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琪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100000)
隨著整個社會英語水平的提高,在我們的日常的對話中,因為英語表達的簡練,我們會有意無意得加上一些常用的英語短語,比如下面的對話:
1.甲:“能幫我拿一下本嗎。”乙:“OK,這就去 ?!?/p>
2.甲:“你撞到我了! ”乙:“Sorry,剛才我沒有注意看路?!?/p>
3.“這個hotel我已經(jīng)book好了,等一下你可以直接check in啦?!保ㄏ愀郾容^普遍)
在一些大城市中,尤其是年輕人,大家都可以很輕松地說出一些常見英文如“ok、sorry、thank you”這種簡單詞匯?,F(xiàn)在隨著留學生人數(shù)的日漸增多,這些留學生回國后可能保留了之前在國外說話的一些習慣,所以喜歡在漢語中夾雜一些英文單詞。
人們在說話中,用漢語和英語交叉使用,即是說一句漢語,下一句用英語。比如:
我愿意改變
What can I do?
重新再來一遍,
Just give me a chance.(陶 喆《我的朋友》
非常喜歡你,你喜歡我嗎
Yes,I do
上述例子中這些簡單的英文,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幾率是非常高的,幾乎每個現(xiàn)代人在表達對不起時或多或少都用過sorry這個英文單詞。除此外,在流行歌曲中,創(chuàng)作者也會加上一些英文表達使整個歌詞顯得朗朗上口。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古代中國都屬于一種小農(nóng)經(jīng)濟,在清代,當外國已經(jīng)開始工業(yè)革命時,中國仍處于一種閉關鎖國的狀態(tài),對外界的狀況一概不知,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了鴉片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開始自我反思,其中出現(xiàn)了一批思想先進的青年,他們開始把英文引進入國,諸如“賽先生”“德先生”等等,但是使用的人還不是很多。直到改革開放,中國主動地與外界進行交流,這個時候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貿易的發(fā)展,可以說說英語慢慢為更多人所需要,這時候學習英語的人日漸增多,英語逐漸滲透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一個國家的語言是否為很多人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是取決于這個國家的強盛程度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國家掌握著全球的經(jīng)濟命脈,這種情況下,英語自然而然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語言,同時,西方文化也自然成為一種強勢文化。近些年來,雖然中國文化也在漸漸崛起,但是起步晚,扎根淺,所以相對于英語文化來說,中國文化是一種相對弱勢的文化,顧名思義,強勢文化在各方面影響著弱勢文化,這種主導作用也導致學習英文使用英文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
根據(jù)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我們在表達時,會自覺不自覺地去使用那些更為簡潔的語句。例如,一個女生會說:“我要買LV”,卻很少說:“我要買路易威登”,因為非常明顯漢語的表達需要說四個字,而英語表達的話只需要兩個英文字母就可以非常清楚地表達需要,相比起來英語的發(fā)音也更加容易。
處在信息時代,很多新興的詞語和概念一下子涌入人們的視野,但是我們卻并不能準確地將一些國外的概念翻譯成中文。像近幾年,VR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對于這種國外引進來的技術,可能我們用英文去翻譯的時候也不能很準確地去表達,所以干脆大家就用它的本名來稱呼,既簡潔又不會破壞它原有的意義。像一些詞我們如果找不到確切的對應詞語是不應該生硬地翻譯成漢語的,如“hotmail”之前被翻譯成熱郵,不免有失偏頗,失去了原有詞語的意義。
在流行文化的浸泡下,時下年輕人會把說一些比較時髦的英語當成一種潮流,有范兒的生活方式。比如像有關綜藝節(jié)目熱播后,年輕人會覺得“我好想pick你呀”這樣的表達比“我好想選你呀”這樣的表達時尚得多。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國經(jīng)濟的進步,人們在口語中夾雜英語的現(xiàn)象日益普遍。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像正文中所提到的,有歷史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一些英語使用的便捷性方面的原因。一種語言現(xiàn)象產(chǎn)生必然有其一定的原因,這也是一種當今社會新型的語用手段,在我們的交際中發(fā)揮了一定的語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