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 (泰安市東平縣文化館 271000)
社會文化是社會意識發(fā)展過程,最為寫實的衡量工具。群眾文化,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最早出現(xiàn)的文化。群眾文化工作者作為這一概念所衍生出的主流創(chuàng)作群體,既來源于人民生活又為生活所服務。毫不夸張的說,群眾文化,為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持同時也是社會穩(wěn)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從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精神支柱出發(fā),大眾的文化被普遍認可為社會的主流文化。從古至今,群眾文化一直存在從未間斷。社會穩(wěn)定的時期,它對廣大人名群眾的影響便開始逐漸加深。人民群眾的文化是多樣的,也是富有時代意義、地區(qū)特色和歷史價值的。群眾文化的發(fā)展對國家整體文化實力的提升功不可沒,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由淺入深的滲入人們的生活,增加了國民的幸福感。
文化市場是否具備發(fā)展活力,一定程度上,群眾文化起著關鍵的作用1。文化產業(yè)是為大多數(shù)人服務,是根據市場需求來提供文化產品的。溫飽問題已不是二十一世紀亟待解決的主旋律,代替它的是人民群眾更多精神層面上的需求。有需求才有發(fā)展,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越多越豐富,文化市場就越有生機。
群眾文化之所以是多樣的,最大的原因在于參與者的地方差異。中華民族族脈眾多,每一族脈都有著自己的文化,這些文化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倘若地方文化衰退,那么中華文明也會遭受無法彌補的損失。群眾文化活動通過參與群眾這個媒介,靈活的保護了地方文化,同時使其得以發(fā)展。當下媒體熱衷的相關的方言保護的欄目,便是效果顯著的一項群眾文化成果。
社會娛樂的走向是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前進而不斷發(fā)展的。當社會經濟發(fā)展到一個持衡的速度,社會壓力也就隨之而來?,F(xiàn)代社會的職場、生活壓力越發(fā)頻繁的被人們談及,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急需一個宣泄口來達到舒緩壓力,調節(jié)精神的目的。群眾文化就提供了這樣一個渠道,這幾年興起的社區(qū)文化就為群眾文化做了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代言2。群眾文化活動的范圍是全社會,文化活動的內容雅俗共賞,極低的匹適度更容易被大眾認可。作為主流文化,群眾文化在中外歷史上一直都是以健康積極的形象出現(xiàn)。積極的群眾文化,為社會娛樂的方向提供了明朗且健康的選擇。
群眾文化的一項重要功能即加強人民大眾之間的溝通、交流。當前,在網絡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北京下,溝通成為了最簡單也是最困難的一項活動,人與人之間也越發(fā)疏遠,這也使得人們的內心比過去更渴望有效溝通。隨著群眾文化工作的不斷深入,也為群眾架起了溝通的橋梁,人民大眾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也使得個體渴望溝通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群眾間的文化活動都是群眾喜聞樂見的項目,其活動項目取材于群眾,活動的實施也要依附于群眾,故而就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而言,并沒有嚴苛的參與標準,只要活動形式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就可以激發(fā)群眾的參與熱情,在輕松、愉悅的活動氛圍下,群眾之間也可以實現(xiàn)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群眾文化活動的日益豐富也為群眾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
作為五千年文明大國,中華民族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無論古今,社會穩(wěn)定的首要前提就是執(zhí)政者對群眾的宣傳教化。古代統(tǒng)治者常以宗教為衣進而統(tǒng)治臣民的意識,諸如佛語的前世今生,三六九等等。如今,這些條條框框已成為研究歷史的文化資源,而并非現(xiàn)實的禮教依據。當代中國,人民群眾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文化工作者應倡導更為科學的文化概念,健康且積極的文化傳教不僅僅體現(xiàn)在高校的教育,而更應該通過大眾的宣傳來達到目的。
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參與人員基本都是普通大眾,這也體現(xiàn)了群眾文化活動較高的接納性,在參與過程中,也起到匯聚人心的作用。此外,在參與群眾文化活動時,由于需要與其他人協(xié)作、交流,所以群眾之間也更能顧忌彼此之間的切實感受,為了實現(xiàn)達到最佳效果,往往還需要一小部分人舍棄個人利益而維護他人或者集體的利益,在集體活動中,群眾自身的集體意識被不斷強化,在實際活動過程中也更能做到彼此包容,互相幫助,由此可見,通過豐富的群眾活動也能匯聚人心、實現(xiàn)成員與集體的共同進步。
上世紀八十年代仍然還有“文盲”一詞流行于世。本世紀初期,九年義務教育的展開使得“文盲”銳減,國家文化實力顯著增強。在新世紀的信息文化競爭如此激烈的時期,知識普及的目標被定在了一個高于任何歷史時期的高度上。這時候,群眾文化就顯得極為重要。群眾文化以適宜本體的內容和形式,更容易被接受和傳播,知識的普及需要這種積極的模式來實現(xiàn)。加之群眾文化本身具有鮮明的地域地點,文化活動的形式也是一地的風俗、民情的表現(xiàn)形式,也正是由于其是標志性文化的一種代表,所以必然也會起到文化推廣以及知識的普及功能。群眾文化活動的形成無不滲透著各地悠久的歷史沉淀,這也賦予群眾文化以想振興和標志性,是一地文化生活最直觀的展現(xiàn)形式。外來人員也可以通過各地的文化活動了解他們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風貌,也就體現(xiàn)了群眾文化在文化的普及和推廣方面的重要功用。
相對于占有社會資源比重較多的精英文化來說,群眾文化其實更具有發(fā)展的意義,并且更符合當下社會發(fā)展的步伐。在社會經濟政治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國家的團結與穩(wěn)定,人民的幸福與發(fā)展,都與群眾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優(yōu)秀的積極的群眾文化可以帶動社會上最大的勞作群體的積極性,可以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也可以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大國的形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群眾文化的建設的意義不容置疑,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工作者則任重而道遠。
注釋:
1.段文娜.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探析[J].時代報告,2017,(22):72.
2.錢秋瑩.談談新形勢下社區(qū)群眾文化的創(chuàng)新[J].大觀,2017,(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