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新
“六一”兒童節(jié)到了,看著學生們興高采烈地參加各種活動,看著他們幸福地過著自己的節(jié)日,我默默地祝愿孩子們不止是“六一”節(jié),而是每一天都享受教育帶來的幸福。同時,我也在期盼,我們的家長、我們的老師、我們的教育,能把對兒童的關注與關愛自然地融入到每一天的學校與家庭生活中。
坦率地講,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離真正地了解、認識、理解我們的教育對象還有相當?shù)木嚯x。尤其是當我們面對“教育對象”——學生的時候,我們對他們的認識是否完整、深入呢?
我們面對的是兒童,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兒童,是“具體”的兒童。每個教育者是否真正思考過“兒童”與“學生”這兩個詞語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呢?在一個孩子進入學齡階段的時候,在他走進學校的時候,在他坐在課堂上的時候,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便落在了同一個人的身上。我認為,之所以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課堂常常實效性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們的頭腦里并沒有認真思考過兩者的關系。
兒童在課堂上是學生,因為他們是在學習的人;但是學生在課堂上還是兒童,因為他們是具體的、活生生的人。這種思考一直在提醒我:面對學生,別忘了他們的另一個身份——兒童。
在現(xiàn)實的教育教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個問題:目中無人。那么,這些教育者眼中有的是什么呢?有的只是所教的“知識”,有的只是學生的“分數(shù)”,而恰恰沒有學習的“人”。因為,在這些教育者的心中,“兒童”與“學生”是割裂的、是剝離的。
如果我們深入地走進課堂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把“兒童”從學生概念中剝離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就拿學習興趣來講,它對于一個孩子的學習追求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學生面對的往往是抽象的學科符號系統(tǒng),難以對學習的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有經(jīng)驗的教師總是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等生動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這樣的做法就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而心中沒有“兒童”的老師,只會講授自己理解的知識,把兒童的感受、需要拋在一邊。再如,現(xiàn)在課本上的許多內(nèi)容,放在十幾年前,總能吸引學生——那時候信息手段有限,電視、電腦、網(wǎng)絡等還不普及,學生獲得間接經(jīng)驗、多種信息的主要途徑就是教師和書本,因此,課本知識總是學生渴望的?,F(xiàn)在不同了,由于信息手段的豐富,許多教學內(nèi)容在學生看來已不新鮮,甚至是已熟知的。這時,如果教師只想著“今天我要講什么”,而忽視“學生會怎么學”,那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難以激發(fā)起來的。沒有興趣,怎么能積極地投入學習呢?我認為,這種忽視兒童學習興趣的做法就是在將“兒童”從“學生”中剝離的一種表現(xiàn)。
教育者必須時刻警惕這種剝離問題的發(fā)生。記得有一次,我與一位中學同行交流對“挫折教育”與“賞識教育”的看法,他說:“現(xiàn)在的小學生畢業(yè)時總認為自己學得不錯,所以一到中學,就必須出一張高難度的試卷,讓他考差,殺殺他的威風,讓他知道自己學得并不扎實。這種‘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倍?,他建議小學老師不要搞什么“賞識教育”,不要老夸學生,這樣會把學生夸得盲目自大。這位同行的意見,就有把“兒童”從“學生”中剝離的影子。首先,“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育,但是,實施“挫折教育”不能不考慮少年兒童的年齡特征和發(fā)展狀態(tài)。因為學生們剛剛升入中學,這些十二三歲的少年,渴望在中學學習中有一個更大的飛躍,應該因勢利導,讓他們鼓足干勁。如果一上來就來個“下馬威”,這些成長中的少年一個個泄了氣,畏懼中學的學習生活,那就沒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再有,對于“賞識教育”,這位同行的理解也有誤。我曾談到過,不能把“賞識教育”等同于“夸”學生?!百p識教育”必須進行“具體的表揚”,“賞識教育”也不回避必要的批評。一味地夸學生當然不對,但是認識不到“賞識教育”的作用也是不正確的。在小學階段,“賞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在實踐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因為小學生是年齡尚小的兒童,在學習上渴望老師的表揚與肯定。這種肯定是對成長的肯定,是對兒童作為人的追求的肯定。這種肯定不一定是獎勵一朵小紅花或一面小紅旗,更不是隨意的夸獎,它或許就是一種贊許的目光、一句賞識的話語、一個喜愛的手勢、一個漂亮的“優(yōu)”字。如果說,小學生是一株樹苗,那么,在一定意義上,教師的肯定、贊賞就是哺育他茁壯成長的陽光、雨露。我堅信“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更堅信,對于成長中的兒童,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只有重視學生這種渴望成功、渴望肯定的心理需求的教育,才是“兒童”與“學生”融為一體的教育。
不要以為把“兒童”從“學生”中剝離的教育只在學校存在,其實,家長作為一名教育者,也常常做出這樣的事情。就拿當下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培訓班來說,家長以為報的班多,就一定收獲多,就一定成長好,并沒有考慮自己孩子的接受能力、精力和體力,并沒有考慮孩子也需要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學習以外的成長方式,更沒有考慮孩子作為人所不容忽視的“童年生活的意義”。
在“六一”兒童節(jié)來臨之際,我再一次提醒每一個教育者:兒童成長中有個名字,叫學生;而學生發(fā)展中同樣有個名字,叫兒童。讓它們在我們的教育中融為一體,而不是割裂與剝離。
編輯 _ 王雪莉