教學進入良性循環(huán)。農村教師是農村教育直接的參與者。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直接影響農村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對縮小城鄉(xiāng)教育差距、消除數字鴻溝具有重要作用。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本文基于UTAUT模型,從改善績效期望、降低努力期望、增加社會影響和營造便利條件四個方面提出了發(fā)展策略,希望能夠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顧小清,祝智庭,龐艷霞.教師的信息化專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與問題[J].電化教育研究,2004(1):12-18.
[2]王文君,王衛(wèi)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實踐分析[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2(3):67-74.
[3]韓嘯.整合技術接受模型的薈萃分析:基于國內10年研究文獻[J].情報雜志,2017(8).
[4]張思,劉清堂,黃景修,等.中小學教師使用網絡學習空間影響因素研究——基于UTAUT模型的調查[J].中國電化教育,2016(3):99-106.
[5]潘炳超.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4).
[6]趙健,郭紹青.信息化教學能力研究綜述[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0(4).
注:本文系通化師范學院社會科學科研項目“吉林省東南部地區(qū)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紀興(1977— ),吉林通化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