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術學院 400000)
空間是與公共藝術密不可分的,所有的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都是在空間中發(fā)生的。對材料的認識和把控往往直接影響作品的效果,材料類課程的教學應匹配當下公共藝術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趨勢,不論是空間還是材料,都是公共藝術專業(yè)課程設置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適應專業(yè)發(fā)展的課程設置是當下必不可少的。
公共藝術專業(yè)課程中,公共藝術的空間類課程為主要專業(yè)課程之一,注重空間的體驗感,但在材料運用上選材單一,不能全面地表現(xiàn)空間屬性,比如空間觸感體驗,而材料類課程注重對材料的掌握和運用,但針對專業(yè)一般不明確,在材料對應公共空間應用方面有所欠缺,依據(jù)公共藝術專業(yè)的特征和空間類課程、材料類課程存在的問題,需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研究與實踐。
將空間類課程與材料課程相結合,使課程教學內容中空間與材料的研究與實踐具備公共藝術專業(yè)特征。通過空間與材料的教學課題,不斷延展和完善我校已有的公共藝術教學體系以及學科建設方向,得到更完善而有效的、并位居前沿的公共藝術教學研究與實踐成果,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
將材料與空間結合能更好的發(fā)揮材料在公共空間中的作用,兩者結合建設一門新課程:空間與材料,是公共藝術教育必不可少的支撐。課程通過系統(tǒng)講解讓學生對空間的物理屬性與精神屬性、知覺屬性的認知,建構對空間的全面認知,掌握對空間材料的認識和把控,讓學生理解公共空間不僅是表現(xiàn)的語言載體,更是一種語言手段。
1.空間與材料理論基礎
課程第一階段為空間基礎理論,從以下幾個內容方面對使學生了解公共藝術空間構成與材料形成的感知意義,要求學生根據(jù)空間與材料構造基礎理論以及體驗的學習進行知識整理和ppt講述,綜合理解空間構造的基本屬性和材料表達手段。在課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對生活空間的主動觀察進行思考,感知空間的存在和在不同材料影響下帶來的不同感觸,并進行客觀分析。教學通過對日??臻g的發(fā)現(xiàn)進行對空間的感知探索,為后續(xù)教學內容做鋪墊。
2.空間引導與材料體驗
課程第二階段為空間引導,對日常熟悉的空間和材料進行感知訓練,建立對空間新的認知。在此階段課程中,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生活中熟悉的空間和材料用眼進行觀察與記錄,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體驗空間,比如改用聽覺、觸覺進行感知,探索不同材料,思考通過不同方式得到的空間體驗和日常生活中的差異,這種方式讓學生對空間有了更深層次的關注和思考,通過感知體驗空間與材料的語言、體量、虛與實等對空間建立新的認知,強調空間意識與空間感知,訓練學生從二維到三維的思維方式轉化。
3.方案創(chuàng)作
在經(jīng)過上一階段課程的訓練后,在對空間和材料有了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第三階段為進行方案創(chuàng)作,是對空間的感性認知到理性思考與設計的過程。課程分為三個部分:命題方案構思、小模型推敲、作品經(jīng)費預算及施工圖。要求以上升、下沉的地面空間為主題,以A3大小的KT版切割成不同尺寸的形,用切割下來的形狀構成空間要素。對材料進行匹配,再將材料設計入空間,進行方案推敲,形成空間功能與氛圍,發(fā)掘材料在空間中的作用和可能性。課程通過對空間構成要素、形式和組合的學習、對材料性質的分析和利用進行方案設計和推敲,掌握空間設計的方法和原則,培養(yǎng)學生空間創(chuàng)作能力。
4.課題:主題空間
課程最后階段以主題空間形式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設計,選擇特定主題進行調研、考察,方案設計和實體模型制作。結合公共藝術的特點,從空間問題、解決方式及空間表達等方面入手,藝術性地處理空間。重點在空間形體的塑造與材料性質的有機結合,形成明確的空間氛圍。此階段課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藝術介入空間的意義,掌握在特定公共空間進行創(chuàng)作的方法,根據(jù)不同空間背景進行需求分析,進行主題確立、形態(tài)設計、材料選擇和氛圍營造,使空間與材料有機融合。結合公共藝術的專業(yè)特點,使學生認識公共藝術與空間的關系,了解材料的質感、色彩所產(chǎn)生的效果,掌握公共藝術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達到藝術介入公共空間的目的。
通過課程的教學實踐,具有公共藝術的空間與材料教學在不斷完善。在教學內容上,我們重在強化學生空間感知系統(tǒng),重視空間與材料的公共性語言,但對空間感知、營造能力不能僅僅只靠課堂上的理論知識的獲得,對于材料的性質把控能力也需要基于對材料的不斷實驗與總結,在教學中應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去實驗探索,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以實際空間需求為基礎,在訓練中提升學生對公共空間的塑造能力和對材料運用的把控能力,提升學生對營造空間整體特征的把握,通過實際調研與試驗鞏固和消化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
空間與材料課程不是碎片化的單一課程,它是一個多元融合的有機整體,是在教育教學改革的理念下,基于公共藝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需求,以培養(yǎng)公共藝術專業(yè)人才為目標,結合空間設計、材料、造型藝術等相關知識的具有公共藝術專業(yè)特色的課程。
參考文獻:
[1]孫振華主編.《公共藝術時代》.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2]秦璞主編.《綜合材料 材料與空間構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3]顧大慶主編.《設計與視知覺》.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4]靳埭強主編.《集?公共藝術國際論壇暨教育研討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法)格魯著.《藝術介入空間:都會里的藝術創(chuàng)作》.姚孟吟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